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2010年周兵執導的電視劇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等聯合出品,是知名紀錄片導演周兵繼《故宮》《台北故宮》《敦煌》等之後,推出的又一力作。該紀錄片2010年10月2日晚在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首播。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表示,該片在攝制過程中,中國攝制組破例深入盧浮宮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放性拍攝,助推此片成為深入探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大型紀錄片。
  • 中文名: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 外文名:
  • 别名:
  • 類型:紀錄片,曆史
  • 出品公司:
  • 制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
  • 發行公司:
  • 導演:周兵
  • 編劇:朱青生
  • 制片人:
  • 主演:
  • 集數:12
  • 每集長度:40
  • 主要獎項:
  • 在線播放平台:

概況

該片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盧浮宮的館藏分類,分别演繹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主題。每一集都在展現西方藝術的同時向觀衆呈現不同時代中國的藝術;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史研究者與西方同行進行相互探讨,達到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創作實踐。

基本内容

名稱: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導演:周兵

編劇:朱青生

類型:紀錄片/曆史

制片國家:中國大陸

包裝:精裝

規格:6盤DVD

集數:12

單集片長:52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出版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上市日期:2011年1月

内容簡介

這一切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盧浮宮要在故宮午門舉辦“拿破侖大展”。作為整個展覽的獨家紀錄者,我們慢慢發現這不僅是一次展覽,它實際開啟了一扇大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門。于是,剛剛拍攝完《故宮》的我們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能否将兩座博物院放在一個片子中,通過它們館藏的文物對比整個中西文明。

當我們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盧浮宮,他們也十分感興趣——究竟在中國人的眼中,如何看待這些西方的經典,透過這些西方經典又如何反觀中國文化。于是,盧浮宮第一次面對華人媒體全面開放拍攝,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深入探索東西方文化的大型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而且在這個系列片中,我們将要完成兩種維度上對藝術的解讀——除了上述東西方的橫向比較,還将涉及當代中國藝術家,西方的藝術史專家,他們将完成曆史的傳承或反思。

我們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盧浮宮的館藏分類,将系列片分為12集。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鐘,分别演繹古代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文藝複興等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東西方藝術演進曆史,穿插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最新評析,同時也呈現了盧浮宮和故宮依托宮殿建築設立博物館的精妙構思與創意。

我們希望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國人的眼光、現代的立場來叙述藝術與曆史。面向東方與西方,包容共同與差異,展現交流與碰撞。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力圖呈現一座媒體的世界藝術館,建造一條民族之間增進了解、各文明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這對于中國觀衆或者西方觀衆而言,都将是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與思想碰撞。盡管它們來自于一次偶然,而中國人相信機緣,這讓我們确信此時、此處,我們必須要做這件事——《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分集介紹

兩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軸線上的宮殿——盧浮宮與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後從皇家宮殿變為普通民衆的博物館。它們有着怎樣的過去,現在與将來?這裡我們将講述兩座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故宮内收藏着甲骨文、盧浮宮内收藏着楔形文字泥闆漢莫拉比法典,通過對兩種文字的比較,揭示出世界文明發端時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關于文字的行為藝術則是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絆,人類就可以溝通了麼?!”

這是兩條河流的故事,也是兩個由河流誕生的偉大古文明——尼羅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黃河所孕育的古華夏文明的故事,中國的青銅器、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畫,神秘的木乃伊,讓我們與中國藝術史學家巫鴻一起探尋藝術的起源。這也是一次人類文明起源的探究之旅。

盧浮宮的鎮館三寶中希臘雕塑獨占其二,作為西方藝術最經典的象征,它的地位好似書法之于中國藝術。希臘雕塑與中國書法形象的巨大差異是否正映射着東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徑?而在當代雕塑家隋建國的手中,希臘雕塑又會獲得怎樣的新生?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的對話——羅馬帝國與秦漢王朝。盡管他們的交流隻限于民間小器,但帝國的神韻卻傳揚千年——直到乾隆與拿破侖。文治武功,開疆拓土,于是盧浮宮的凱旋門,紫禁城的午門,成了勝利的象征。這一次漢畫研究者朱青生将帶我們回望盛世,展望未來。

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掘出盧浮宮的中世紀城堡地基。我們在盧浮宮中尋找中世紀,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在紫禁城,中國文化學者林谷芳向我們講述,大概同樣的年代,意大利人利瑪窦帶着聖母瑪利亞畫像來到北京,當他走進皇城的時候,見到的又是怎樣的景象……。宗教、宗教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的形式撫慰着人類的心靈。

2009年,盧浮宮《蒙娜麗莎》展廳的背面,法籍華人藝術家嚴培明正在舉辦一場《蒙娜麗莎的葬禮》。随着這條線索,我們走入文藝複興,也讓達芬奇與同時代的中國藝術家倪瓒相遇。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有什麼不同,又如何一直影響到今天?

盧浮宮的倫勃朗展廳内挂着一幅著名的《牛肉》,當我們離它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幅畫的筆觸充滿了寫意性。這不由的讓我們聯想到中國繪畫的寫意水墨。喜愛倫勃朗又深谙中國水墨的著名畫家範曾将向我們解釋他對巴洛克和中國藝術的獨特理解。

18世紀,紫禁城裡,中國的皇帝把玩着遠道而來的西洋器物;遙遠的歐羅巴,一個跟中國有着密切聯系的藝術風潮正從法國吹向整個歐洲大陸。今天,當代藝術家谷文達的那把中西合璧的椅子又将我們的思緒帶回了那個時代。我們再次走進盧浮宮,通過洛可可大師們的畫作,去探尋那個時代兩種文化如何被相互影響和誤取,去感受巴黎充滿中國趣味的生活風情。

趙孟頫學習古典,舉起了元朝繪畫複古的旗幟。普桑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美,點燃了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火種。前者是中國文人畫的宗師。後者被看作法蘭西繪畫之父。他們從各自的傳統中悟到怎樣的真傳?八百年後,當代畫家陳丹青如何從他們的畫作中喚醒心靈深處的文化記憶?

德拉克洛瓦,用死亡、屠殺來表達激情,他的激情成為浪漫派的寫照,實際上,他是一個很安靜的人。紫禁城裡,收藏的徐渭畫作盡是摒棄了色彩、隻用水和墨的繪畫。他給自己取名叫青藤,但他像老虎一樣暴躁。他們在各自的國度開創了一個激情自我的時代。畫家許江将為我們搭建一個橋梁,帶領觀衆進入兩個國度的浪漫主義精神世界。

19世紀,鴉片戰争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西方文化。徐悲鴻旅歐,帶回中國不曾有的現實主義風格美術,影響了中國藝術。但此時的盧浮宮已經走向西方傳統的終結,把柯羅之前的藝術藏入了博物館。當藝術走向現實生活,博物館也随之走向了普通的大衆。

音樂原聲

背景音樂

①巴赫preludecellosuiteNo.1

②楊小琳(敬善媛)《心經》

片尾主題曲心依戀(常石磊)

歌詞:

心如風尚待吹起

依如故山雲繞依

戀戀意尚淺

因為你我還未相遇

心自從相許之日

情便有相悅之期

愛再不能平靜

因你我彼此相依

千年海上天色萬古山陵

總不免風雨來相栖

如今對望深沉

百年如一

卻也難舍難分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