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

心理學的分支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能使個人和社區繁盛的力量和美德”。積極心理學家希冀“發現和培養天才和能力”,并“使正常的生活更充實”,而不僅僅是治療精神病。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亞伯拉罕·馬斯洛,卡爾·羅哲斯,和埃裡希·弗洛姆倡導過與人類幸福有關的理論和實踐。這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關于人類繁盛的理論從積極心理學家的研究那裡找到了實驗支持。積極心理學也向一些新的方向邁進了。積極心理學研究者包括馬丁·塞利格曼、埃德·迪納、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C.R.斯奈德、克裡斯·彼得森、蘇德中、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松、DonaldClifton、AlbertBandura、ShelleyTaylor、CharlesS.Carver、MichaelF.ScheierandJonathanHaidt。
    中文名:積極心理學 外文名:Positive Psychology 别名: 研究範圍: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研究方向: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 創始人:馬丁·塞裡格曼、謝爾頓、勞拉·金 定義:緻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 開始時間:20 世紀末 研究方法: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 定價:42.00 ISBN:9787513102216 頁數:260頁 作者:任俊 開本:16 語種:簡體中文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出版社:開明出版社 品牌:上海教育出版社 譯者:徐紅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和實驗法等),并把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它甚至想模仿傳統主流心理學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診斷和統計标準),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從一開始就讓心理學界看到了一張熟悉而又親切的臉。

積極心理學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實證的研究方法為主,同時也不拒絕非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也是它比人本主義心理學高明之處。它幾乎繼承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一切實證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等等。積極心理學在2004年還以世界心理診斷标準DSM(第四版)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準(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還采納了人本主義現象學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積極進展時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繹推理,甚至還用文化解釋學的方法來論述個體的發展曆程。

研究内容

積極主觀體驗研究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将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将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因為積極心理學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有适應性的整體為前提理論假設的。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

積極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方面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性(self-determination)、樂觀、成熟的防禦機制、智慧等,其中引起關注較多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培養這些特質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随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人格特質的研究範圍也會越來越廣。自我決定性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發展能做出某種合适的選擇并加以堅持。

積極心理學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的形成:先天學習、創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礎;這些先天的本性還必須與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外在的生活經曆相結合轉化為自己的内在動機和價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是其形成的前提,這裡包括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勝任和交往。

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

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者隻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準才給予被愛的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不同文化對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判斷的感覺有很大的差别。在個人主義文化為主的國家中,當判斷自己有多快樂時,會理所當然的參照他們的情感,經常感受到快樂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預測因子。相反,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人們則傾向于參照一定的标準來判斷他們是否快樂,并且在評估生活時,會考慮到家庭和朋友的社會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們認為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這或許源于文化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目标所帶來的影響。

著名研究人物

馬丁•塞利格曼

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博士在1998年以曆史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他看到心理學中對正面的人性一直研究不夠,主要精力花在了對抑郁、焦慮、精神分裂等疾病和負面情緒上,因此在就職演講中提出,心理學應該兩手都要硬,給予積極心理和消極心理以同樣的重視。從此,積極心理學運動在全世界範圍内蓬勃發展,他也被人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由于塞利格曼博士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他不但三次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還得到了美國應用心理學和預防協會頒發的桂冠獎,以及精神病理研究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此外,他還獲得過基礎科學方面的威廉•詹姆斯研究獎(WilliamJamesFellowAward)和應用心理學方面的詹姆斯•麥金•卡特爾研究獎(theJamesMcKeenCattellFellowAward)。Mihaly_Csikszentmihalyi

米哈伊爾•希斯贊特米哈伊

米哈伊爾•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是加州美國克萊門特研究大學教授、生活質量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多年從事創造力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心流”概念,并和塞利格曼一起發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他出版有多本心理學科普着作,如《創造力》、《心流》等都成為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由于他的傑出學術成就,他獲得過CliftonStrength獎、塞切尼伊什特萬獎。

