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

漢語詞語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币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将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币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利率市場化是指貨币當局将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貨币當局則通過運用貨币政策工具,間接影響和決定市場利率水平,以達到貨币政策目标。[1]
    中文名:利率市場化 英文名: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應用學科:金融 适用領域範圍:市場經濟 提出者:麥金農 提出時間: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應用方式:“漸進式”和“激進式”兩種

簡介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行決定利率的過程。國家将不再直接參與制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和市場融資利率,而是基于市場供求力量,由借貸雙方根據市場信息自主決定借貸利率,國家隻是根據貨币政策目标和市場資金供求狀況,通過調整央行控制的基準利率和運用各種貨币政策工具,間接地幾率和市場利率,并且力求形成靈活有效的傳導機制。

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如果市場競争充分,則任何單一的市場主體都是“價格的接受者”,都不能成為利率的單方面決定者。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在于促進金融創新,金融市場主體充分而富有競争意識,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得到創新帶來的好處。

從微觀上講,利率市場化後,可以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提高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使資金流動更加合理化、效益化,從總體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門、行業歧視,使利率充分反應資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與期限結構與信用風險結構等緊密聯系。

從宏觀上講,市場化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對儲蓄的阻礙作用,動員儲蓄轉化為投資。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市場化的重要前提和組成部分。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融資工具品種齊全、結構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賦有法律和經濟手段監管體制;同時,利率市場化将有利于中央銀行對金融市場間接調控機制的形成,對完善金融體制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理論依據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愛德華·肖&羅納德·麥金農

金融抑制的表現之一

僵硬的名義利率,金融工具品種少等

金融深化的内容之一

1、金融機構擁有存貸款利率的浮動權

2、消除利率限制對儲蓄的阻礙作用以及伴随管制而出現的信貸配給、以權謀私等現象,促進金融同業競争

内容

一般而言,利率市場化包括兩個内容:一是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二是中央銀行通過間接調控的方式影響市場利率。

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商業銀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于一身,根據以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為代表的市場利率、本行資金需求、資産負債的期限結構、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的匹配情況等因素,靈活調整本行利率政策,達到降低成本,減少風險,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

就存款利率的确定而言,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應完全由銀行自主決定。實行盯住同業拆借利率上下浮動的辦法。商業銀行結合本行在當地市場占有的位置和競争優勢,根據每天本行的資産負債期限結構的匹配情況、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分析本行的資金需求,确定在同業拆借利率基礎上的浮動幅度,調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檔次的具體利率水平。

從貸款利率的确定方面來看,商業銀行的各項貸款利率應在中央銀行規定的上下限内,圍繞基礎利率浮動。商業銀行确定浮動幅度,一般根據同業拆借利率的變化趨勢、貸款質量、期限、風險、所投行業的發展前景及與客戶的信用關系因素确定。

中央銀行間接調控利率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中央銀行不是直接管理商業銀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實行間接調控政策,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本行的利率。但是為了防止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利用壟斷地位而破壞市場利率有序、均衡地運行,中央銀行應保留對存款利率上限、基礎貸款利率或最優惠貸款利率的窗口指導權。同時,中央銀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業務間接調控貨币市場資金供求的方式,調控同業拆借利率,并由此影響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

在市場利率制度下,利率運行機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

利率市場化後,政府解除對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資金供求,并通過價格機制以達到資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縱觀世界各國利率體制的改革趨勢,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場利率轉換,其特點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貸款利率的最高限額,促使利率按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資金供求關系确定,當市場上資金供大于求時,利率下跌;當市場上資金求大于供時,利率上漲。

2.利率由中央銀行間接進行調控。

間接調控一般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所普遍采用,其運行的基礎是具有較強内部制約機制的自由企業制度,市場價格體系和市場利率形成機制。在市場利率下,利率由資金供求關系決定,商業銀行可以自主決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銀行通過間接調控的方式影響全社會各種利率水平。中央銀行利用基準利率來調控全社會各種利率,并由此來決定社會基礎貨币量。

條件

首先,要有一個公平、統一、公開的充分競争的資金市場。

其次,資金市場參與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資金流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标主要通過财政政策來實現。

