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

掃塵

中國春節的一種習俗
掃塵是舊時臘月年節将近時,打掃室内外塵埃的習俗。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内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幹幹淨淨地迎新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在祀竈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于此日以掃帚清除幹淨;箱櫃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中文名:掃塵 外文名:Sweep the dust 别名:除塵、除殘、打埃塵 類型:習俗

背景介紹

過去,從臘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為各家掃塵的日子,就和今日之“衛生突擊周”一樣,室内室外,房前屋後,徹底清掃。家中衣衫、用具洗滌一新,既千幹淨淨迎接新年,又減少疾病。這是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美德。n

掃塵,有的地方稱為“掃年”,相傳這種習俗源于堯舜時代,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當時人們把木星稱為歲星,木星走完一固定為一歲,在歲首的幾天裡要進行各種喜慶活動。到了周朝,把“歲”稱為“年”,據古籍《周禮》記載,每逢過·年都要“除不蠲”。“除不蠲”就是大掃除的意思,以後便逐步成為了民間習俗。nn祭竈過後,意味着年節準備工作拉開了序幕。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之後就開始“掃塵”,即年終大掃除,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稱之為“撣塵”。因為節前比較忙,時間安排的比較緊湊,所以春節前掃塵一般集中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n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打掃庭院,一片忙活的場景。按老百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掃塵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等統統掃地出門,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寄托着人們破舊立新的強烈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美好祈求。

發展曆史

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随着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谀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肮髒世界。

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亵讀神靈的人家,将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号。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号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

三屍神見此計即将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号,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竈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竈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竈之日起,到除夕接竈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幹幹淨淨,哪戶不清潔,竈王爺就拒不進宅。

大家遵照竈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

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記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将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竈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竈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竈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祭竈習俗

中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竈王龛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隻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

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竈王爺之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龛中的竈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将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将糖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别說。”這是用糖塞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别說壞話。

在唐代著作《辇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于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竈王爺的嘴後,便将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稭和松樹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龛,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竈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竈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竈君歌,跳送竈君舞,名為“送竈神”,以此換取食物。送竈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竈日漫筆》一文中說:"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饧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竈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

從此,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唐宋時祭竈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祭竈詞》對當時民間祭竈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