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費

信息消費

經濟活動
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産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經濟活動。[1]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在我國,信息消費漸成時尚,已是人們随着生活的改善和收人的提高,在滿足溫飽型的衣食消費後,追求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必然。交流作為基本的信息需求,在移動通訊技術普及的今天,已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張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産業的迅猛發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産品廣泛進入到百姓家中,信息消費逐漸顯現出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國家“十二五”期間強力推動的“兩化融合”,使廣大企業廣泛運用信息化的手段、信息消費的形式,推進了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取得巨大經濟效益。
    中文名:信息消費 外文名: 别名: 内容:經濟學理論 消費對象:信息産品和信息服務 性質:經濟活動

概述

信息消費是一套經濟學理論,該理論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分成商品、貨币和消費三要素。 該理論很好的揭示了三要素之間的動态關系,使得人們可以運用這樣的關系去調控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活動,提高經濟活動效率,降低經濟活動的信用風險。該理論是一套實戰理論,由其創立者在20年的實戰中創建并日臻完善。由于創立者不願讓這套理論成為顯學,因此一直隐藏在衆多企業、銀行和政府案例的背後而不為世人所知。

内容

在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方面,“信息消費”這一新型消費領域的拓展,将給信息産業帶來新的增長點。“鞏固擴大傳統消費,積極培育信息、旅遊、文化、健身、培訓、養老、家庭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無疑,這吹響了3G進一步拉動信息消費的号角。事實上,3G對于信息消費的刺激作用已開始顯現。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虎年春節期間以手機為代表的通訊器材銷售額增長19.2%,3G手機更是成為銷售熱點,個别型号的3G手機一度賣到斷貨,成為手機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有分析人士稱,消費者對3G手機的消費熱情将從春節延續到全年。

信息消費的相關介紹

信息需求

信息消費過程始于信息需求。關于信息需求的産生,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需求滿足論。認為信息需求是在滿足人的總體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所從事的活動中産生的。 認知過程論。認為信息需求産生于個人的知識過程。如Dervin認為信息需求産生于人知識的不連續性和知識差;Bellkin認為個人知識狀态的異常産生信息需求;Kuhlthan則主張認知的不确定性原則。行為障礙論。Goger R·Flynn認為知識的缺乏導緻行為障礙産生信息需求。

信息占有

信息占有通過獲取信息物質載體形态而最終獲取信息精神内容的信息消費環節。信息占有行為的發生并不直接來源于信息需求量所确定的信息需求,這是因為它是一種客觀需求。由于用戶的信息需求的主觀性和認識性,科亨(Kochen)曾經将用戶的信息需求狀态劃分為客觀狀态、認識狀态和表達狀态三個層次。支配信息消費占有行為的不是客觀信息需求,而是主觀信息需求,即外在于認識和表達狀态的信息需求。認識和表達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信息占有行為中動态形成的,取決于信息需求雙重構建本質:信息占有越多,信息需求越明确;信息需求越明确,信息占有越多。由于這一本質認識和表達在信息占有行為中不斷改變,它的最終确定意味着占有行為的中止。

信息處理

信息消費活動的信息處理是對信息内容的理解、吸收和消化過程,是智能系統對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涉及人腦認知與思維過程。要想得到這一過程的全局性的說明必須進行分層的解釋,有人把與認知有關的各種概念粗略地分為文化層、心理層、生理層和物理層等四個層次。

信息再生

信息再生作為創造客觀知識的活動,是信息消費過程的終結,也是信息消費者所要追求的目标。從根本上看,信息再生是在信息消費者主觀的知識結構中進行的。主觀知識結構決定人的信息認知加工能力,影響信息處理量而又直接決定信息再生量,信息再生量所代表的創造性知識是主觀知識還是客觀知識,取決于信息消費者發表成果的動機和行為。相對于消費者個體而言,信息再生量即使處于客觀知識狀态,它也仍然是消費者主觀知識結構中一個部分,即知識創造者主觀知識集合中的子集。信息再生必須以消費者信息處理後發生變化的主觀知識結構為基礎

