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月餅

橋墩月餅

浙江平陽蒼南地區的漢族小吃
橋墩月餅是浙江溫州蒼南地區的傳統名小吃。浙南的閩南人明末清中葉從閩而來。以其産地蒼南縣橋墩鎮而得名。其做法也堪稱當地一絕,用料選材相當考究,工藝也相對複雜,主要原料有:精面粉,花生,芝麻,桂圓,白糖,植物油,脊膘肉,瓜子仁,冬瓜糖,紅瓜,蔥,果脯等優質原料精緻而成的本地特色月餅。[1]
    中文名:橋墩月餅 地 點: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 原 料:精面粉,花生,芝麻 創始人:丁開泰

簡介

在我們蒼南當地,每到八月十五前,多有外婆送給外孫的一個食品,在孩子末成年前是每年必送的。

與北方的月餅相比。主要有三個區别.一是個頭大,多數做成臉盆大小.二是餡的成色特别有自己特色比如有肉和冬瓜糖,蔥.北方月餅一般一個内隻有一種餡.三是面粉部分的口感不同,

橋墩月餅代表的是家鄉的味道,好些年沒有吃到了,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可以從淘寶上訂購。

緣由

民國初年,“丁源興”的創始人丁開泰在橋墩鎮上開起第一家糕餅店,當他在逼仄的糕餅作坊裡烤制出一個個潮式月餅的時候,應該想不到百年之後的“丁源興”月餅,能在一天裡賣出上萬個。

“丁源興”月餅創立之潮一直賣得很紅火,新中國成立後,曾被并入橋墩供銷社,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重新回歸到二代傳人丁金榜手中。

重接祖傳家業,丁金榜當時有說不出的激動和喜悅,他繼承祖輩精湛的制作技術,再進行改良,不但忙着開店,有時候還挑着月餅跑到很遠的鄉鎮去販賣。如此一來,“丁源興”月餅靠質量将名聲傳得更遠。每逢中秋前夕,他的店鋪前常常排起長隊。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丁金榜為了将橋墩月餅推向更大的市場,注冊創辦了“丁源興食品廠”,同時還注冊了“丁源興”老字号商标。如今,“丁源興”的招牌已經傳至丁家第三代丁學觀的手中,“丁源興”這家老店也已經三易其容,成了溫州丁源興食品有限公司,并于去年引進價值30多萬元的隧道爐烤制,制餅的效率比過去提升了50倍。

不過丁學觀一直強調,月餅的口味除了适應現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少糖少油之外,基本上保持着百年前的“原汁原味”。此外,“丁源興”月餅的外形依然保持着一個撒滿芝麻的大“圓臉”,最大規格重約820克,相比如今花色繁多的各式月餅,其不顯著的外表卻不會掩蓋其口味的地道、用料上的厚道和價格上的實誠,因此深受消費者青睐。

向各地“開枝散葉”

“橋墩月餅尋根溯源應該是潮式月餅的一種,但經過我爺爺那一代的改良,再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早已經自成一格。”丁學觀表示。

據了解,橋墩月餅傳統的餡料為脊膘肉、花生、冬瓜糖等,用高達280攝氏度的底火烤制,剛烤完的餅中心溫度能達到170攝氏度,烤制而成的月餅外皮酥脆,内餡順滑,其美味的關鍵來自于外層的脆皮和豐厚的芝麻吸收了從内餡溢出的油脂,所以吃起來肥而不膩,芝香撲鼻,已經完全不同于重油重糖、外形像小面包一樣的潮式月餅。

如今,各種字号的橋墩月餅店鋪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橋墩鎮,與“丁源興”同在一條街上的就能看到“吳泰”老字号、“陳玉成”、“吳玉源”等為首的橋墩月餅店鋪。而其經營者說起來也與丁開泰、吳泰等人也有些許淵源,不是學藝時的師兄弟就是學徒,因而各家的橋墩月餅雖有些用料上的差别,但口味基本相同。

據橋墩鎮副鎮長張加友介紹,目前的橋墩鎮有着29家制作、出售橋墩月餅的店鋪,年産值1500多萬元,尤其是中秋前夕的一個月,不少消費者都是開着車遠道而來購買月餅,當地許多店鋪都要雇人做餅,銷售十分火熱。

許多橋墩人還帶着制餅手藝,到各地開起糕餅店,據了解,橋墩鎮外出銷售橋墩月餅的店鋪已經有120多家,散落在我市各縣和一些周邊省市,所有糕餅店一年的銷售額總額可以達到8000萬元以上。此外,通過與郵政合作,拓展銷售的渠道,橋墩月餅更是賣到了俄羅斯、美國等國家。

橋墩月餅的未來

“照目前的成績,橋墩月餅可以稱得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産業。”張加友表示:“我們還想定一些規範,繼續把這個産業做大。”

橋墩本地的月餅商家大多數還脫不開家庭作坊“小而散”的經營模式,在經營過程中模仿、跟風的多,缺乏自主競争力,在價格上也存在着惡性競争,這些不足,成了當地月餅業發展無法上規模的主要阻力之一。而且,月餅本身的季節性決定這個産品的銷售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雖然像“丁源興”這樣開出了專賣店,常年有售月餅,但一年的銷售,依然仰仗着中秋前夕這個黃金時間,這也成了擴張更大市場的瓶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