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神經細胞瘤

成神經細胞瘤

起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
成神經細胞瘤又稱神經母細胞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成神經細胞瘤屬于神經内分泌腫瘤,可發生于交感神經鍊的任何部位,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腎上腺髓質,占50%左右,其次是腹部交感神經節。頸、胸、骨盆部位的交感神經嗜鉻細胞也會發生。在兒童中,是第3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僅次于白血病、腦腫瘤。本腫瘤約50%發生在2歲以前的兒童,約2/3的患兒在5歲前獲得診斷。随着B超診斷技術的提高,甚至在産前即可獲得診斷。偶爾發生于成人。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腫瘤科 多發群體:兒童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神經母細胞瘤 英文名:neuroblastoma 季節分布:四季 臨床表現:發熱、全身不适、體重下降、骨痛、便秘或腹瀉

簡介

成神經細胞瘤(neuroblastoma)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兒童腫瘤的10%,位居兒童惡性腫瘤第3位。僅次于血白病和原發性顱内腫瘤。成神經細胞瘤發病高峰為2歲左右,5歲内發病者占90%。

成神經細胞瘤是嬰兒和兒童中最普遍的固化瘤疾病,源于腎上腺骨髓或者其他部位的交錯神經薄膜中。腫瘤最普遍的位置在腹部,同時也經常出現在胸部、頸部、骨盆或其他位置。這種疾病一直困擾着科學家,因為它會導緻多種不同的結果。在嬰兒期發病通常不需治療就可自愈,而在兒童期發病則有可能迅速惡化。

表現

臨床症狀取決于病變的位置和進展情況。患者常因腹部包塊就診。約70%的患者在初診時已有轉移,與轉移有關的症狀包括發熱、全身不适、體重下降、骨痛、便秘或腹瀉等。腫瘤壓迫鄰近器官可産生各種症狀。發生于胸腹脊椎旁的交感神經節的腫瘤可産生脊髓壓迫症,引起癱瘓;骶前成神經細胞瘤可引起尿頻,排尿困難,便秘;胸部和縱隔部腫瘤可引起呼吸困難;頸部腫瘤出現霍納綜合征。腫瘤亦可分泌兒茶酚胺,引起高血壓、多汗、心慌、心悸等症狀。

在腰腹部常可觸及或視見包塊,腹部觸診包塊呈結節狀,固定,常超過腹中線。腫瘤轉移到眼眶時,可發現眼球突出,眼眶上部出血;皮膚轉移時可觸及皮下結節;肝轉移可使肝腫大;腦轉移發生共濟失調、斜視、肌痙攣。亦有轉移到睾丸的報道。

此外,患者可出現兩種較少見的臨床綜合征,即難治性腹瀉綜合征和急性肌痙攣腦病。發生腹瀉的原因主要是腫瘤細胞可分泌血管活性腸多肽(VIP),腫瘤細胞分泌VIP是腫瘤成熟的指征。後者的臨床特征是斜視眼陣攣、肌痙攣和軀體共濟失調。推測其發生與小腦損害有關。腫瘤切除後,此綜合征很快消失,但幾個月後又可發生。

分期

1.Ⅰ期

腫瘤限于原發組織或器官。

2.Ⅱ期

腫瘤擴散到鄰近的器官,但不超過身體中線,患側的淋巴結可以受侵。

3.Ⅲ期

腫瘤擴散已超過中線,雙側區域淋巴結受侵。

4.Ⅳ期

有遠處轉移,主要侵犯骨髓,軟組織和遠處淋巴結。

5.Ⅳ~S期

是一個特殊類型,原發腫瘤限于Ⅰ期或Ⅱ期,但有遠處轉移。遠處轉移限于肝,皮膚或骨髓。但沒有放射線所見的骨轉移。這一期的患者多在1歲以内。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70%~90%的患者尿兒茶酚胺及代謝産物增高,測定患者24小時尿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不僅對診斷,而且對判斷療效及複發均有幫助。VMA/HVA比值≥1.5,提示患者預後較好。亦有人測定患者尿中胱硫醚和血漿CEA,兩者水平增高說明預後差,對診斷無特異性。

Ham等1981年發現血清鐵蛋白水平與腫瘤預後有密切關系,測定血清鐵蛋白水平增高者幾乎多有骨轉移,血清鐵蛋白水平正常者預後較好。測定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酸(NSE)水平對診斷和預後的判定有重要臨床意義,一般成神經細胞瘤患者血清NSE水平增高,切除腫瘤後水平下降,複發後NSE水平再次升高。

2.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的目的是确定原發腫瘤的部位、腫瘤與周圍髒器及大血管的關系和是否有遠處轉移,有助于腫瘤的分期,指導手術治療。

