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由現代化建築是已故法國總統蓬皮杜于1969年決定興建的。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并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顔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
    中文名: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外文名: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别名: 簡稱:博堡 竣工時間:1977年 建造者:R.皮亞諾、R.羅傑斯 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 别稱:“煉油廠”“文化工廠”

基本信息

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并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顔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

建造經曆

蓬皮杜中心(CentreGeorgesPompidou)全名為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LeCentrenationald'artetdecultureGeorges-Pompidou,也稱Beaubourg),是坐落于法國首都巴黎Beaubourg區的現代藝術博物館。1969年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決定興建蓬皮杜中心,設計者是從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中的獲勝者意大利的倫佐·皮亞諾(RenzoPiano)和英國的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GeorgeRogers),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占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衆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建築布局

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闆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複蓋。大廈内部設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和工業設計中心。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築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名字由來

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Pompidou)為紀念帶領法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于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經過國際競圖,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選出一個做為興建的建築造形風格。這個獲選團隊的設計者為RenzoPiano、RichardRogers與GianfrancoFranchini。

喬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此建築完工啟用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茲紀念。

特色資料

中心建築物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複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

極端的争議,由于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

這些外露複雜的管線,其顔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

盡管有這些極端的争議,開館二十多年來,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已吸引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

評價

巴黎的“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于著名的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是根據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的創議而建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裡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組成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由“工業創造中心”、“公共參考圖書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四大部分組成,供成人參觀、學習,并從事研究。與此同時,“中心”還專門設置了兩個兒童樂園。一個是藏有2萬冊兒童書畫的“兒童圖書館”,裡面的書桌、書架等一切設施都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的;另一個是“兒童工作室”,4歲到12歲的孩子都可以到這裡來學習繪畫、舞蹈、演戲、做手工等。

工作室有專門負責組織和輔導孩子們的工作人員,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智力,幫助孩子們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用

在“工業創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衆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境及各種工藝産品的發明和創造情況。同時還向觀衆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咨詢。

“公共參考圖書館”

“公共參考圖書館”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舊式圖書館,它擁有當代書籍30萬卷,期刊2400種,幻燈片20萬張,微縮膠卷15000個,唱片1萬張及各種電影、錄像、地圖、磁帶等。館内設施一律開放,讀者可随意翻閱開架圖書;也可以通過錄相機随意選看介紹各國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情況的電影、錄像;音樂愛好者可以戴上耳機自由欣賞自己挑選的唱片。館内到處都設有放大閱讀機和複印機,讀者可随時用以查閱微縮膠卷和複制資料。該館還附設有語言學習室,共有40個小房間和40種語言的有關教材、資料,人們在此可以聽錄音、看教材,選學各種語言。

“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與那些舊的藝術博物館不同,集中突出了“現代”二字,專門介紹20世紀以來的西方各種造型藝術。包括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派、結構派、概念藝術及流行藝術等各種流派的2000幅作品。館内藏品的陳列方法也是現代的:一條主要線路按時間順序排列着各個流派藝術的代表作,周圍分設許多小展室,分别介紹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觀衆既可以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的概貌,又可以對某一感興趣的流派或作家進行深入的研究。館内還設有可以升降移動的闆架,挂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動電鈕,這些自動闆架便可将那些觀衆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為避免噪音幹擾修建于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造。此外,它還從事研制新樂器和各種音響設備的工作。

“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内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别緻、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将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以供内部使用。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顔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将參觀者迎來送往。當初這座備受非難的“龐大怪物”,今朝已為巴黎人開始接受并漸為法國人喜愛。

如果說盧浮宮博物館代表着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麼“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征。

主要結構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約16000平方米;現代藝術博物館,約18000平方米;工業美術設計中心,約4000平方米;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約5000平方米。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築面積為103305平方米。除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單獨設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長166米、寬60米的六層大樓内。大樓的每一層都是一個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間。整個建築物由28根圓形鋼管柱支承。

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牆以外,沒有一根内柱,也沒有其他固定牆面。各種使用空間由活動隔斷、屏幕、家具或欄杆臨時大緻劃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時改變,使用靈活方便。設計者曾設想連樓闆都可以上下移動,來調整樓層高度,但未能實現。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鋼結構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塗上顔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紅色的是交通運輸設備,藍色的是空調設備,綠色的是給水、排水管道,黃色的是電氣設施和管線。

人們從大街上可以望見複雜的建築内部設備,五彩缤紛,琳琅滿目。在面對廣場一側的建築立面上懸挂着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裡面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築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内部空間不受阻隔。(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羅傑斯和R.皮亞諾設計)羅傑斯解釋他的設計意圖時說:“我們把建築看作同城市一樣的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它們應該适應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

又說:“建築物應設計得使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動。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羅傑斯等人的這種建築觀點代表了一部分建築師對現代生活急速變化的特點的認識和重視。60年代在英國出現過的“阿奇格蘭姆”建築學派的主張,與此相似。就廣義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現代建築中“重技術派”的作品。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在國際建築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贊美它是“表現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吓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射台。

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簡稱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它位于賽巴斯托波勒(Sébastopol)大道東邊的波布(Beaubourg),離巴黎過去的中央菜場,新建的地下商場(LesHalles)很近。

“文化中心”是在1969年由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決定興建的,是一個使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電視電影、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在一起相得益彰,充分展示它們的不同形式,體現它們的相互關系,表現當代思想的活動及其藝術實踐的一個場所。

“文化中心”這座五層建築的每一層都有7500寬闊的面積,整座建築上下均衡,占地一公頃,由13根立柱和84根長48米,重72噸的架梁構成桁架。建築物前留有面積達一公頃的空場地。周圍的樓房經過精心修整,恢複了18世紀的原來面貌。

“文化中心”門前的空場地呈坡形,可容納自發性的娛樂活動及露天表演,使傳統的街頭藝術得以恢複,成為賣藝者自由活動的“天堂”。它周圍中世紀街巷密如網布,完全禁止機動車輛通行,使遊人得其所哉。

在“中心”内,大廳裡和第五層不定期舉行展覽會,僅1978年就舉行了近50個展覽,上千次文學及哲學讨論會和演出活動,還有電影放映、戲劇表演等,成為當代藝術創作活動的見證。整個中心是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協助管理,如檢索、統計出入人次等等。

蓬皮杜文化中心像一個奪目的瑰寶,鑲嵌在巴黎市内。開始時,也像艾菲爾鐵塔一樣,因為它與衆不同而遭到許多非議。今日人們開始習慣了,不但不覺得怪,反而感到非常實用。從1977年2月揭幕後的兩年内共接待了大約1400萬參觀者。參觀它的人數遠遠超過了艾菲爾鐵塔,居法國首位。僅開架式圖書館一處,平均每天接待1萬人。它不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而且是巴黎的一大名勝。

現狀

7月1日,一名戴口罩的參觀者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走過畢加索的畫作。因新冠疫情關閉的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于7月1日重新開門迎客。目前,中心隻開放6層的臨時展區和4、5層的現代藝術常設展區。參觀者需提前網上預約參觀時段,11歲以上參觀者須佩戴口罩,參觀過程中保持安全距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