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會議

德黑蘭會議

世界大戰後期的國際會議
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反法西斯戰争各主要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折,盟國已經取得戰略進攻的主動權。為商讨加速戰争進程和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蘭舉行會晤。
    中文名:德黑蘭會議 外文名:Tehran Conference 别名: 時間:1943年11月28日至1943年12月1日 參加國家:美、英、蘇三國

基本解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一次國際會議。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商讨對德戰争共同行動和戰後安排及合作問題,規定美、英應于1944年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會後發表《德黑蘭宣言》。

會議背景

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英美兩國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領銜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這樣,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形成了。

斯大林格勒會戰取得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都來到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商量對德作戰的軍事問題。這是他們之間舉行的第一次會晤。

會議内容

11月28日,是一個美麗的星期天。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氣候溫和。下午3點鐘,在正式開會前一小時,斯大林身着蘇聯大元帥的咔叽制服,胸前佩戴列甯勳章,從蘇聯人的住地,

走到美國人住的别墅來拜會羅斯福。羅斯福在1933年當選美國總統,因為在整頓美國經濟上有過很大作為,竟破例地連任了四屆總統(美國總統一般隻連任兩屆)。他患過小兒麻痹症,走路不方便。這時候,他穿了一套藍色便服坐在輪椅上,對斯大林說:“見到你很高興,我早就想同你見面了。”斯大林也微笑着回答說;“我也很希望會見你。”

下午4時,三國領導人會議正式開始了。羅斯福主持了第一次會議,他首先緻詞說:俄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第一次作為家庭的成員相聚一堂。我們所抱的唯一目标,是赢得戰争的勝利。希望自由讨論,暢所欲言。丘吉爾接着說:這次會議也許象征着人類有史以來,整個世界力量空前的大聚會,人類的幸福及命運已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

斯大林也說:美英蘇三大國的友誼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很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第二次會議以前,丘吉爾奉英國國王之命,向斯大林贈授了為紀念光榮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而特别設計鑄造的寶劍。斯大林把寶劍舉到唇邊,輕吻劍鞘,然後把寶劍交給身旁的伏羅希洛夫元帥,再由他交給蘇聯的儀仗隊捧出去。這些言辭和舉動都為會議創造了友好的氣氛。

但是,當讨論到具體問題的時候,他們就發生了分歧。這次會議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敗德國法西斯,早日結束戰争問題。更具體地說,就是如何盡快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當時,蘇聯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美英在歐洲西部開辟另一條戰線,牽制德軍,縮短戰争時間。斯大林早在1941年就幾次要求英國開辟第二戰場,卻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後來美國和英國國内也掀起了要求開辟第二戰場的聲浪,兩國才制定了代号是“霸王”戰役計劃,準備在1944年從法國諾曼底登陸。

現在,德黑蘭會議讨論到這個問題,丘吉爾卻又把他早就提出的“地中海戰略”的主張拿出來,主張英美從地中海進攻意大利,再往巴爾幹進軍。

斯大林反駁丘吉爾說:“進行地中海戰役對打敗德軍意義不大,巴爾幹離德國心髒太遠。所以,還是盡快進行‘霸王’戰役好。”

丘吉爾思索了一陣,又提出兩路并進的辦法,實際上還是想把巴爾幹作為主要戰場。

這時候,連羅斯福也覺察出丘吉爾的用心了。他知道丘吉爾是想從巴爾幹打進中歐,不讓蘇聯紅軍進入奧地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羅斯福并不同意丘吉爾的意見。他說:“如果在地中海登陸作戰,就會把戰役推遲兩三個月,我是不想推遲‘霸王’戰役的。”

經過反複争論,最後三國達成了一緻協議,在1944年5月,英美将實行“霸王”戰役并進攻法國的南部。斯大林也答應同時發動攻勢,阻止東線德軍西調。蘇聯還準備在打敗德軍後,對日本宣戰。

會議讨論的主要問題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斯大林十分關心開辟西歐戰場的“霸王”行動,要求立即确定其開始日期;丘吉爾先是堅持其進軍巴爾幹的計劃,繼而又提出從巴爾幹和西歐兩路攻入歐洲的新方案,極力回避發起“霸王”行動的确切日期;羅斯福則居中調和,但傾向斯大林的意見,表示不想推遲“霸王”行動。

三方最終就對德作戰問題達成一緻意見,簽署秘密作戰計劃(即《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規定“霸王”行動和進攻法國南部的戰役于1944年5月同時發起;屆時,蘇軍将在東線發動攻勢,以阻止德軍由東線向西線調動。

會議就對德作戰問題進行了讨論。會議上出現了很大分歧,但争論主要在斯大林和丘吉爾之間展開,而羅斯福則以調停者的姿态出現。會上在對德作戰的戰略問題上意見不一。

丘吉爾以各種借口想繼續拖延第二戰場的開辟,振振有詞地為他的巴爾幹方案辯解。對此,羅斯福說過:"每當首相為穿越巴爾幹攻入歐洲的戰略辯護時,房間裡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他的真實意圖。大家都明白,他是想切入中歐,使紅軍不能進入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如有可能,甚至不讓紅軍進入匈牙利。"

