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适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文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外文名: 别名: 外文名稱: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Chinese Students' Development 提出時間:2014年 指導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意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價值定位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标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确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将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确學生應具備的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着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緻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将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确保研究過程嚴謹規範。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着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曆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确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研究過程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專業性強,必須基于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采取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曆時三年,聯合課題組由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員組成。研究過程主要包括:

1.精心開展研究,提出素養框架

課題組成立以來,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體設計研究方案,系統開展研究工作,為總框架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撐。

通過基礎理論研究,厘清核心素養的概念内涵與理論結構,準确把握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開展國際比較研究,分析比較15個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核心素養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實情況;通過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時期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開展傳統文化分析,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傳統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開展課程标準分析,了解現行課程标準中的核心素養相關表述,明确課标修訂任務。

同時,通過開展實證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準确把握各界對核心素養的期待。課題組訪談了12個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問卷調查了566名專家學者、校長和企業家等,彙總形成約351萬字的訪談記錄和大量調查數據,為建構符合國情特點和現實需要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提供實證依據。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召開專家論證會60餘次,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的主要結論,初步提出了核心素養總框架。此後,又召開征求意見會20餘次,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管理幹部、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和社會人士的意見建議,對總框架初稿進行修改完善。

2.開展轉化研究,對接課标修訂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課題組提交了核心素養總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請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對核心素養總體框架進行了審議。為做好核心素養與課程标準修訂的銜接工作,2014年8月,呈請教育部基礎二司委托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課程、教學、評價、教研、管理等方面專家,開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标準銜接轉化研究”。重點基于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核心素養在課程标準中落實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了銜接轉化研究成果,贊同研究組提出的核心素養落實方式。

3.廣泛征求意見,認真修改完善

為确保核心素養的科學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兩次呈請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将核心素養初稿及研究報告送教育部有關司局和單位征求意見。同時,正式征求了全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意見,并委托中國教育學會征求各省市教育學會和相關分支機構意見。此外,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一線教育實踐專家意見。

總體框架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并緻辭。來自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和一線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參加了會議。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為方便實踐應用,将六大素養進一步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描述。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養課題組曆時三年集中攻關,并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

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标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

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

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5.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6.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适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