主要特點

共享性

從邊際效用的角度看,若A、B都是信息商品,該消費者購買一單位A或一個單位B或是A、B各一單位就已足夠,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會再去購買一個單位以上的A或B。一旦A和B分别被購買或各被購買一單位,其總效用就已經确定,不會随相同信息商品的消費量增加而增加。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信息商品的邊際效用也存在遞減的趨勢。不過,物質商品在使用中和消費中是以自身的消耗和磨損為代價的,信息商品在使用和消費中則表現為信息内容從一種物質載體傳移到另一種物質載體,但無論怎樣轉移,一般是不會失去使用價值或效用。

參與性

在信息社會裡,由于信息網絡的發達,廠商及消費者之間的雙向快捷的交流成為可能,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讓廠商迅速掌握,廠商就能按照定貨生産适銷的産品,減少存貨積壓。而且利用信息網絡的數字經濟領域,追加生産和銷售成本幾乎等于零,這樣就可以使廠商大幅度地降低生産成本,提高收益,同時又能為消費者進行多樣化選擇提供極大的便利,使他們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可見,消費的信息化使消費者與與生産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消費者可通過信息網絡加入到生産者生産活動過程中去,參與商品的設計和與質量監督。消費者與生産者共同創新,有利于增加信息和物質财富。

增殖性

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産品是人們消費的主要對象,而信息具有累積性和非消耗性。信息本身在使用過程中并不服從越用越少的規律,而是服從越用越多的規律,所以從總體上來說,随着消費信息化的提高,信息将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要将已有的信息投入其中作為消費的基礎,把已有的信息與消費過程中獲取的信息産品進行有機的結合與相互撞擊,即進行知識處理與知識再生。而且,前已提到了信息需求具有雙重構建本質,信息需求與信息占有之間互為增長條件。因此信息消費的過程,實質也是一個信息不斷創新和增值的過程。

功能

效益功能

信息消費的效益功能是指信息的消費具有提高消費效率的作用,使同量消費資料的消費能獲得更大的消費效果。信息作為最重要的生産力軟要素,可通過強化和提高其他各種要素的功能或禀賦和素質,以及通過對其他一切要素,有序組織和總體協調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消費和勞動生産的效益。消費領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消費效益。信息進入消費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消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特别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多媒體不斷滲透于家庭生活,出現了所謂“5W”: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地方(wherever)、任何時間(when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可以與任何人(whomever)進行各種信息傳遞,從而使各種消費活動更有效地進行。信息消費使傳統的衣食住行的消費方式也更有效益。例如:随着信息消費的發展,人們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出行明顯減少,城市交通的擁擠狀況也會得到大大緩解。

福利功能

信息消費的福利功能指信息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具有滿足人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的快樂、健康和幸福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擴大消費規模。信息消費能促進物質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使人們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财富,從而間接地促進了消費規模的提高。 提高消費質量。信息作為生産活動的一種基本資源,能提高産品的美觀、輕巧、質量等軟指标,以生産消費的形式間接地促進消費質量的提高。而且信息又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消費品,它促進了消費層次的提高,從而直接提高了消費質量。 

信息消費的特點與功能及其兩大功能之間是不可割裂的,這種有機的聯系表明信息消費是當代高科技、高文化發展的産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發展這種高層次的消費有利于提高消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優化消費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進步。

負面影響與潛在風險

    信息産品和服務的低質高價; 網絡黃毒與電子計算機犯罪; 消費者的生态發展受挫; 信息殖民主義與信息貧富分化。

中國信息消費的建設

    當前中國信息消費的特征:

(1)居民信息消費增長很快,但總體水平還比較低;

(2)信息消費發展很不平衡;

(3)信息消費發展中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現象。

    在全面小康進程中發展信息消費應該:

(1)加快信息産業的發展;

(2)加強信息市場管理

(3)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費能力;

