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

采茶歌

民間歌曲
《采茶歌》起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采茶勞動,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随着江西等地的移民傳入廣西北流和廣東信宜西北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民間老藝人莫伍等曾在粵桂邊緣地區和廣西玉林等地演出。其唱詞内容不一,但多數是以愛情忠貞不渝、恩愛夫妻久别思念、太平盛世、五谷豐登和賀歲為主題。演唱者盛裝濃抹背着花茶簍或拿着五顔六色的茶籃,邊作摹仿采茶動作的舞蹈邊歌唱。[1]
    中文名: 外文名: 所屬專輯: 歌曲時長: 歌曲原唱: 填詞:民間作詞者 譜曲:民間作曲家 編曲: 音樂風格:民樂 歌曲語言:中文 中文名稱:采茶歌

創作背景

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

明中葉以後,“十二月采茶歌”聯唱在贛南漢族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安徽、福建等地的漢族民間曲調,由民間藝術家所創作的《采茶歌》具有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後來發展成“采茶戲”。

贛南歌曲

贛州地區戲曲志載:“采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并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遊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除此之外,在不少地區,由民間藝術家所創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歌》也流傳也較為廣泛。

歌詞内容

歌一

天頂哪哩落雨仔呀彈呀雷啰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無水仔呀

魚啰這個亂呀撞啰啊

愛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講伊呀

找仔無哪哩媒人仔呀

鬥啰這哩牽呀空啰啊

大隻哪哩水牛仔呀細呀條啰索伊

大仔漢哪哩阿娘仔呀

細啰這個漢呀哥啰啊

大漢哪哩阿娘仔呀不呀識啰寶伊呀

細仔粒哪哩幹樂仔呀

較啰這哩賢呀翔啰啊

注:相傳,這首歌曲的原始作者是唐朝宮中一位歌舞大師雷光華,他因某事觸犯了唐明皇,而潛逃至江西、福建交接的山區,隐姓埋名,以種茶為生。在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中,将自身的歌舞才華和采茶動作融合,因而創造“采茶歌”開始融入茶農生活。

歌二

衆姐妹:

三月鹧鸪滿山遊,四月江水到處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

草中野兔竄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

江心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采茶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雲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

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時光掐細茶。

風吹茶樹香千裡,蓋過園中茉莉花,

采茶姑娘時時忙,早起采茶晚插秧,

早起采茶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劉三姐:

采茶采到茶花開,漫山接嶺一片白,

蜜蜂忘記回窠去,神仙聽歌下凡來。

注:此歌傳唱于“歌海”廣西壯族自治區。

歌三

百花開放好春光,

采茶姑娘滿山崗。

手提着籃兒将茶采,

片片采來片片香,

采到東來采到西,

采茶姑娘笑眯眯。

過去采茶為别人,

如今采茶為自己。

茶樹發芽青又青,

一棵嫩芽一顆心。

輕輕摘來輕輕采,

片片采來片片新。

采滿一筐又一筐,

山前山後歌聲響。

今年茶山好收成,

家家戶戶喜洋洋

注:此歌流傳于安徽六安一帶

歌四

太陽出山樂悠悠,

鳥兒叫連天,

拿起鋤來上南山,

草上的露水還沒幹。

風和日麗好天氣,

白雲似柳絮,

茶園滿山嫩又綠,

采茶的姑娘心歡喜。

歌五

《山裡山外》

作詞:陳特明

作曲:陶思耀

演唱:吸引力組合

陽雀子張口山門開,

一枝枝紅杏出牆來;

走出來呀,走出來,

跨過十裡坳,飛越百丈崖

走出來呀,走出來,踏平坎坷,沖破關隘

走出來呀,走出來,

走出圍屋長見識,走出大山闖世界。

蝴蝶兒飛舞百花開,甜滋滋甘泉源頭來;

快回來呀,快回來,

回鄉創大業,舊景新剪裁

快回來呀,快回來,乘着春風躍上擂台

快回來呀,快回來,

裝扮江山織錦繡,金絲銀線巧安排。

山間溪流連大海,松濤拍浪更澎湃。

小地球,寬網帶;

山裡山外,山裡山外一樣精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