(1)X線:腹部平片50%~60%的患者可見腫塊陰影内有散在的呈斑點狀鈣化竈。有骨轉移的病竈,其X線片上呈現溶骨性變化,且骨膜下有新骨形成。如果腫瘤起源于腎上腺,靜脈腎盂造影片上可見患側腎髒被推向外下側,腎集合系統無破壞,腎功能多數正常。如果腫瘤起源于脊椎旁交感神經鍊,同側輸尿管向側方移位,甚至壓迫,使患側腎積水,功能受影響。

(2)B超檢查:可了解腫瘤大小和範圍。一般成神經細胞瘤的B超特點是圓形或橢圓形,體積大,内部回聲不均,有囊實性成分。彩超可示腫瘤血運豐富。發現散在的強回聲提示腫瘤有鈣化。通過彩超亦可了解腫瘤與大血管之間的關系。

(3)CT檢查:對腫瘤定位和了解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極為重要,同時可發現淋巴結轉移竈和遠處轉移竈,定期檢查對評價術後療效亦有幫助。

(4)MRI檢查:并非作為常規。如腫瘤與周圍血管關系密切,腎上腺區腫瘤與肝髒和腎髒在CT片上關系不清時,MRI可從冠狀位片上對進一步明确上述關系有較大的幫助。

(5)下腔靜脈造影檢查:如腫瘤體積大,呈浸潤表現,與大血管關系密切,尤其下腔靜脈有梗阻征象,MRI檢查不能滿意明确它們之間的關系,或為了手術需進一步了解下腔靜脈梗阻的程度,是否建立了側支循環,這時行下腔靜脈造影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

(6)放射性核素骨掃描:可比普通X線片提早6個月發現骨轉移竈。骨掃描常用99mTc,可發現不規則的溶骨性缺損和骨膜反應。

3.骨髓穿刺檢查

約50%的成神經細胞瘤的患者骨髓受侵犯,故骨髓穿刺檢查常可明确診斷。凡懷疑患成神經細胞瘤的患兒術前均應作骨髓穿刺活檢。應注意骨髓腔有腫瘤侵犯,不一定伴有X線可見的骨轉移竈。

病理

成神經細胞瘤由成神經細胞及其衍變的細胞構成。以細胞分化程度分為未分化、分化差和分化的成神經細胞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根據成神經細胞、神經節細胞及神經纖維的成分多少分為成神經細胞瘤、節性成神經細胞瘤及怠性的神經節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為實性暗紅色結節樣包塊,有假包膜,呈浸潤性生長。常包繞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及分支和腎髒等重要結構。節性神經母細胞瘤和節性細胞瘤為灰白色,包膜完整,多為膨脹性生長。

緻病

當人體11号染色體的一個特定區域的基因缺失時,其結果就是導緻兒童多發性的侵略性癌症——成神經細胞瘤的形成。一個被稱為MYCN的癌症誘導基因的擴增(拷貝數的非正常增加)會導緻高危險性、高侵略性癌症的産生。然而,大多數的侵略性成神經細胞瘤都沒有MYCN基因的擴增。因此,11号染色體遺傳物質缺失的檢測就是确定高危險性成神經細胞瘤,并制定正确治療策略的最好依據。

現在,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在11号染色體特定的q23區域中的基因缺失還是不清楚。然而,該位置遺傳物質的缺失很明顯地移除了腫瘤抑制基因的保護效應,從而“允許”了腫瘤的生長。研究表明,染色體缺失的病人3年後有66%的成活率,而那些沒有缺失的癌症患者則有83%的成活率。

治療

研究表明,在對患有成神經細胞瘤的兒童進行最初評估的期間,應該對其遺傳缺失進行檢測,從而可以指導醫師做出最适當的反應,并提出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成神經細胞瘤占所有小兒科癌症總數的10%,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它通常以實體癌腫瘤的形式發生在兒童的腹部或胸部。一些成神經細胞瘤是低危險性的,并且通過外科切除腫瘤之後就可治愈。然而,另一些則更具侵略性,更能抵抗最初的治療,并且在切除之後又會複發。正确識别成神經細胞瘤的危險程度能夠讓醫生采取适當、正确的措施去治療不同侵略性的癌症,以至不會過度治療低危險性的癌症患者,也不會低估癌症侵略性而使治療不足。

預後

成神經細胞瘤的預後與腫瘤生長的部位、患者年齡、分期、組織分化程度等因素有關。一般生長在頸部、縱隔、腎盂的腫瘤比腹部的腫瘤預後好。患兒的年齡越小,其預後越好。年齡小于6個月,Ⅱ期或Ⅳ~S期腫瘤常可自發消退。亦有人發現成神經細胞瘤可分化為良性神經節細胞瘤。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越高,預後越好。淋巴結受累,血漿鐵蛋白水平高和血漿NSE水平高等因素提示預後較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