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英國作家J.K.羅琳著名魔幻小說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國版《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美國版《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著名魔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一部。這部小說的英文原版1997年6月26日在英國出版;中文繁體版2000年6月23日出版;中文簡體版2000年9月出版。
  • 中文名:
  • 别名:
  • 作者:J. K. 羅琳
  • 類型:冒險
  • 連載平台:
  • 最新章節:
  • 是否出版:
  • 制片地區:美國,英國
  • 導演:克裡斯·哥倫布
  • 編劇:斯蒂芬·科洛弗,JK·羅琳
  •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特森,理查德·哈裡斯,伊安·哈特,朱麗·沃特斯,大衛·布萊德利
  • 片長:152 分鐘
  • 對白語言:英語
  • 書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 原版名稱::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外文名稱: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 譯者:蘇農(曹蘇玲、馬愛農)
  • ISBN:978 702 0033430
  • 其它譯名: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哈1
  • 頁數:191
  • 定價:19.50元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年9月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

1. 大難不死的男孩(The Boy Who Lived)

2.消失的玻璃(The Vanishing Glass)

3. 貓頭鷹傳書(The Letters from No One)

4. 鑰匙保管員(The Keeper of the Keys)

5. 對角巷(Diagon Alley)

6. 從9又3/4站台開始的旅程(The Journey from Platform Nine and Three-Quarters)

7.分院帽(The Sorting Hat)

8. 魔藥課老師(The Potions Master)

9. 午夜決鬥(The Midnight Duel)

10. 萬聖節前夜(Hallowe'en)

11. 魁地奇比賽(Quidditch)

12. 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

13. 尼可·勒梅(Nicolas Flamel)

14. 挪威脊背龍——諾伯(Norbert the Norwegian Ridgeback)

15. 禁林(The Forbidden Forest)

16. 穿越活闆門(Through the Trapdoor)

17. 雙面人

(The Man with Two Faces)

劇情簡介

哈利·波特是一個孤兒,從小寄養在姨媽家,受盡欺淩。在他11歲生日的時候,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并從該學院派來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這是一間魔法學院,自己的父母都是偉大的魔法師,在對付伏地魔的戰鬥中雙雙獻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難。進入霍格沃茨後,哈利表現出了超乎想象的飛行天賦,得到麥格教授的推薦進入了格蘭芬多的魁地奇球隊。另一方面,哈利發現霍格沃茨學院内有一股黑暗勢力似乎在暗暗滋長,揭開謎團的關鍵就在有兇惡的三頭犬守護的房間内。哈利、羅恩和赫敏三個好朋友決定探個究竟。

影片評價

網友:剛剛重溫了一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很喜歡魔鏡那一段。 哈利在無意中發現了厄裡斯魔鏡,并在鏡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獨坐在魔鏡前等候,希望能再次與父母相遇。 這時,阿不思鄧不利多教授卻告訴他: 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鏡子反映出的,正是我們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鏡子不能提供我們真正的知識或者真相,人類總是在鏡子中。

網友: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鏡。從來沒有見過父母的哈利在鏡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邊,而籠罩在其他兄長光環下的羅恩看到自己成為了佼佼者。“這鏡子能看到将來嗎?”羅恩興奮地問哈利。“當然不,我父母都已經死了。”哈利黯然地說。 這是一面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隻是我們内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

角色介紹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一個孤兒,羅琳描寫中“消瘦的、黑發的、戴眼鏡的男孩,不知道自己是巫師。”她通過創作這個系列故事來解釋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以及他的生活和命運如何從此發展下去。除了第一章,本書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他11歲生日之前一小會兒和緊接着的那一年。伏地魔的攻擊給他留下了前額的一道閃電狀傷疤,每當伏地魔産生強烈情緒時傷疤會産生刺痛。哈利在魁地奇和說服朋友方面有驚人的天賦。

羅恩·韋斯萊(Ron Weasley):和哈利同齡,是他最好的朋友。羅琳描述為“當你需要他時,他一直在那裡。”

