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

漢語成語
對症下藥,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1]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名稱:對症下藥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内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用法:褒義 謂語 例句:他也許要借這原始的集體的力給後代的散漫和萎靡來個~吧。(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着中國文學的道路》) 釋義: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結構:聯合式

成語解釋

詞目:對症下藥。

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釋義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内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并起。”

示例他也許要借這原始的集體的力給後代的散漫和萎靡來個~吧。(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着中國文學的道路》)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不管什麼疑難雜症,到他手裡,大都藥到病除。華佗一生非常同情勞苦大衆,四處奔波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稱為“神醫”。

華佗的醫術非常高明,相傳體外擠壓心髒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發明的,最突出的是發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在發明麻沸散之前,由于沒有麻醉藥,每當進行破腹、截肢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了,有的痙攣了,呼爹喊娘的慘狀使人目不忍睹!佗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想了許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終于發明了麻沸散,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

華佗在當時已經能夠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傳說有一次,有個推車的人突然曲着腳,捂着肚子喊痛。不一會兒,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立刻切脈診斷,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當時并沒有什麼特效藥,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麻醉後,又給他開刀診治。經過治療,病人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

華佗的神奇之處除了發明了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斷抓藥。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病了,一齊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的感覺相同,都是頭很疼,全身發熱。華佗仔細診斷,卻給開他們不同的藥。倪尋和李延非常奇怪:“我們病情一樣,吃的藥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别?是不是華佗徒有虛名,隻會招搖撞騙啊?”

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問,問道:“生病前你們都做了什麼?”

倪尋回憶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了。”

“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李延答道。

“那就對了。”華佗解釋:“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内部傷食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尋隻要一點藥物就會好,李延卻需要借用藥物調動自身的機能才能痊愈。治療的辦法理應不一樣才對啊!”

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藥,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當時的曹操一直患頭風病。一遇到工作緊張,頭風病發作,痛得受不了。他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把華佗請來,華佗紮了幾針,頭痛就止了。于是,曹操就把他留下來做了随從醫官,好随時給他治病。

華佗雖然樂于幫助人,熱心給人們治病,但他卻不願一直呆在曹操身邊,給曹操一個人治病。于是借口回家探親,順便去取點藥。回到家裡後,他托人給曹操捎了一封信,說他妻子病得厲害,一時回不了許都。

曹操派個使者到谯縣去調查,發現華佗是在說謊。這一來可惹惱了曹操,曹操把華佗抓到許都。他認為華佗故意違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于是下令把華佗處死。

後來,人們根據華佗治病的方法引申出“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多比喻針對客觀實際情況采取相應辦法,妥善處理問題。華佗小傳。

華佗,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也受到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的影響。他通曉内、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精外科。華佗還創用脊柱兩旁夾脊的穴位(後被稱為華佗夾脊穴),把麻沸散于外科手術,仿照五禽姿勢創“五禽戲”,對增強體質有神奇療效。他的外科手術,得到曆代的推崇。華佗著有《枕中灸刺經》,已經失傳。後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相傳華佗為曹操所害。

詞語辨析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采取有效的措施。

近義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義詞:生搬硬套、一成不變、無的放矢、舉措失當。

歇後語害什麼病開什麼方;大夫号脈。

燈謎:醫生開處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