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金朝元好問所作的詞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是金朝元好問所作的詞。從整體結構上看,上片回憶與友人的歡聚,其景其情,均秉筆直書,無一假借;下片寫分别之後的思念,娓娓而談,不動聲色,卻深情厚誼,溢于言表。兩片所寫,既不同時,又不同地,時隔三年,人距千裡,卻以真摯的友情,一線貫通,遂使兩片之問,渾然無迹。
  • 作品名稱: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朝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

元好問〔金朝〕

李輔之在齊州,予客濟源,輔之有和。

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紅妝翠蓋木蘭舟。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

千裡故人千裡月,三年孤負歡遊。一尊白酒寄離愁。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創作背景

據元好問《濟南行記》記載,蒙古太宗七年乙未(1235年)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輔之之故”而至濟南,與李輔之兩次暢遊大明湖。次年三、四月間,元好問遊泰安,道出濟南,又與輔之歡聚。此詞作于1238年,詞人攜家自山東回歸故裡經濟源時。

注釋譯文

譯文

荷葉荷花當數初秋大明湖上的最好。水蘭舟有如穿行于“紅妝翠蓋”之間,真是江山如畫,人更風流。

想借“一尊白酒”以“寄離愁”。橋下的流水倒是善解人意,殷情傳情,怎奈路途遙遠,何時才能将這離愁寄到東州呢?

注釋

李輔之:李天翼,字輔之,固安(今屬河北省)人。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濟源:今屬河南省。

大明湖:在山東濟南市西北。明時湖面占府治三分之一。後積土淤墊,湖面大為縮小。

紅妝翠蓋:指荷花荷葉。木蘭舟:用木蘭樹之木材造的船。

三年:詞人到河朔三年。孤負:同辜負。

東州:代指濟南。

作品鑒賞

該詞上片是回憶暢遊大明湖的情景。當時正是“新秋”,湖上荷花初展嬌容,綠葉田田,一如翠蓋。該詞以“荷葉荷花”起調,抓住了當時大明湖上“新秋”的景物特征,與《濟南行記》正合。第三句以“紅妝”應“荷花”,以“翠蓋”應“荷葉”,再點大明湖新秋景色,可知前次歡遊印象之深;“木蘭舟”則寫到遊人,其間當有元、李二人之舟。“木蘭舟”點綴于“紅妝”“翠蓋”之間,使整個湖面變得更加妖娆多姿。而詞人寫景的美好,也正是為了寫人的風流,因而上片結句說:“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風流人物,指自己與李輔之等文人雅士。這兩句,“江山”與“人物”并寫,總結上片。從“如畫裡”、“更風流”兩個詞組上,可以看到作者對此遊的得意。

詞的下片,一反上片歡聚融洽的氣氛,轉寫與李輔之的分别和作者所寄予的深沉的懷念。“千裡故人千裡月”和“孤負歡遊”,顯然是寫分離。“千裡”,極言相距之遠。“三年”則明确點出與李輔之分别時間之長。從丙申濟南相會順推至第三個年頭,即為戊戌(1238年)。戊戌蓋為該詞的寫作時間。這時作者正準備攜家由濟源回太原,與濟南相隔更遠,故詞中用“千裡”形容之,而輔之的和詞中,也有“無窮煙水裡,何處認并州”句,顯然輔之寫和詞時,作者已遠在“并州”(太原)了。遺山對輔之的思念之情,離别之愁,無以表達,乃浮想聯翩,竟想借“一尊白酒”來“寄離愁”,但橋下的流水,盡管殷勤,怎奈路程遙遠,何時才能将這“離愁”“寄”到“東州”呢?作者通過這樣一種假想的“尊酒寄離愁”的行動,把對輔之的思念之情深刻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借流水寄言、寄淚以表達思念之情,不乏先例。李白《秋浦歌》之一說:“寄言向江水,汝意憶侬否?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蘇轼《江城子·别徐州》有“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作者則是借流水以寄送滿含着“離愁”的“一尊白酒”,雖筆法略似前人,但婉轉綢缪,實有過之。

全詞以情取勝,表達的感情是純真的。既有團聚的歡快,也有天各一方的離愁。歡快與離愁,皆出于純真。在表現形式上,全詞用筆自然純樸。從整體結構上看,上片回憶與友人的歡聚,其景其情,均秉筆直書,無一假借;下片寫分别之後的思念,娓娓而談,不動聲色,卻深情厚誼,溢于言表。兩片所寫,既不同時,又不同地,時隔三年,人距千裡,卻以真摯的友情,一線貫通,遂使兩片之問,渾然無迹。從該詞造句上看,全詞字句,略無藻飾,更無矯揉造作楚楚作态之處。這種形式上的自然純樸,與詞中所包含的純真友情,表裡一緻,相輔相成,做到了内容與形式的統一。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