意義

(一)市場經濟的要求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商品的價格放開,利率作為特殊商品——資金的價格也必須放開。這是市場競争的需要,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二)能夠促使銀行提高管理水平,利率放開也是銀行之間競争的需要

利率放開後,銀行就會面臨着存貸款利率競争的巨大壓力,如果銀行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銀行的利潤水平就低,銀行在存貸款利率的競争上就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利潤水平高的銀行就可以通過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來吸引貸款戶;利潤水平低的銀行就會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它也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的辦法,由于沒有利潤支撐,生存都将困難,如果存貸款利率不動,那麼就會失去客戶。

(三)客戶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

利率放開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争能夠讓廣大客戶得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優質的服務。

風險

經濟理論基礎的缺陷

國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踐主要依據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即利率管制導緻金融抑制,導緻利率遠遠低于市場均衡水平,資金将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機構與企業行為将會發生扭曲。但金融危機表明,國外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捉襟見肘,目前有些經濟學家指出經濟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的均衡系統,更像一個複雜的巨系統。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大銀行競相擡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甚至出現存貸款利率倒挂現象。小銀行難以招架,或被大銀行吞并,或破産倒閉。這也說明了利率市場化符合收益遞增規律,使得大銀行日益強大,小銀行紛紛破産。

半數國家引發了金融危機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在調查的44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有近一半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如東南亞、拉美地區、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擴大了銀行的投資渠道和領域,為追逐高利潤,銀行的冒險性和投機性增強,紛紛将資金投向高風險資産,自有資本占總資産比率不斷下降。尤其是泡沫經濟時期,銀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産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後,股市、房地産價格暴跌,銀行壞賬大幅上升。

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但其利率市場化卻是在國内經濟不穩定背景下展開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開始了部分利率市場化的嘗試,但不到一年便夭折。1975年,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啟動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場化,除了儲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開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場化。但利率市場化并未有效緩解阿根廷國内通脹率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經濟金融的波動性。改革實施後,阿根廷國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進一步放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熱情高漲,國内資金供不應求,資金需求者轉向利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導緻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倒閉,最終導緻債務危機,阿根廷政府隻好在20世紀90年代初放棄了利率市場化政策。

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過程充滿荊棘和風險。

為了争搶市場,銀行将不斷上調利率水平,這意味着銀行将承擔更多的風險。利率市場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臨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響宏觀經濟穩定。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利率市場化改革将給商業銀行帶來階段性風險和恒久性風險。

利率市場化的階段性風險是指利率放開管制的初期,商業銀行不能适應市場化利率環境所産生的金融風險。一是由于長期的利率壓制,市場化後的利率水平必然會升高,銀行之間吸收存款的競争加劇。如信貸活動中的“逆向選擇效應”和“風險激勵效應”使資産平均質量下降,原來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擔的風險主要落在了銀行身上。二是在利率水平整體升高的同時,利率的波動性也迅速增大。經濟史上利率市場化加速實現時幾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銀行危機。

利率市場化的恒久性風險即通常講的利率風險。與階段性風險不同,利率風險源自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業銀行的利率敏感性,導緻利率變動時銀行的淨利差收入産生波動。随着利率逐步市場化,在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四類基本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中,利率風險将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風險。

實施

首先,在發展和完善貨币市場的同時進行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即推進貨币市場的發展和統一,促進市場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較完善的銀行間市場利率體系;

同時,跟蹤市場利率及時調整貸款利率,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在此基礎上,逐步放開對整個貸款利率的管制。

最後,推進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逐步擴大存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中國情況

學者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要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需要一個很長的過渡期。利率市場化同一國的市場經濟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體的市場化傾向以及金融監管等外圍制度環境緊密相關,所以應從這些方面着手,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

1、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相當成熟的條件下放開利率的。應該說相對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開後金融領域乃至經濟的波動。

