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

養殖業

農業的組成部分
養殖業是利用畜禽等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動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獺、鹌鹑等野生動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藥材等畜産品的生産部門。因此,我國養殖業主要包括家禽養殖、畜牧養殖和水産養殖三個細分産業。[1]
    中文名:養殖業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ishbreedingandpoultryraising 分類:農區養殖業,牧區養殖業等 特點:放牧、圈養或者二者結合的方式 地位: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養殖業主要包括牛、馬、驢、騾、駱駝、豬、羊、雞、鴨、鵝、兔、蜂等家畜家禽飼養業和鹿、貂、水獺、麝等野生經濟動物馴養業。它不但為紡織、油脂、食品、制藥等工業提供原料,也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豐富食品,為農業提供役畜和糞肥。

養殖業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常常表現為農作物生産的副業,即所謂“後院養殖業”。随着經濟的發展,逐漸在某些部門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産業。例如:蛋雞業、肉雞業、奶牛業、肉牛業、養豬業等。中國的養殖業在經曆了40年的發展特别是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1990年,養殖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比重按當年價格計算已達到26.6%。

随着相對獨立的養殖業産業的出現,又開始分化出一個強大的工業部門,這就是為養殖業及生産服務的各種養殖業投入工業,包括:機器、設備、獸藥、配合飼料等的生産,以及各種養殖業産品的加工業,如肉類加工業、奶品加工業等。因此,廣義的養殖業還常常包括為其服務的農工聯合企業,如各種種畜禽公司、牧工商聯合公司、配合飼料公司等。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無論國土面積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養殖業都很發達,除日本外,養殖業産值均占農業總産值的50%以上,如美國為60%,英國70%,北歐一些國家80%-90%。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養殖業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養殖業的人均産量或産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養殖業的主要途徑包括:因地制宜地調整養殖業結構,開辟飼料來源,改良畜種,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單位家畜的生産力;同時增殖家畜數量。

特點

養殖業是指用放牧、圈養或者二者結合的方式,飼養畜禽以取得動物産品或役畜的生産部門。它包括牲畜飼牧、家禽飼養、經濟獸類馴養等。養殖業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

(1)它的擴大再生産同各類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關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結構,對加快養殖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2)飼料是養殖業的基礎,隻有不斷解決好飼料問題,才能加快養殖業發展。

(3)養殖業的商品性很高,而産品又不便于運輸而且易于腐壞。因此,要求收購、加工、貯藏、運輸等方面密切配合。

(4)養殖業對于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較大的适應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飼。

由于存在這些特點和要求,因此,發展養殖業必須根據各地的自然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分類

農區

農區養殖業的特點是:

①以耗糧型養殖業為主。家畜種類主要是消耗糧食較多的豬、家禽、役畜和山羊等,飼料來源是農産品、飼料糧、稭稈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

②兼用型養殖業比較發達,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養牛業、養馬業和養驢業等。

③以舍飼為主。除了在農作物收獲後進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餘時間均在畜舍内進行人工飼養。

④飼料費用占的比重比較高,一般占畜牧費的65%以上。能充分實現農牧結合,經營管理較為細緻,生産水平較高。經營方式主要是農家副業,還有國營牧場和養殖專業戶。目前農區養殖業仍是中國養殖業的主要部分。

牧區

草原和荒漠地區,以放牧為主的養殖業稱牧區養殖業。家畜主要是草食動物。經營管理粗放,農牧結合不密切,飼草供應季節性波動大,易受災害性天氣的威脅,家畜生産力低而不均衡。中國的牧區位于北部和西部邊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甯夏、黑龍江、吉林、遼甯、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區,共有266個牧區、半農半牧區縣(旗),面積占全國土地總面積50%以上,牧畜頭數占全國牲畜總頭數的22%。

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合理利用和保護現有的天然草場;重點進行草原建設和其他建設,如開發水源,貯草備料,改善牧業生産條件;調整畜群結構,發展季節性生産,如羔羊當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揚夏飽秋肥之長,避冬瘦春乏之短;農林牧結合發展;以及采取适用技術,加速技術改造等。

草地

利用草地直接放牧牲畜,或将草地作為飼草刈割地以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即草地養殖業。中國草地從植物群落着生的性質,可以分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三類;從草地的分布情況,可以分為北方草場和南方草山草坡兩類。中國草地養殖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草地資源退化,養殖業生産力水平低。除經營方式不夠先進外,也與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有關。

發展草地養殖業的主要途徑是:

①改良草地。

②有條件的地方擴大人工種草。

③建設牲畜棚圈。

④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⑤改革不合理的流通體制。

依據養殖業區劃的分區原則與指标,在充分考慮飼料資源、自然環境、飼養技術和社會需要以及民族習慣與生産特點等的地區差異的基礎上,中國養殖業劃分為七個養殖業地域類型區,即青藏高原區,蒙新高原區,黃土高原區,西南山地區,東北區,黃淮海區,東海區;并分區概述養殖業資源、養殖業發展條件和主要問題,提出各區養殖業發展方向及其主要措施。

人才

在中國,高等養殖業人才,主要由中國農業大學和分布于各省(市、自治區)的農(牧)業高等院校來培養;中等養殖業人才,主要由各養殖業(農業)中等職業學校來培養,如吉林省畜牧業學校等。

作用

主要是:①提供肉、奶、蛋類等動物性食品。②為工業提供羊毛、山羊絨、皮、鬃、獸骨、腸衣等原料。③通過畜産品出口取得外彙。④促進畜牧業投入品工業和畜産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勞動就業機會。⑤為農作物生産提供有機肥料。⑥增加農民收入。⑦為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畜力。⑧促進廣大牧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