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兒女

亂世兒女

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電影
《亂世兒女》是一部根據威廉·梅克皮斯1844年在雜志上連載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一個愛爾蘭的貧窮青年,毫無值得期待的前途可言。但對巴裡·林頓來說卻并不是這樣。這個富有紳士派頭的青年為了成為18世紀的英國貴族,他無所不用其極,在戰場和貴族的會客室裡穿梭往來。利用誘惑、賭博和決鬥,他最終讓自己成為了一名貴族。
    中文名:亂世兒女 外文名:Barry Lyndon 其他譯名: 類型:劇情,愛情,戰争,曆史 出品公司:Peregrine,Hawk Films,Warner Bros. 制片地區:英國 拍攝地點:愛爾蘭,英國,德國 發行公司:Warner Bros.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裡克,威廉·薩克雷 制片人: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瑞恩·奧尼爾,馬裡莎·貝倫森,史蒂文·伯克夫,莉薩·蓋伊·漢密爾頓 片長:184分鐘 票房:$31,500,000 對白語言:英語,德語,法語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072684 主要獎項: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在線播放平台: 其它譯名:巴裡·林登

劇情簡介

愛爾蘭青年雷德蒙·巴裡因父親去世,不得不與母親投靠舅舅。不久英法爆發戰争,原來與巴裡有染的表妹愛上了招兵的上尉,巴裡與上尉決鬥,槍擊了上尉。他為了躲避追捕,成了步兵團的新兵。在部隊裡他從一名參與當時決鬥的軍人那裡得知原來上尉并未死,因為舅舅一家為了攀親,在手槍上做了手腳,如今表妹和上尉早已成親。軍隊中死傷甚多,巴裡心生厭倦,冒充軍官混進普魯士盟軍部隊,但被識破,不得不加入普軍。

因在戰鬥中救了主帥而受器重,被派調查一個愛爾蘭騎士是否是間諜。巴裡和騎士一見投緣,借機離開普魯士到法國經營賭場。巴裡決定混迹上流社會,并設法和有财産、身份的林登夫人結婚,改名巴裡·林登,用手段得到爵位。但林登夫人與前夫的兒子布林登離家出走,巴裡的親子也因意外夭折。林登夫人也企圖服毒自殺。在與布林登的決鬥中,巴裡失去一條腿。加上債務纏身,巴裡不得不以離開林登夫人為條件換取年金維生。他曾試圖東山再起,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好運。

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斯坦利·庫布裡克 Stanley Kubrick

編劇 Writer:

威廉·薩克雷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novel The Memoirs of Barry Lyndon, Esq.)

斯坦利·庫布裡克 Stanley Kubrick ....(screenplay)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Barry Lyndon

瑞安·奧尼爾Ryan O'Neal

----

Lady Lyndon

馬裡莎·貝倫森Marisa Berenson

----

The Chevalier de Balibari

Patrick Magee

----

Capt. Potzdorf(as Hardy Kruger)

Hardy Krüger

----

Lord Ludd

史蒂文·伯克夫Steven Berkoff

----

Nora Brady

Gay Hamilton

----

Belle

Marie Kean

----

Lischen(as Diana Koerner)

Diana Körner

----

Rev. Samuel Runt

Murray Melvin

----

Sir Charles Reginald Lyndon

Frank Middlemass

----

Lord Gustavos Adolphus Wendover

安德魯·莫瑞爾André Morell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全世界隻有一塊f0.7鏡頭——就是導演庫布裡克拍攝這部《亂世兒女》所用的那一塊。

這塊珍貴的鏡頭,據說是蔡司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定制的産品,不知為什麼流落到了庫布裡克手中。他将這塊鏡頭稍加改裝後,安裝到了攝象機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攝室内景物時可以完全使用燭光照明,而沒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這樣的拍攝利器,這部電影無論是野外風景還是室内空間,構圖用光都極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精美油畫,随便拉出一幅,都能挂到牆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識的采用大量的“中心構圖”,尤其在室内場景中,總是用柱子、門窗、桌椅等物品标明畫面的中心點,而那裡也正是即将展開的場景的中心,是攝影機想要引導觀衆關注的中心。從視覺心理上來說,隻有在對稱發生偏轉或變動時,才會有活躍動态的感覺,這種靜止鏡頭中的标準對稱,隻能産生沉悶的心理的感受。而這也正是庫布裡克想要傳達的: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等級森嚴,無所事事。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8世紀的歐洲,當時英普同盟和法奧俄同盟正打得不可開交。一文不名的愛爾蘭無賴、窮小子Barry,由于機緣巧合,結識了一個富有的寡婦,并借此擠入了上流社會。但他為了追求貴族爵位而和勳爵決鬥,最後被驅逐出英國。或許這部電影該譯作《歐洲版鹿鼎記》更合适。

在這部電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無賴自由自在,毫無道德壓力的心情。他本人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最佳電影藝術學員獎,最佳藝術導演獎,不列颠最佳電影獎等一系列獎項。在這部超過3個小時的電影中,至少有二三十處值得記錄為靜态畫面的場景。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所說的f0.7鏡頭,還是試着打幾塊反光闆吧。畢竟,f0.7聽上去比神話還遙遠。

穿幫鏡頭

連貫性:德國女人喂食物給自己的孩子吃,她手中的勺子。

連跨貫撲性:巴裡在回都柏林的路上經過一家小旅館時的天空。

時代錯誤:巴裡和布林頓決行鬥的樣這場戲中,在背景裡有一張世界地圖,在上面有蒸汽式火車的圖案作為裝飾。影片設置的年代是在18世紀,蒸汽火車則是在19世紀初期才被發明的。