赫敏·格蘭傑(Hermione Granger): 麻瓜家庭的女兒,一個專橫的女孩,顯然在每次開學前都記住教科書上的大部分内容。羅琳把赫敏描述為“一個理性、正直而優秀”的角色,“對于犯錯有極大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盡管她糾纏不休地努力讓哈利和羅恩遠離麻煩,在兩個男孩把她從巨怪手裡救出後還是成為了他們的好朋友。她的魔法能力和分析技巧在找到魔法石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納威·隆巴頓(Neville Longbottom):一個笨拙自卑的胖男孩,非常健忘以至于他的奶奶給他了一個記憶球。納威的魔法能力很弱,僅僅在他八歲那年及時顯現救了他的命。盡管他膽小羞怯,但如果他受到鼓舞,或者認為這樣做是正當而重要的,他會和任何人戰鬥。

海格(Hagrid):一個幾乎12英尺高(3.7米)的混血巨人,有糾結混亂的黑色頭發和胡子。他曾被霍格沃茲開除,魔杖被折斷,但鄧布利多讓他作為學校的獵場看守人留下,這份工作使他有機會為甚至最危險的魔法生物起寵物名,投入感情。海格對鄧布利多極其忠誠,很快成為了哈利、羅恩和赫敏的密友。但他的粗心使他不是很可靠。

鄧布利多教授(Professor Dumbledore):一個高瘦的男人,戴着半月形眼鏡,有銀白色的頭發和長及塞入腰帶的胡子,是霍格沃茲的校長,被認為是伏地魔唯一害怕的巫師。他在魔法上的成就使他有很高聲譽,但難以抵擋糖果的誘惑,有一種古怪的幽默感。

(Professor McGonagall): 一個高的,神情嚴肅的女人,總是把黑發束成緊緊的發髻,教授變形術,有時把自己變成一隻貓。她是格蘭芬多學院的院長,根據作者的描述“在那生硬的外表下有一點老式的柔情。”

德思禮一家:佩妮·德思禮(Petunia Dursley),哈利母親莉莉的妹妹,一個有長脖子的瘦女人。她認為她那個會魔法的妹妹是個怪胎,試圖假裝她從來沒有存在過。她的丈夫費農(Vernon)是一個大塊頭男人,暴躁易怒,眼界狹窄,害怕任何反常事物。他們的兒子達力(Dudley),是一個超重的、被寵壞的孩子。

德拉科·馬爾福(Draco Malfoy): 一個瘦長、蒼白的男孩,用一種無聊的拖長音的聲調講話。他因為自己的魁地奇技術而傲慢,并且鄙視所有非純血統巫師。他的父母曾是伏地魔的支持者,但在黑巫師倒台後改變了立場。德拉科通常避免直接交鋒,而試圖使哈利和羅恩陷入麻煩。

奇洛教授(Professor Quirrell):抽搐的、結結巴巴的奇洛教授教黑魔法防禦術。據說他曾是個卓越的學者,但一次和吸血鬼的遭遇粉碎了他的勇氣。他一直戴着纏頭巾來掩飾他自願被伏地魔寄生的事實。

斯内普教授(Professor Snape):有鷹鈎鼻,灰黃的膚色和油膩的黑發,教授魔藥學,但一直渴望教黑魔法防禦術。他隻表揚他自己的學院——斯萊特林的學生,而抓住任何機會羞辱其他學生,特别是哈利。從第一次晚宴結束時哈利傷疤刺痛開始的幾起事件使哈利和他的朋友們認為斯内普是伏地魔的追随者。

影片花絮

幕後花絮

·羅彼·考特拉尼是最先被選定的演員。

·理查德·哈裡斯因孫女威脅永遠不和他說話而決定扮演魔法學校的校長。

·據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說喬納森·戴米、布拉德·塞伯甯和特瑞·吉列姆都曾是本片導演的人選。

·當劇組準備在格洛斯特教堂拍攝前,曾有很多人向當地報紙提出抗議,稱拍攝會亵渎教堂,并打算到場阻止拍攝。

·截至到2002年2月本片的全球票房僅屈居于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之後成為影史票房亞軍。

·魔鏡周圍的銘文寫着"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倒過來看就是"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 “bloody”一詞在片中共出現了6次。