2、培育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1)完善中央銀行制度。(2)構建真正的商業銀行。在市場化利率制度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充當央行貨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據貨币政策的意圖調控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商業銀行的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須是自負盈虧和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标的經濟實體,否則無法起到中介傳導作用。(3)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識。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點。(1)增強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一方面要逐步放松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快銀行和企業的市場化進程。(2)明确利率調整目标。(3)重構利率結構,理順利率關系。要對現行利率劃分方法進行改革,根據企業和金融機構會計制度和業務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期限、數量、風險等因素設置利率檔次,劃分利率種類;要逐步清理優惠貸款利率,明确貼息來源,減輕商業銀行的負擔。

4、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利率放開後,要保持資金市場秩序,不能像過去一樣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而必須依賴于靈活有效的金融監管。首先,金融監管要擺脫行政幹預,獨立自主地進行;其次,要落實金融監管責任制,實現層層負責;最後,要盡早制定科學的監管标準,引入先進的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

與金融自由化的關系

(1)利率市場化是國内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和關鍵環節。

愛德華·肖認為“金融短淺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資産的實際收益率(利率)受到扭曲的後果”,并認為“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放松實際利率的管制”,也就是利率由市場機制決定。從各國的實踐來看,利率市場化都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中心環節,而且多是把放松利率管制作為整個金融改革的先導。

(2)利率市場化往往與國内金融自由化的其它措施聯系在一起

一方面,對金融管制包括許多方面,如利率管制、高存款準備金率、金融市場準入限制、金融機構國有化以及信貸流向和信貸規模控制,這些方面有機地聯系為一體,因此利率市場化并不是孤立的過程,而往往與降低強制性的存款準備和銀行進入限制,減少政府對信貸分配決策的幹預,并對銀行和保險公司進行私有化,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并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相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利率市場化必須在特定的金融環境下進行,貨币市場、資本市場是市場利率發現和形成的重要場所,是貨币當局對利率進行間接調控的重要渠道;而減少對金融機構的幹預和加強金融市場的競争是保證有效形成市場利率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金融管制的目的是向财政赤字進行融資,或向優先發展行業提供發展資金并進行利息補貼,因此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還往往伴随着财政稅收改革,如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立、國債市場的建立和财政赤字的減少。

中國制

傳統利率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

利率管理體制通常有兩種較為常見的類型,即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場化。中國的利率管理體制屬于利率管制型,這種管制型的利率管理體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49—1982年間實行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體制以及自1982年至今的有限浮動利率管理體制。

中國的利率管理體制在本質上是由政府在信貸關系的制度中充當指揮者,絕對或者在較大程度上排斥市場因素對利率的影響,完全根據政府經濟發展意圖而設計和操作的。這種利率管制導緻我國利率總體水平偏低、利率結構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會借貸資金供求關系不均衡,從而産生一系列的弊端:

(1)利率管制通常包含着壓低利率水平和信用配給制,扭曲了利率的價格調節功能,極易滋生腐敗。

(2)政府對名義利率規定較低的利率水平,雖然會刺激投資增長,但同時也會減少居民儲蓄。

一方面,儲蓄減少,投資來源相應減少,投資規模的擴大必然受影響,從而部分地抵消了低息政策對投資的刺激效果;另一方面,減少的儲蓄有相當一部分進入消費領域,結果形成對消費品的過度需求,進而擡高物價,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3)利率管制造成資金使用的低效率

當利率受管制而處于較低水平時,投資者的融資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來無力借貸的低效率企業也有能力借貸和使用資金。低利率使有能力借貸資金的範圍擴大到效率較低的企業,即資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時,低利率還會誘使企業傾向于多使用資金,少使用勞動力,即以資金要素替代勞動力要素,而勞動力要素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遠比資金要素充裕,由此将帶來整個經濟體系效率的損失。

(4)利率管制阻礙了企業創新和經濟活力。

對利率的全方位管制使得處于借貸資金供給方的金融機構不能自由建立内部風險規避機制,難以在金融産品設計定價環節實現低風險和流動性的經營目的。面臨拖欠貸款的道德風險,收益的高不确定性以及難以預料的通貨膨脹,極度低的貸款利率上限強化了金融機構逃避風險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新創立企業和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新型企業由于缺乏信譽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企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支持,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進程