時代錯誤:巴裡被護送到普魯士邊境的戲中,僞裝成騎士,在車馬離開城堡的時候可以在非礫石路面上清晰地很多車轍,明顯是由現代汽車留下的。

時代錯誤:巴裡和骨奎相決鬥的時候,可以在背景中看到一輛汽車穿過河另一邊的樹林。

幕後制作

《巴裡·林登》自從于1975年發行之後就被冠以史詩作品的榮譽,一些庫布裡克的影迷甚至認為該片是他作為導演和作者的巅峰之作。從很多地方來看,它都算得上是庫布裡克最後的傑作,雖然後來的作品也不凡睿智,但遠遠無法和《巴裡·林登》、《奇愛博士》、《2001年漫遊太空》以及《發條橙》相提并論。在幾乎所有影片中,斯坦利·庫布裡克的态度都遊移在嘲諷和寓言之間。這是一個喜歡故弄玄虛和自作聰明的家夥,從不憚于展示自己的惡意。隻不過《巴裡·林登》不太像是那種一開始或者一直以來就能受人關注的電影,更多時候還需要有觀衆去發掘它。

庫布裡克創作本片的劇本時,主要是根據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小說《巴裡·林登的遭遇》重新發表的《The Luck of Barry Lyndon》,講述了1844年歐洲一個傳奇人物的經曆,出身微寒的愛爾蘭人最終奮鬥成為英式貴族。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用George Savage FitzBoodle的筆名編輯發行。薩克雷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創作了這部小說,愛爾蘭人安東尼·羅賓森·斯東尼娶了(但又很快離婚)斯特拉斯摩爾伯爵夫人瑪麗·埃莉諾·鮑斯,要知道斯特拉斯摩爾家族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祖先之一。

華納兄弟答應出資拍攝這部電影,提出的條件就是斯坦利·庫布裡克必須選一位票房成績進入Top10的男明星擔任主角,瑞恩·奧尼爾在1973年,憑借電影《愛情故事》(Love Story)這部最佳票房影片之一成為當年的票房亞軍(根據美國最具權威的The Quigley Poll市場調查,第一名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這是瑞恩唯一一次進入top10。其餘第三至第十名依次分别是史蒂夫·麥奎因、伯特·雷諾茲、羅伯特·雷德福、芭芭拉·史翠珊、保羅·紐曼、查爾斯·布朗森、約翰·韋恩和馬龍·白蘭度。

在這其中能夠讓庫布裡克考慮試鏡的演員隻有奧尼爾和雷德福,其他演員要麼年紀太大要麼不适合這個角色。奧尼爾和雷德福都是愛爾蘭人,兩個人都具有票房号召力,雖然1973年時32歲的奧尼爾要比雷德福小五歲但他們扮演這個角色的年紀也恰到好處。

隻不過當時奧尼爾的名氣要更大一些,由于《愛情故事》已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但庫布裡克還是更傾向于讓雷德福出演,在他的婉言謝絕之後才有奧尼爾的試鏡。此後雷德福在大銀幕上的光芒始終要蓋過奧尼爾,同年出演了《騙中騙》(The Sting 1973)和《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1973)大獲全勝,穩居1974年年度票房榜冠軍的位子。自1973年之後,奧尼爾就掉出了票房十佳的陣營,而他在1973年的露臉正是應驗了好萊塢對于演員而言就是票房至上的最高法則。

電影上映之後,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的高度評價,稱《巴裡·林登》是最佳電影,而庫布裡克再次被肯定為最佳導演。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配樂獎。影片頗具史詩風範,構圖和攝影非常講究,服裝和布景一絲不苟,而音樂的使用更是大膽創新,獨具一格。吳宇森擅長的用鴿子飛舞跟暴力形成反差的處理方法便可追溯到本片。影壇奇才斯坦利·庫伯力克以近乎完美的電影技術,将一個十八世紀的歐洲傳奇人物故事搬上銀幕。每個鏡頭都優雅得像幅古典油畫,結局更有一種曆盡人世滄桑的悲涼之感。全片長三小時,分上下兩卷,喜歡文藝片的觀衆不可錯過。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英國UK1975年12月18日

中國香港Hong Kong1976年8月13日

美國USA1975年12月18日

意大利Italy1976年1月1日

日本Japan1976年7月3日

法國France1976年9月8日

丹麥Denmark1976年9月10日

西德West Germany1976年9月17日

芬蘭Finland1976年9月24日

西班牙Spain1976年11月15日

瑞典Sweden1977年8月15日

西德West Germany1988年2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冰島Iceland1999年8月28日 ...... (Reykjavik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2001年9月 ...... (Deauville Film Festival)

西班牙Spain2002年12月18日 ...... (re-release)

德國Germany2005年2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捷克Czech Republic2005年12月3日 ...... (British Film Days)

法國France2007年12月19日 ...... (re-release)

英國UK2008年2月23日 ...... (London Stanley Kubrick 2008: A Film Odyssey)

影片評價

影片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讓每一位觀衆感受到自己在大千世界中顯得如此渺小。

——鄉村之音

瑞恩·奧尼爾的靜湛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位渾身都是缺點的機會主義者,就像是主人公所處的時代環境一樣,十八世紀英格蘭表面上看似秩序井然的社會結構。

——綜藝雜志

《巴裡·林登》是伍斯坦利·庫娶布裡克最為華麗大氣的一部史詩傑作,遺憾的是從上映至今都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電子意見

是的,《巴裡·林登》的确有些自命不凡,節奏也慢得要命,但仍不失為一部特立獨行的影片。

《巴裡·林登》并沒有大獲成功,它也不是一部娛樂大片而應該說是一部經典。導演認為他的這部作品正好解釋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

——芝加哥太陽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