·羅賓·威廉斯和蘿西·歐唐納(Rosie O'Donnell) 都曾要求在片中無償扮演角色但是兩人最終未能如願。

·蒂姆·羅斯曾是扮演斯内普教授的有力競争者但他後來退出去出演同年的《決戰星球》。

·艾倫·裡克曼和羅彼·考特拉尼是羅琳親自選定的。

·古靈閣的内景是在倫敦的澳大利亞使館拍攝的。

·Gabriel Thomson曾為扮演哈利·波特的人選。

·後來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扮演盧平教授的大衛·休裡斯曾是扮演本片奇洛教授的人選。

·阿蘭·帕克也曾為影片導演人選。

相關報道

哈利·波特是如何走上銀幕的?

其實早在1997年的時候,該片的制片人大衛·海曼就在物色一個兒童片的劇本,當他的助手把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推薦給海曼時,這本書還靜靜地躺在書店的貨架上呢。海曼接連和羅琳吃了幾頓午餐,商讨改編的事情,最後終于敲定在1999年末由斯蒂文·克勞夫斯将這本書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那時,羅琳和海曼兩人誰也沒想到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的銷量會達到那麼一個天文數字。

影片正式拍攝前,斯皮爾伯格曾有意執導本片,但由于斯氏打算啟用海利·喬·奧斯蒙特來扮演哈利·波特,而制片方則堅持要找一個英國小演員來演哈利,雙方怎麼也談不攏,斯皮爾伯格隻好跟《哈》片說拜拜,帶着他的小奧斯蒙特拍《人工智能》去了。于是,制片商又展開了一次導演大選拔,踢掉了諸如蒂姆·羅賓斯、沃夫岡·彼特森等知名導演,最終選擇了現在的克裡斯·哥倫布,原因是哥倫布保證在英國完成影片的全部拍攝而且演員是一水兒的英國人。如此看來,哥倫布将《哈》原着美國化的傳聞也就不攻自破了。

2000年10月,影片在英國正式開拍。為了拍出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影片先後在英國的9個攝影廠進行了拍攝,總共耗資1億2500多萬美元,片中的成年演員幾乎全部是英國的一流表演藝術家,真可謂是興師動衆。不僅如此,劇中的主題曲《The Boy Who Lived》将由許久未露面的席琳·迪翁演唱,而作詞作曲正是創作《My Heart Will Go On》的詹姆斯·霍納和威爾·傑甯兩位大師,由此可見,本片的檔次水準絕不是一般等級。

另外,原書的作者對于《哈》一片的拍攝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她最近向讀者們透露:自己為影片的劇本加寫了一些關于哈利·波特身世的情節,這些情節是她早就想出來但沒有寫進第一部書中的。這個消息顯然是幫《哈》片賣了一個大關子,足夠調起哈利·波特迷們的胃口的了。

哈利·波特會讓書迷們滿意嗎?

每個讀者在讀一本小說的時候,都會在自己腦海中将書上的文字轉化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想象,要想符合每一個讀者心目中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影片的制作人員隻是力圖盡可能地滿足更多人的想法——這是導演哥倫布拍攝影片時的重要原則。

為了了解小朋友們對影片到底有什麼看法,某些媒體還進行了一項針對小學二年級兒童展開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孩子們最關心的就是影片能否再現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神奇景象,比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神秘山谷、故事中出現的各種奇怪生物、盛大的三強争霸賽等等。看來,這是個成年人與兒童比拼想象力的時候了,大人們拍出的電影是否能猜中小朋友心裡描繪出的景象呢?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海利·喬·奧斯蒙特認為:“我認為對很多沒有看過原書的孩子和大人來說,電影将會破壞這本書。要超過原書甚至想達到同原書同等的水平都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個原因,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出演片中的角色。”這段話乍聽之下蠻有道理的,可看到最後一句話時,難免讓人懷疑這個小家夥是因為得不到哈利·波特的角色而說這番話的。呵呵,這麼小就學會吃不着葡萄就說葡萄酸了。

哈利·波特是不是造錢機器?

