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筝節

風筝節

起源于唐朝的娛樂節日
風筝節,起源于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筝節,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筝節。不過曆經千年變遷,東南亞各國的風筝節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這些國家的風筝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中國風筝節主要分布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筝節。
  • 别名:瘋子會
  • 中文名稱:風筝節
  • 外文名稱:Kite Festival,Festival of kite
  • 設定地點: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
  • 記載:《詢匈錄》
  • 起源:中國唐代

節日起源

 

風筝節起源于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筝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筝節。不過可能是曆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筝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筝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筝,中國北方稱“紙鸢”,南方稱“鹞子”。“風筝”這個名字,大約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鸢頭上系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筝”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筝”。

風筝是怎樣發明的?有人說是我們的祖先受到風吹鬥笠、樹葉的啟發,有人說是受帆或帳篷的啟發,也有人說是受了飛鳥的啟發,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風筝出現在中國,卻是國際風筝界一緻的公論。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翟(公元前 468-376年)居魯山(今山東濰坊青州西南部一帶)時曾“斫木為鹞,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筝,别具匠心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後來,墨翟把制造木鹞的方法傳給他的學生公輸班(又稱魯般、魯班),公輸班又加以改進,用竹 為材料制成“竹鵲”,能在空中飛三日之久。公輸班還曾“制木鸢以窺宋城”,把風筝用于軍事。早期的風筝還被用于傳遠消息、測量風力等。據<<獨異志>>記載,太清 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台城,簡女獻計作紙鸢藏诏于中,飛空傳書,以謀援軍,因風筝被敵方射下來而不果。

風筝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大約從唐代開始。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曾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觀看“八仙過海”風筝的放飛。宋代的<<宣和風筝譜>>有多處記載着帝王貴族玩賞風筝的情況。由于造紙術的出現,風筝改用紙糊,大大降低了費用,很快傳入民間。此後,随着國際交往,風筝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把風筝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恰如一位外國風筝專家所說的:“中國人民在兩千年前就發明了風筝,這是舉世公認的。風筝引起人類飛向天空的遐想,導緻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飛機的發明。” 時代的進步使得風筝的作用也随着發生的變化。在曆史上,風筝的用途曾經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于軍事,許多曆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将韓信曾将風筝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筝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記載過,公元559年,齊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筝,從八丈(大約26米高,今殘台高12米)高的金風台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紙鸱以飛”。結果,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筝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但後來又被捕,餓死在獄中。

唐代前的風筝可能多為尺寸比較大的風筝,可以進行載人飛行,成功與否另當别論,隻能推測放飛的技術已經成熟。 〈新唐書 田悅傳〉又記,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将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鸢”,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鸢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于由風筝送達援軍,因而解圍。到了唐代中期,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筝的功能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于紙業的發展,使得風筝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開始使用紙張。風筝走向民間,風筝的類型也多了起來。中唐詩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 紙鸢〉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鸢,因風假勢童子牽”(有關全文詳見參閱風筝詩詞欄目)。其他一些詩人也在唐詩中多次寫有詠風筝詩詞。通過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盛唐時期的風筝活動情況。

到了宋代,風筝的流傳更為廣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風筝的熱心倡導者。他除了自已在宮中放飛風筝外,據說還曾主持編撰了一本,〈宣和風筝譜〉。因有文人的參加,象形風筝在紮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風筝已成為兒童們的普通玩具。小兒競放風筝已成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時由于社會上對風筝的需求,使制作風筝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另外還出現了一種專門放風筝的職業人”趕趁人”。在當時,許多畫家也樂意取放風筝的題材入畫。宋代著名畫家、文學家郭忠恕的畫很受人們的歡迎。

而到了明清時期,風筝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遠,有不少的文獻資料有關于風筝的記載。明清時期的風筝無論在大小、樣式、紮制技術、裝飾放飛技藝上都比從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明清風筝的裝飾手法上也較過去豐富。風筝和各種民間工藝開始有機地結合起來。當時的年畫作坊還用木版年畫來印刷風筝紙,民用紙紮藝人所用的裝飾手法和材料也多樣化起來:有貼紙、紙塑浮雕、剪紙、描金銀、加紙花等。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鹞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鹞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筝 上,發音雄渾,周圍幾裡均能聽到。明清時代,許多文學家、畫家還以風筝為題材,吟詩作畫,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畫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時畫了許多風筝畫,并題了許多風筝畫詩,據後人統計有30多首。在楊家埠和楊柳青年畫中也有以放風筝為題材的。當時,許多文人也親手紮繪風筝,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朋友,并認為這是件極風雅的一事。這其中以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對風筝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介紹,據傳在這部書中介紹了43種風筝的紮制技法。

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風筝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風筝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和健身休閑娛樂活動開始普及,國内外的風筝比賽促進了風筝這項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家中來。