美國在會議上堅持早先在英美魁北克會議上确定的"霸王"戰役,即在1944年5月1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計劃。美國認為,在法國登陸,是到達德國心髒地區的最短路線,可以"減少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和盡快赢得戰争",然

後換取蘇聯在遠東對日作戰。美國不願為英國擴大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去冒險。在時間上,美國也不願再往後推,否則就要失去"上場争奪最後一分"的機會。斯大林緊緊抓住第二戰場問題不放,要求立即給"霸王"計劃确定日期,任命指揮官并提議英美在法國南部、蘇軍在東線發動攻勢互相配合。

由于羅斯福基本同意斯大林的意見,三巨頭終于達成協議。斯大林在會談中曾表示,在打敗德國後,蘇聯将對日作戰。會議期間,羅斯福單獨同斯大林讨論了在戰後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的問題。雙方交換了各自的設想,但未作出具體安排。

三國首腦就戰後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交換了意見。三國都在考慮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德國不能再發動新的戰争。羅斯福建議把德國分成五個自治邦,丘吉爾主張把德國分成兩個部分。斯大林則主張嚴懲戰犯,防止德國軍國主義複活,并在德國(以及日本)邊境控制某些戰略基地。

三國首腦承諾在戰後要重建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波蘭,并初步商讨了波蘭疆界的變更。蘇聯原則上同意丘吉爾提出的聲明,即"波蘭國家和人民的本土應位于所謂的寇松線和奧德河線之間",但要求把哥尼斯堡劃歸蘇聯。三國首腦表示決心"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和平時期都将共同協作"。

但是實際上,丘吉爾仍在尋找機會挽救他的地中海計劃,辦法是說服土耳其人參戰和說服美國人放棄已答應蔣介石的安達曼群島兩栖作戰。于是在12月2日至6日舉行了第二次開羅會議。羅斯福雖然在遠東問題上作了讓步,但由于土耳其不願冒險,使丘吉爾的巴爾幹方案終成泡影。

羅斯福為了不失去幾百萬美籍波蘭裔選民的選票,不願公開表态。會議最後通過了《德黑蘭宣言》。

12月1日會議結束時,三國首腦發表《德黑蘭宣言》。宣言指出蘇美英三國已經議定關于消滅德軍的計劃,并已就從東面、西面和南面進行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時間商得完全一緻的協議;号召所有國家積極參加對德作戰,并歡迎它們參加戰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會議還通過蘇、美、英《關于伊朗的宣言》。宣言承認伊朗在對德戰争中所做貢獻,同意給予經濟援助,并贊成伊朗維持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願望。

會議還就波蘭邊界、戰後處理德國的原則、建立國際組織等問題交換了意見,并讨論了盟國對日作戰問題。蘇聯同意歐洲戰争結束半年後參加對日作戰。

議的主要内容有:

①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決定于1944年5月在法國南部開辟第二戰場;

②就戰後成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問題交換了意見;

③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讨論,三國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

④波蘭問題。三國一緻贊成戰後重建獨立的波蘭,其邊界西移,将德國東部的部分地區并入波蘭;

⑤蘇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表示在歐洲戰争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并提出歸還整個庫頁島等條件。

會議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三國表示今後将“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制的真忱”(這些表示在日後的曆史中都被證明不過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場空話)。

合衆國總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聯合王國首相,經過相互協商并與伊朗首相協商後,願意就三國政府在與伊朗的相互關系上取得的一緻意見發表聲明。

合衆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承認伊朗對為反對共同敵人而戰的事業所給與的幫助,特别是為方便向蘇聯運輸國外物資所提供的援助。

三國政府認識到戰争對伊朗造成的特殊的經濟困難,并且同意,盡管三國在全世界的軍事行動需求極大,而且目前世界普遍感到民運運輸工具、原材料及生活供應品之不足,仍将一如既往,向伊朗政府提供可能提供的經濟援助。

關于戰後時期,合衆國、蘇聯、聯合王國同意伊朗政府的觀點,伊朗在軍事行動結束後面臨的任何經濟問題,都将與其他聯合國家遇到的經濟問題一起,由為讨論國際經濟問題而召開的會議或成立的國際組織充分加以研究。

合衆國、蘇聯、聯合王國政府與伊朗政府一緻希望保持伊朗的完全獨立、主權和領土不受侵犯。它們期望,伊朗與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一起,按照所有四國政府都已簽字的大西洋憲章的原則,參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與進步的确立。

丘吉爾

斯大林

羅斯福

1943年12月1日

主要決議

1,成立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

2,蘇聯可得波蘭東部一些土地作報酬。

3,通過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即諾曼底登陸

4,蘇聯承諾,在對德戰争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但要求以獲得整個庫頁島為回報。

影響

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争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産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會議。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曆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緻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争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産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産生了不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