毫無疑問,無論評論界對《哈利·波特之魔法石》一片的評價如何,它都将是一個票房的炸彈和造錢的機器。看在它全球10億書迷以及在全美4000家影院同步首映(這個數字也是創紀錄的)的份上,《哈》一片的首映日票房和全球票房必将創造新的記錄,至少是兒童片的票房記錄。再加上它早前賣給樂高公司的玩具生産許可權和可口可樂提供的獨家贊助,《哈》片所獲的利潤究竟有多少,我們這些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影片制作

幕後制作

超過1億冊的銷量,被譯成47種語言出版,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可謂暢銷至極,已然成為世界性現象。然而在英國制片人大衛·海曼(David Heyman)看中羅琳的作品時,這位女作家還名不見經傳。

1996年,海曼從美國回到倫敦,籌備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Heyday Films。當時海曼的弟弟和妹妹都隻有10多歲,所以他對兒童片十分感興趣。公司裡的合作夥伴很快得知了這一點,于是一本由不知名作者完成的新書被送來,海曼的秘書妮莎用周末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妮莎的評價激起了海曼的興趣,當晚就看過了小說,海曼被其中新奇的創意牢牢吸引。第二天一早,海曼就開始着手版權的問題。

1997年初,J·K·羅琳首次與海曼會面,海曼承諾,影片一定會忠于羅琳的原着。經過仔細斟酌和物色,曾執導《小鬼當家》和《肥媽先生》的克裡斯·哥倫布最終被選定為本片導演。

當時,哥倫布的女兒埃莉諾非常喜歡這本小說,并推薦給父親。雖然哥倫布看過之後希望拍成電影,但當時導演的人選已經初步敲定。幾個月後,哥倫布的經紀人緻電給他,說影片導演再次空缺,但很多導演都在努力争取,華納公司和制片人大衛·海曼正在不停的同導演人選會面。哥倫布并沒被激烈的競争形勢吓倒,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見解打動制片方。不久,哥倫布見到了羅琳,并很快從緊張的情緒中恢複過來,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給羅琳。“雖然競選的衆多導演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哥倫布不僅充滿熱情,而且了解原着,力求忠于原着,”海曼說。很多導演打算改編原着,有人說要将故事改在好萊塢,有人想拍成動畫片,隻有哥倫布知道影片的觀衆出自小說的粉絲,如果不忠于原着,定會影響影片票房,影片必須在英國拍攝,而且全部起用英國演員。

2000年3月,哥倫布和海曼已經開始影片的前期準備工作,但扮演哈利·波特的人選還是一籌莫展。從1999年兩人就開始物色小演員,可數千人試鏡之後依然找不到适合的人選。選角導演幾乎崩潰,對哥倫布抱怨道:“我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

一次無意間,哥倫布在辦公室的書架上發現了《塊肉餘生記》,封面就是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眼前一亮的哥倫布說這就是他想要的,這個男孩就是哈利·波特,而選角導演卻告訴哥倫布,雷德克裡夫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父母對這部影片不感興趣。

幾個月後,海曼和本片編劇斯蒂芬·科洛弗到劇院看戲散心,撞見了經紀人艾倫·雷德克裡夫,并被介紹給他的兒子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看見丹尼爾的海曼頓時感到喜從天降,以至無心看戲。而當他想找到艾倫商談時,發現雷德克裡夫一家已經提前退場,求才心切的海曼徹夜難眠。

第二天下午,海曼和哥倫布見到了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這個男孩有着11歲孩子少有的魅力、内涵和黑色特質,海曼和哥倫布需要做到的,就是說服雷德克裡夫夫婦,讓他們相信會保證孩子的安全。不久,羅琳收到了丹尼爾的照片,她說:“我感覺好像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重逢了。”

其實,丹尼爾在幾個月之前就知道劇組在選角,但他認為自己面對不計其數的競争者不可能勝出,于是放棄了試鏡的機會。後來在制片方的邀請下,丹尼爾接受了一系列的試鏡。一天他正在洗澡,父親接到一個電話,興高采烈的告訴他制片方決定由他來扮演哈利·波特,丹尼爾興奮異常,第二天淩晨兩點便匆匆醒來,叫醒父母問道:“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做夢?我太興奮了!”