(4)以先進文化引導信息消費。

信息服務業勃興

人們的信息需求将會随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進步而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個性化、多樣化、專門化的信息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以往那種簡單的語音服務以及網絡接入服務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在中國,一種新興的業态——信息服務業,正在蓬勃發展。信息服務業被認為是“服務者以獨特的策略和内容幫助信息用戶解決問題的社會經濟行為。”國家統計局有關課題組把社會調查業、信息處理業、信息提供業、電信服務業、咨詢業、經紀業、公共信息服務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等8個大類歸為信息服務業。種種迹象表明,信息服務業正在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信息服務業最為發達的北京,2004年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28.2億元,占全國的17.5%;實現利潤總額550.3億元,占全國的32.9%。其中,電信業對信息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明顯。2004年,電信業利潤總額為495.5億元,占信息服務業利潤總額的比重高達90%。

近幾年,為分得市場更大的蛋糕,幾大電信運營商紛紛打出向信息服務轉型的旗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曉初在去年世界電信日獻詞時就指出,“傳統電信運營商應面向新型信息需求,豐富自身業務功能,提供綜合化、多元化的信息化實現手段,從以提供語音業務為主向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的方向轉變”。今天初,中國移動宣稱,将以移動信息服務為突破口,實現從“移動通信專家”到“移動信息專家”的轉型。電信業能否成功轉型,從而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人們将拭目以待。

前景

對于今天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手機通訊、互聯網等信息服務已不再陌生。權威部門數據顯示:2005年移動電話用戶已達3.9億戶,網民人數達1.11億戶,中國人光短信就發了3046.5億條。特别是在發達地區,信息消費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2004年,廣東平均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移動電話197.33部,比2002年增長21.8%;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84台,有47%的家庭開通了互聯網。同年,南京居民人均通信服務費支出為379.86元,是1990年的39.7倍。在雲南,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用于上網的支出人均月為39.62元,同比增長高達16.2倍。

十幾年前,誰家裡能有一部電話還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那時報裝一部電話的費用高達數千元,想要早點裝上的話,還要走關系批條子。盡管如此,城鎮居民蓬勃增長的信息需求并沒有因此而受阻。研究表明,當恩格爾系數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信息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欲望會迅速提高,消費支出不斷擴大。人們願意購買并消費信息産品及服務,因為它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的信息需求,還能進一步帶來高效率和高效益。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見證了現代信息消費手段走入普通家庭的進程。從固定電話的大幅增容到移動通信的興起,尋呼機、手機等通訊産品逐漸為人所熟識。調查顯示,到1999年,北京市民每百戶擁有手機上升到12.9部,自費電話的擁有率達到了78.6%。

進入新世紀,随着新産業政策、新技術、新産品的大量湧現,中國人似乎已經開始感受信息社會的氣息。人們對信息的胃口越來越大,刺激着新的信息服務不斷湧現。1998年的互聯網泡沫危機一度讓人心灰意冷,而今中國的網民人數已經破億,居世界第二。國際電聯标準化局局長趙厚麟認為,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使得人們興趣大增,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收發電子郵件、信息查詢與浏覽、下載文件、網絡聊天、博客等網絡服務已遍及城鄉;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由互聯網催生的新服務不斷興起,信息消費的渠道與服務似乎沒有止境。

提高信息消費舉措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

加強商貿流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意味着,電子商務将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超過3.5萬億元,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态勢。不過,在中國,網購目前僅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尚有較大增長潛力。電子商務的發展将逐漸升溫。  

突出信息網絡産業的引擎作用

将為其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産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其中,信息網絡産業包括3G、LTE、4G、寬帶、下一代網絡等勢必憑借政策的東風,迎來一輪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信息有機融合

信息産業在新型服務領域拓展方面,将有更廣闊的空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确:“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面向生産的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有機融合。”報告還特别指出,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可見中小企業也是信息産業的重要服務領域之一。 

三下鄉

“家電下鄉”、“寬帶下鄉”和“信息下鄉”的實施,使農村市場潛力被激發出來。報告強調:“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财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内固定資産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産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産生活服務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