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

成公亮

古琴演奏家

1960年,二十歲的成公亮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的古琴專業,五年後,畢業于該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至今,他已經彈了四十多年的琴了。中年是人生的秋天,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是中國詩歌中吟唱得最多的季節。

    中文名:成公亮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籍貫: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 職業:古琴演奏家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地:江蘇宜興 代表作品:《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文王操》等

簡介

在别人眼裡,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

然而從中國傳統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稱呼是不正确的。

古代的琴弦是用蠶絲做的,彈起來細微得象呢喃細語。你可以來聽琴,但決不是為了你而演奏。琴是彈給自己和大自然聽的,即使有第三個聽衆,也必須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這樣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憐。上古之時有個叫伯牙的人彈得一手好琴,另一個叫鐘子期的人能夠從琴音裡聽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來。後來,伯牙把琴毀了,發誓再也不彈,因為鐘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彈奏《流水》時,會給來家中聽琴的朋友們講這個故事。

琴之所以如此孤獨,還在于她被中國人看成是最高貴的樂器,是聖賢和詩人的象征。

《風俗通》曰:“琴者樂之統,與八音并行,君子所常禦。”所以,琴是衆多樂器的統率,是君子随身攜帶的東西。傳說之中,最早制造琴的人是伏羲,他不僅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還是文明的開創者,因為他畫出了《易經》中的八卦。

此後又出了一個叫做大舜的聖人,他用琴聲把分散在華夏大地上的各個部落彙成一個具有共同語言的民族。孔夫子不僅是一位哲人,也是當時第一流的琴學家。

陶淵明,東晉時期的大詩人,經常一個人坐在山間的巨石上,靠着枝幹瘦勁的孤松,撫弄一張沒有弦的琴。他彈奏的是由風聲、水聲和鳥鳴組成的天籁。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著名古琴和琴曲,其名稱往往來自漢語中最雅緻的詞彙。關于琴和彈琴人的故事,都是益人心智的神話。琴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成了整個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人物逝世

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人物故事

廣陵琴派

成公亮先後師承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這個琴派具有三百年的曆史,善于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成公亮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内心的情感。

“秋籁”是一張音色柔和的琴,你在聽秋籁時,琴弦發出的聲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動的聲音,甚至

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音樂,這時你會很真切地感覺到他彈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當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評價指出了這一特色:他認為成公亮的琴表現了“内心情感的極緻”。

打譜工作

執教于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彈奏的方法體驗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學者一樣,鑽研琴學理論也是他的當行本色。在這方面,他的打譜工作顯得尤為突出。

古代的琴譜是用漢字偏旁和筆畫組成的“減字譜”,不直接指示聲音,而是一種手法譜。《紅樓夢》八十六回中,賈寶玉看見琴譜中“‘大’字旁邊‘九’字加一勾,中間又添個‘五’”字。”林黛玉解釋說:“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

按琴上的‘九徽’,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鈎‘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聲。”

成公亮把這種工作稱作音樂考古。不過他認為:古琴的記譜方法盡管神秘而疏簡,但卻合法地寬容了琴人對原譜作适度的靈活處理以體現出自己的理解和個性。曆經數年,他己打出了《鳳翔千仞》、《遁世操》、《孤君》、《忘憂》、《文王操》等古譜。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樂,又回蕩在現代的時空之中。

打譜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對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脈搏。一九八九年,他費時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為電視劇《孔子》的主題曲。《韓詩外傳》中記載,孔子向魯國樂師師襄子學琴,由音聲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師襄子佩服不已。

這是一首少見的古老而博大真誠的儒家音樂。

一九九七年,在中國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獲得了古代和現代音樂交融後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以琴會友

作為一個現代琴人,成公亮并不想讓他的琴變得十分地孤獨甚至傲慢,他希望用琴來結交更多的朋友,探索更多的表現形式。兩次在歐洲及日本、香港的演出和講學,都引起了人們對古琴的驚歎。

在歐洲期間,他結識了荷蘭長笛演奏家柯利斯·亨茲(CHRIS HINZE),他們用各自的樂器進行了一次即興的合奏。并且用家鄉的風景把這次演奏稱為“太湖和風車的對話”。

亨茲出版了這次對話的唱片《中國夢》。

人物關系

忘憂

成公亮有一張明代制造的琴,名字叫“忘憂”。

而成公亮往往用她彈奏《潇湘水雲》、《龍朔操》(《昭君怨》)等充滿憂患、怨恨、凄迷和傷感的曲子。前者表現了一位古代君子伫足煙波雲水之間,凝望殘破的河山。後者表現了一位具有深沉遠智的美人,無奈而忍恨地将自己的命運交給曆史去安排,漢家女兒的紅顔,消褪于朔北大漠的風沙之中。這樣的事情,成公亮當然沒有經曆過,但是他和很多中國的君子一樣,在艱辛的生活磨難中,失去了很多個人的自由和家庭的快樂。

他是一個慈父,獨自撫養并教育出了可愛的女兒;他是一個孝子,細心照顧并送走了白發蒼蒼的老母。

他仿佛命裡注定要如此地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使他體驗和把握了那些曲子的内在品質,鍛煉出愛的精神。他撥動起一根根琴弦,時而深沉,時而凄厲,他把他的生活細細地說給你聽,同時,他的心靈卻在琴弦上得到了升華。那些苦難的事情用琴來訴說,竟充滿了詩意。

秋籁

成公亮最心愛的寶物,是一張叫做“秋籁”的古琴,她出生于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唐玄宗開元三年。

“秋籁”的意思是“秋天的聲音”。這個名字體現了中國一切傳統藝術的哲理:與自然相融合。

成公亮試圖在彈奏中體現這種富有道家意味的精神,因而他的彈奏散發着自由、任性,超越時空的氣息和率真有趣的人情味。儒家往往把琴作為提高道德修養的工具,通過彈琴,使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束縛在高尚的道德和理性之中。故《白虎通德論》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而當社會變得昏暗,道德的内在精神被缰死而虛僞的教條所代替時,相信道家學說的哲人們便會站出來宣布:聖人不必把哀樂之情附着在善惡之中,而應當根據自然和人性的原則流露出一種超越而廣博的情感。故《琴操》認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

這些哲人用琴聲将人們被囚禁心靈呼喚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就象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很多經典的琴曲,如《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酒狂》、《醉漁唱晚》等等,都體現了道家的精神。

人物評價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評價他的彈奏:“像是從大自然中竊聽來的音響和動靜”。不過,中國人不會把西方人那樣把大自然分析得十分複雜,他們隻是簡單地分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甚至隻歸結為陰陽兩種性質,因為他們更多地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于是他們的“竊聽器”--琴,也隻有宮、商、角、征、羽五個音,彈出的聲音有高有低,歸結為清、濁兩個對比,這便是《禮記》中記載的舜作“五行之琴”的原理。宇宙的規律告訴人們,最簡單的法則才能帶來最豐富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