幕後故事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原書名為《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隻是在拍攝成影片時将美國版的片名改為前者。而且在拍攝時為了和片名呼應,所有與“石頭”有關的鏡頭都拍了兩套,一套給英國版用,另一套給美國版用。據說現在很多收藏家們就已經躍躍欲試地要收集英美兩個版本的DVD影碟了。

在影片拍攝期間,由于天氣等原因造成拍攝進度被耽擱,攝制組為了趕進度還差點吃了場官司。因為英國法律規定:聘用兒童工作一周最多不能超過五個工作日。要不是劇組雇了幾個臨時演員,《哈》片可能因為糾纏官司而晚上映幾天呢。

演員蒂姆·羅斯曾經要出演片中的斯内普教授,但《決戰猩球》劇組同時邀請他出演猿猴将軍一角,最後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導演蒂姆·波頓,放棄了《哈》片中的角色。

最荒謬的消息:英國一位名叫凱文·卡萊恩的男子自稱是一位巫師組織中的高級巫師,他說他們幾個巫師都在詛咒《哈》片,因為它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騎掃帚飛行的時候應該把掃帚頭朝前,而不是将掃帚把朝前。這位巫師還自稱會騎掃把飛行,隻不過由于沒有英國政府頒發的許可,所以不能随便飛。

影視原聲

美國影史最賣座喜劇片《小鬼當家》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執導,《完美的男人》奧斯卡提名編劇史提夫克洛福斯編寫,斥資1億2500萬美金攝制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是克裡斯哥倫布繼《小鬼當家》系列後,再度與囊括5座奧斯卡、18座葛萊美獎榮耀的電影音樂巨匠約翰威廉斯合作。此番為《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施展音樂魔法,努力地彩繪着洋溢想象力因子的冒險傳奇色彩,管弦交響樂明暗之間的層次感、活潑神采與瑰麗風雅音質随處都是。序曲“Prologue”以水晶一般輕盈的催眠曲、小夜曲與中古世紀味道的管樂号淡淡的勾勒出月黑風高的神秘氣氛,而描繪主人翁哈利·波特的主題音樂“Harrys Wondrous World”就以華格納的歌劇音調掌握主角身世命運,然後再滲進威廉斯運用弦樂聲依序鋪排出悠揚、風雅、氣象萬千的冒險樂章的鋪排手法,營造着華麗缤紛的冒險傳奇氣氛,威廉斯再用這兩段主體樂章織進不同的情境,當然也有劍拔弩張擺開對陣架勢的進行曲“The Quidditch Match”、“The Chess Game”,輕柔典雅的靜谧小品“Fluffys Harp”,無論在格局、氣氛的調度斟酌,約翰威廉斯的精細手工為好萊塢再添一篇美麗的冒險童話。

專輯曲目:

1. Prologue

2. Harry's Wondrous World

3. The Arrival Of Baby Harry

4. Visit To The Zoo And Letters From Hogwarts

5. Diagon Alley And The Gringotts Vault

6. Platform Nine-And-Three-Quarters And The Jorney To Hogwarts

7. Entry Into The Great Hall And The Banquet

8. Mr. Longbottom Files

9. Hogwarts Forever! And The Moving Stairs

10. The Norwegian Ridgeback And A Change Of Season

11. The Quidditch Match

12. Christmas At Hogwarts

13. The Invisibility Cloak And The Library Scene

14. Fluffy's Harp

15. In The Devil's Snare And The Flying Keys

16. The Chess Game

17. The Face Of Voldemort

18. Leaving Hogwarts

19. Hedwig's Theme

相關小說

小說版本

中文簡體版

作品譯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年9月

2008年底推出“哈利·波特珍藏版”全新采用中國式人物形象設計的新封面

2009年推出新版本,歸類于當代歐美暢銷小說系列

譯者:蘇農(即曹蘇玲、馬愛農,曹蘇玲隻參與了前半本的翻譯,後半部改由馬愛農翻譯,後二人決定署名蘇農)

書号:ISBN 978-7-02-003343-0

中文繁體版

作品譯名: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出版社:台灣皇冠文化集團

出版時間:2000年6月23日

譯者:彭倩文

書号:ISBN 978-957-33-1724-1

英國版

作品原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出版社:Bloomsbury (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7年6月26日