愛德華•迪納

愛德華•迪納(Diener)博士是伊利諾伊斯大學心理系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驅,人稱“幸福博士”,曾任國際生活質量學會主席、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主席,也是蓋洛普組織資深研究員。迪納博士是當今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學家之一,有超過3萬次引用。他在幸福研究領域已經發表有超過200篇論文,獲得過國際生活質量學會傑出研究獎、首屆蓋洛普學術領袖獎、人格心理學傑克•布洛克獎。

克裡斯多佛•彼得森

克裡斯多佛•彼得森(Peterson)博士自1986年以來一直在密歇根大學學習、任教,現擔任心理學和組織學教授,并且曾擔任臨床心理學專業主任。因為他在教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還被聘為ArthurF.Thurnau教授。Peterson教授是世界上論文被引用最多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他是現任國際積極心理學會的秘書長,《積極心理學雜志》、《心理科學了望》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的顧問評委,同時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積極心理學手冊叢書的總編輯。他的着作《積極心理學初級讀本》于2006年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他以在樂觀、健康、品德和幸福感等領域的研究而聞名學術界。

中國研究人物

在中國,積極心理學也已得到蓬勃發展,出現了一批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學者和将積極心理學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實踐者。

彭凱平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導,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文化與認知實驗室主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積極心理學會執委。曾擔任多家國内外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咨詢與培訓顧問。研究社會和文化心理學、文化和認知(包括歸因、判斷偏差、辯證思維、自我與同一性),論文與着作多次獲得中國和美國的學院大獎,文章被多本心理學書籍、雜志收錄,并任加州大學美國文化研究領導委員會委員、加州大學學術獎勵委員會委員、《亞洲社會心理學》編委;《華人心理學》編委、《社會及人格研究》編委、加州大學“社會及人格研究所”“東亞問題研究所”“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曾獲得教育部春晖計劃、長江學者、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基金會等多項資助與獎勵;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科學領導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世界華人心理學家大會共同主席(2004)。

劉翔平

劉翔平,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翔平中小學生心理教育培訓學校校長,全國學習障礙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健康人格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學校心理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學習障礙和注意力障礙,以及積極心理學。任全國學習障礙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健康人格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學校心理學會會員,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廈門附屬中學心理健康首席顧問,出版有《當代積極心理學》等多本專着。

任俊

任俊,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心理學博士,現為國際積極心理學會理事,中國理論心理學會理事,主要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近年來曾先後在國外SCISSCI、國内CSSCI等雜志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個人專着、譯着多部,包括《積極心理學》、《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等多本積極心理學專着。目前主持“積極心理學在當代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蘇德中

蘇德中,劍橋大學心理系博士,英國首相全民幸福運動政策顧問,英國劍橋大學幸福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全球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主席。研究方向包括殷盛、積極心理質素、積極企業組織行為、商業心理學及政治心理學等。2009年獲達爾文紀念獎學金,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及精神科,師從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首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卡内曼、劍橋大學幸福感研究所所長弗裡西亞-于佩爾。

安妮

安妮:生于中國北方,長于南方,1990年代移居美國。本科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畢業後分别做過專業健美操運動員、教育學教師、心理學研究員、公司職員、記者和節目主持人。難抵對心理學的熱愛和對夢想的追求,在美國人最怕失業的關口辭去在美國媒體的工作,到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研究生,學習治療處于負面狀态的人。在哈佛期間選修了本.沙哈博士(TalBen-Shahar)講授的積極心理學課(“哈佛的《幸福課》”),從此與積極心理學結緣。2011年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積極心理學碩士,師從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裡格曼教授(MartinSeligman),學習怎樣把人從負面或零狀态提升到正面狀态。希望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能實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并讓這世界因自己的一份貢獻而變得更加美好,也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擁有積極美好的人生。趙昱鲲

趙昱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師從于“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參與創建了全球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并任副主席,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成員,美國《積極心理學日報》專欄作者。共同組織了中國積極心理學與教育國際研讨會、第二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着有《消極時代的積極人生》,譯有塞利格曼最新着作《蓬勃人生》。在美國羅格斯大學獲得化學和計算機兩個碩士學位,由于執着對人生意義和幸福問題的追問,而辭去紐約金融公司的工作,緻力于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推廣和實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