1949—1978年,為了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相适應,中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一切利率均由國家計劃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1978年以後,引入了商品經濟機制,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管理體制,後來進一步明确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利率管制方面也相應調整為有限浮動。這主要表現為從1982年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對某些特定對象辦理存、貸款業務時,可以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相應利率進行有限的上下浮動。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先外币、後本币;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顯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場化改革力度的決心。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币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總體思路

先外币,後本币;

先貸款,後存款;

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

演進與實踐:

1986年1月7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的嘗試,明确規定專業銀行資金可以相互拆借,資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議定。此後,同業拆借業務在全國迅速展開。

1990年3月,出台了《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首次系統地制訂了同業拆借市場運行規則,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實行上限管理的原則。

1995年11月30日,根據中國國務院有關金融市場建設的指示4精神,人民銀行撤銷了各商業銀行組建的融資中心等同業拆借中介機構,銀行間拆借利率正式放開。

1996年1月1日起,所有同業拆借業務均通過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網絡辦理,生成了中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CHIBOR)。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關于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确定。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正式放開。

1997年6月5日,人民銀行下發了《關于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利用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開辦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1998年9月,放開了政策性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利率。國家開發銀行首次通過人民銀行債券發行系統以公開招标方式發行了金融債券,随後中國進出口銀行也以市場化方式發行了金融債券。

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實現以利率招标的方式發行國債。

1998年和1999年兩次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

2000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組織實施了境内外币利率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是放開外币貸款利率,各項外币貸款利率及計結息方式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市場的利率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确定;二是放開大額外币存款利率,300萬(含300萬)以上美元或等額其他外币的大額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确定。

2002年初,在八個縣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50%擴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2002年9月,農村信用社利率浮動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

2003年7月,境内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額存款利率放開,由各商業銀行自行确定并公布。小額外币存款利率由原來國家制定并公布7種減少到境内美元、歐元、港币和日元4種。

2003年11月,小額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開。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小額外币存款利率。賦予商業銀行小額外币存款利率的下浮權,是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益探索。

2004年4月12日,人民銀行頒布的《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買斷式回購業務管理規定》,進一步豐富了債券回購的業務形式,增加了回購市場價格發現、規避風險等多種功能。

2004年11月,人民銀行在調整境内小額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時,決定放開1年期以上小額外币存款利率,商業銀行擁有了更大的外币利率決定權。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6月8日起,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人國人民銀行首次允許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可以浮動。被稱為“鐵闆一塊”受到管制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終于被打破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又邁出嶄新的一步。

最新新聞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獲悉,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方案已初步形成。業内人士預計,貸款利率下限有望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浮動可能有限。銀行受到的影響将小于預期,銀行理财産品市場有望顯著受益。目前,這個方案隻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方案。同時,這個方案仍有進一步調整的可能。

今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在存貸款利率等方面仍有較大推進空間。業内人士預計,此次方案重點之一将是對存貸款利率的調整。其中,貸款利率下限有望完全放開,但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浮動可能有限,不排除仍将執行基準利率的1.1倍的可能。針對大額長期存款的利率市場化可能将啟動。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目前貸款利率普遍上浮,完全放開貸款利率下限不會對金融市場帶來重大沖擊,所以利率市場化的下一個突破口是激活存款市場。監管部門應盡量減少對定期存款市場利率的幹預,推動資金轉向銀行其他業務。預計銀行針對理财産品市場的研發、推廣等都将有進一步的發展。

多位專家表示,短期存款對利率上浮區間放開比較敏感,中長期存款比較穩定。未來可進一步擴大甚至放開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區間,待時機成熟後再逐步擴大短期和小額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直至最終放開利率上浮區間限制。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利率市場化将給銀行業帶來深遠影響與嚴峻挑戰。未來一段時期,銀行業應從資産負債結構調整、客戶結構優化、收入結構轉變、嘗試開展綜合化和國際化以及提升内部管理能力等多方面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影響。

6月2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下稱“利率自律機制”)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準利率一定倍數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為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上一定基點确定。n利率自律機制是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向記者表示,這次調整是向貸款定價機制看齊,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市場人士認為,這将有利于壓低長端存款利率,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推動實際貸款利率下行,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