插圖繪畫:Jason Cockcroft

美國版

作品改編名: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英國版中的Philosopher有哲學家、煉金術師的意思;由于詞義略顯隐晦,美國版引進時使用Sorcerer一詞取代Philosopher,是巫師、魔術師的意思。)

出版社:Scholastic(學者出版社)

插圖繪畫:Mary GrandPré

情節簡介

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星期二,住在女貞路4号的德思禮先生看見一隻花斑貓正在家門口不遠的地方看地圖,而且聽電視上說:一貫晝伏夜出的貓頭鷹今天一早就四處紛飛,連專家們也無法解釋這種反常現象。

就在這天晚上,失去父母的一歲男孩哈利·波特神秘地出現在女貞路4号的門前,開始了在他姨父姨母家飽受欺淩的生活。姨夫和姨母好似兇神惡煞,經常對他大吼大叫,一直把他關在樓梯下的碗櫥裡。他們還有一個混世魔王一般的兒子達力,更是經常對瘦弱的哈利拳腳相加。

十年過去了,住在姨夫姨母家的哈利從來沒有過過生日。但是在他十一歲生日那天,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一隻貓頭鷹送來了一封信:邀請哈利去一個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神奇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去上學。

九月一日那天,哈利來到古堡般的魔法學校:大禮堂的天花闆上閃爍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靈在學生們的頭頂上飄蕩,寬大的餐桌上憑空出現了美味佳肴,會說話的肖像需要學生說出口令才能通行……這裡的一切——從上課到吃飯到睡覺都充滿了魔法。這裡還有形形色色的老師:慈祥和藹的老校長鄧布利多教授,嚴厲正直的副校長麥格教授,處處呵護哈利的海格,還有不知怎的總是看哈利不順眼、不斷找他茬兒的斯内普教授。不過最讓哈利波特高興的是,他結識了兩個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羅恩和聰明伶俐的女孩赫敏。當然,同學中還有趾高氣揚、一心與他作對的男孩德拉科·馬爾福……

哈利開始學習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的魔法,他學會了空中飛行,學會了使用基礎咒語,還學會了騎着掃帚打魁地奇球。一件可以讓他随時從别人視線中消失的隐形衣更給了他出入任何場合的自由。

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似乎有一種更加神秘的力量始終萦繞在哈利的周圍:他額頭上那道由傷害他父母的兇手留下的閃電形傷痕現在比起十年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地隐隐作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厲害;哈利和羅恩、赫敏偶然發現學校三樓的一個房間裡竟然有一條長着三個腦袋的大狗;魔法界的銀行古靈閣離奇被盜;黑魔法防禦術課教師奇洛的頭上為什麼總是莫名其妙地圍着一條大圍巾,還發出令人惡心的味道……這一切都與一塊神秘的魔法石有關,都與那個殺死了哈利的父母、被人稱為‘伏地魔’的邪惡巫師有關,從此哈利開始了他在魔法世界中艱難多舛的命運……

作者簡介

J·K·羅琳(1966- ),英國女作家。羅琳自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24歲那年,她在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着眼鏡的黑發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着她微笑。7年後,羅琳把這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的故事推向了世界,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人物。

人物介紹

哈利·波特:本書主人公,一歲時父母被邪惡巫師伏地魔殺害,被姨父姨媽收養,後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學習魔法,格蘭芬多一年級學生。

赫敏·格蘭傑:哈利·波特在火車上認識的好朋友,和羅恩還有哈利一起被稱為格蘭芬多三人組,格蘭芬多一年級學生。

羅恩·韋斯萊:哈利·波特在火車上認識的好朋友,和赫敏還有哈利一起被稱為格蘭芬多三人組,格蘭芬多一年級學生。

弗農·德思禮:哈利的姨父,麻瓜。

佩妮:哈利的姨媽,麻瓜。

達力:德思禮夫婦的兒子,喜歡欺負哈利。

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哈利的爸爸媽媽,曾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優秀學生,分别當過男女學生會的主席。後被伏地魔殺害。

阿不思·鄧布利多教授:全名阿不思·珀西瓦爾·伍爾弗裡克·布賴恩·鄧布利多(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世界著名的魔法師。

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教授: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魔藥課教師。(但更喜歡黑魔法防禦術)

米勒娃·麥格(Minerva Mcgonagall)教授:霍格沃茨學校教變形術的教授,格蘭芬多學院院長,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副校長。

魯伯·海格(Ribus Hagrid):狩獵場看守,鑰匙管理員,哈利的好友,曾在魔法學校學習,三年級時,因違反校規,被逐出。

奇洛教授:霍格沃茨學校黑魔法防禦術教師,在第一部中被伏地魔附身,雙面人

伏地魔:原名湯姆·裡德爾,魔力強大的邪惡巫師,一直想統治整個魔法世界,人們因懼怕其力量而不敢直呼其名,常以“神秘人”代之。

珀西、弗雷德、喬治、羅恩、金妮、比爾、查理:韋斯萊一家的小孩。

德拉科·馬爾福:斯萊特林一年級學生。哈利的死對頭,告密海格有條龍,不過沒成功。

奎若教授:過去在霍格華茲任教麻瓜研究這門課的教授

賓斯教授(Professor Binns):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教授魔法史的教授,是一個鬼魂。

小說目錄

1. 大難不死的男孩

2.消失的玻璃

3. 貓頭鷹傳書

4. 鑰匙保管員

5.對角巷

6. 從9又3/4站台開始的旅程

7.分院帽

8. 魔藥課老師

9. 午夜決鬥

10. 萬聖節前夜

11.魁地奇比賽

12.厄裡斯魔鏡

13.尼可·勒梅

14.挪威脊背龍——諾伯

15. 禁林

16. 穿越活闆門

17. 雙面人

精彩語錄

1.“該來的總歸會來,一旦它來了,你就必須勇敢地去面對。”——海格

2.“我不過是死讀書,再靠一點兒小聰明,還有更多重要的東西——友誼和勇氣” ——赫敏

3.“我知道,對你這樣年紀輕輕的人來說,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對尼可和佩雷納爾來說,死亡實際就像是經過漫長的一天之後,終于可以上床休息了。而且,對于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來說,死亡不過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你知道,魔法石其實并不是多麼美妙的東西,有了它,不論你想要擁有多少财富,獲得多長壽命,都可以如願以償!這兩樣東西是人類最想要的――問題是,人類偏偏就喜歡選擇對他們最沒有好處的東西。” ——鄧布利多

4. “勇氣有很多種類,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鄧布利多

5.“真相是一種美麗又可怕的東西,需要格外謹慎地對待.” ——鄧布利多

6.“沉湎于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 ——鄧布利多

7. “有一種感情永遠不會消失,那就是愛”——鄧布利多

8. “暫時使疼痛變得麻木,隻會使你最後感覺疼痛時疼的更加厲害。”——鄧布利多

9.“對事物永遠都使用正确的稱呼。對一個名稱的恐懼,會強化對這個事物本身的恐懼。” ——鄧布利多

10.“被這樣一個人深深愛過,盡管愛我們的人已經死了,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永遠的護身符。他就藏在你的皮膚裡。”——鄧布利多

成就與影響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系列圖書自1997年在英國問世以來,迄今在全世界已發行三億多冊,2000年引進中國後,前六冊發行量達800萬冊。因此無論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哈利·波特”都創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哈利·波特”是一套既有暢銷效應也有常銷價值的兒童小說,從内容到藝術手法都具備了世界優秀兒童文學的潛質。其故事驚險離奇、神幻莫測;情節跌宕起伏、懸念叢生,從頭至尾充滿幽默。作者巧妙地将世界文學名着中所具有的美學品格集于一身,達到了想象豐富,情節緊湊,推理嚴密,人物刻畫深刻的藝術效果。同時它也是一套引導孩子們勇敢向上,見義勇為,善良待人的好作品。難能可貴的是,“哈利·波特”不僅深受孩子們的追捧,同時又為成人所喜愛。《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其中的一冊,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作者簡介

J. K. 羅琳(J. K. Rowling, 1966- ),英國女作家

,自小喜歡寫作,當過短時間的教師和秘書。二十四歲那年,她在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念頭。七年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問世,之後她陸續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完成了該系列的創作,在全球刮起一股股"哈利·波特"飓風,在世界範圍内掀起規模宏大的“哈利·波特”閱讀狂潮。另外,在此期間,她還因為慈善事業而先後完成了《神奇動物在哪裡》和《神奇的魁地奇球》這兩部與“哈利·波特”系列相關的圖書,最新完成的作品是《詩翁彼豆故事集》。

J.K.羅琳與她的丈夫及三個孩子生活在愛丁堡,一邊盡享家庭生活的幸福,一邊文學創作。

相關遊戲

電腦遊戲

遊戲簡介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電視和電腦遊戲。最初四個版2001年由EA(美國藝電公司)在個人電腦、Game Boy Color、Game Boy Advance及Sony PlayStation發行。2002年發行了Mac的PC版,2003年發行了任天堂 GameCube、Sony PlayStation 2、Microsoft Xbox的版本。這遊戲是根據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編寫。

遊戲信息

開發:KnowWonder (PC)

Warthog (GC,Xbox,PS2)

Griptonite (GBA,GBC)

Argonaut (PS)

發行:美商藝電

引擎:虛幻引擎 1.5

平台:PC(Windows),Mac(Mac OS 9),GBC,GBA,PS,Xbox,GameCube,PS2

發行日期:2001年11月(PC,PS,GBA,GBC)

2003年12月9日(GC, Xbox, PS2)

遊戲角色

【遊戲中可控制的角色】

哈利·波特:遊戲的主角。格蘭芬多學院的成員,與羅恩和赫敏是好朋友。

【遊戲中不可以控制的角色】

赫敏·格蘭傑:哈利的好友,遊戲中會協助哈利到達上課地點。

羅恩·韋斯萊:哈利的好友,遊戲中會帶領哈利到達上課地點。

弗雷德·韋斯萊和喬治·韋斯萊:羅恩的兩位哥哥,有着衆人皆知惡作劇的能力。他們會在遊戲一開始時,教導哈利攀爬及跳躍的基本動作;也會在遊戲進行中以魔法卡來交換比比多味豆。

德拉科·馬爾福:哈利的仇人,經常會與好朋友——克拉布和高爾一起出現。

阿不思·鄧布利多: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校長,會在遊戲中給予哈利一些有用的意見。

奇洛教授:霍格伍茲魔法學校黑魔法防禦術教師,真實身份是伏地魔的仆人。

麥格教授: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變形學教師,格蘭芬多學院的院長。

霍琦夫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飛行訓練課教師。

斯内普: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魔藥學教師,斯萊特林學院的教師,常偏袒自己學院的學生。

弗立維教授: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符咒學教師,拉文克勞學院的院長。

斯普勞特教授:霍格沃茨的藥草學教師,赫奇帕奇學院的院長。

魯伯·海格:住在禁林旁邊小屋的友善混血巨人。

伏地魔:黑魔王(那個不能說出名字的人),整套遊戲中最邪惡的人,哈利必須在遊戲的最後與他戰鬥。

遊戲秘籍

《哈裡波特與魔法石》遊戲秘籍:

HARRYGETSFULLHEALTH生命值加滿

HARRYSUPERJUMP超級跳(因為太超級了,所以不小心會跳到深淵裡去)

HARRYNORMALJUMP大跳(比超級跳弱一些,不過也夠猛的,在圖書館躲那隻臭貓最好用了)

哈裡波特與魔法石這些秘籍在遊戲時直接輸入,全部大寫,沒有空格。

因為輸入完畢就馬上執行了,所以之前要站好位置,免得跳過了,摔死就不好了。

遊戲配置

操作系統:WINDOWS98/ME/XP

CPU:PII266或同等處理器

内存:64 MB内存

顯卡:3D加速卡 DirectX v8.0 8MB顯存

硬盤空間:500MB硬盤空間

其它: 鍵盤 鼠标 聲卡

魔法遊戲

遊戲資料

類型:體育遊戲

大小: 415520K

标簽: 技巧 敏捷 哈裡波特

遊戲簡介

哈利波特在魔法學校裡和朋友們一起打球,他要将對方射過來的球擋在外面,擋出去的球越多得分越高。

操作指南:鼠标左鍵單擊是将球擊飛,空格鍵是将球踢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