節日分布

中國

濰坊

 濰坊風筝廣場“風徽”标志。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筝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筝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筝會将濰坊定為“世界風筝都”。截止至2012年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九屆風筝會,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濰坊國際風筝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筝盛會,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筝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風筝節以來,吸引着大批中外風筝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旅遊者以4月20日前抵達濰坊為宜。

濰坊國際風筝節不但是交流風筝技藝的節日,也是了解風筝民俗文化的好機會。整個濰坊風筝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曆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歎。

 山東濰坊市“世界風筝都紀念廣場”。

風筝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筝曆史悠久,紮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 易于起飛。位于市區東北15公裡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筝的故鄉。楊家埠風筝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闆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在這裡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筝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紮制風筝的技藝全過程。曆屆風筝節的中外風筝佳作,在濰坊風筝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紮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筝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筝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同時,濰坊國際風筝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遊覽。

武漢

 木蘭草原風筝節

2014第三屆華中木蘭草原風筝節于2014年4月12日開幕。本屆風筝節将雲集全國風筝高手,本次風筝節由木蘭草原風景區和湖北省風筝協會聯合舉辦,本次風筝體形之大,品種之多,數量之衆為華中地區之最。在為期一個月的風筝節中,将有上萬隻形态各異的風筝與廣大遊客見面。屆時,木蘭草原上将出現上萬隻紙鸢齊飛,上萬個夢想齊飛的盛景。

此次風筝節不僅有專業的空中風筝表演,20餘組2米以上的巨型風筝和數千隻來自全國各地、形态各異并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風筝,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了解我國的風筝文化和曆史。

地處武漢市黃陂區的木蘭草原是華中唯一的AAAA級蒙古風情景區,位于武漢黃陂區王家河街道聶家崗,荊楚名山——木蘭山東面,湖北十大休閑度假區——木蘭湖的南面,屬“木蘭八景”之一。

景區距武漢市中心36公裡,最近的高速出口12公裡,交通十分便捷。4月的草原,綠草如茵,廣袤無垠,山花爛漫,景區内一片自然、甯靜而祥和。記者看到,遊客們一到景區,都要魚貫而入先在标志性建築門樓前合影,然後自由自在地在清澈的白鹭湖邊和甯靜的蒙古部落前的草原上散步,還有很多遊客走進蒙古包去欣賞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樂器演奏。

由于木蘭草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在草長莺飛的4月裡,特别适合放風筝。“手中握着一根細線,看那萬千紙鸢飛翔在無邊的天際裡,悠然悠哉”。據悉,此前木蘭草原已經連續兩年成功舉辦華中最大的風筝節,吸引了衆多遊客前往黃陂區王家河觀看風筝大賽,并領略武漢的草原文化和塞北風情。

多名曾在國際、國家級風筝比賽中獲獎的全國各地專業風筝高手将齊聚木蘭草原,為大家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其中氣勢磅礴的中華龍、由十名美女組成的特技女子風筝表演,絢麗多彩的圖案編隊飛行,帶來最震撼的視覺沖擊,讓現場觀衆感受到空中芭蕾的藝術享受。還有由著名漫畫家田恒玉先生親手繪畫制作的各種漫畫風筝、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不對稱風筝、紅樓夢風筝系列等讓您大飽眼福。

陽江

 

陽江有“紙鹞城”、“中國風筝之鄉”的美稱,與“風筝之都”山東濰坊并稱南北風筝最大的兩大流派。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陽江都在南國風筝競技場舉辦群衆性風筝比賽。

陽江風筝有1400多年的曆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筝的習俗。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風筝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 《陽江縣志》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鸢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雲:“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鹞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陽江的風筝,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傳統風筝又叫“生氣風筝”,有“百足”(蜈蚣)、“靈芝”、“崖鷹”等10多種,放起來随風飄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種能鼓風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觀賞的,叫“排蓬風筝”,常見的造型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10多種。還有一種“風蛾風筝”,能在空中自動點燃炮仗,猶如飛機發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風筝高達10米,直徑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幾個人拉着跑,乘五六級風才能上天。最長的“龍利風筝”,長達30米,由100~200個糊着彩紙的小竹圈串成,圈兩旁插上掃帚枝,狀似蜈蚣,放上天後能伸能縮,左右晃動,形神畢俏。 其中靈芝風筝被評為世界風筝十絕。

重慶

2015年4月4日,重慶武隆2015國際風筝放飛節開幕,世界最長風筝亮相舉行放飛表演。據介紹,此次活動有來自新西蘭、加拿大、英國、意大利、瑞典、德國、奧地利、南非、美國、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及中國13個國家的13支隊伍參加。專業人士現場舉行世界最長風筝(6000米)放飛表演,遠超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該風筝由2000片印有“中國夢”的片葉組成,全部放飛升空需要花上6—8個小時。圖為國際風筝節開幕,長達6000米的世界最長風筝放飛。

海外

美國

 風筝

在美國,國際風筝會叫風筝節。風筝節由全美風筝協會同各州風筝協會輪流舉辦,每年一屆,具體時間不固定,一般以舉辦地的适宜時節确定時間。

風筝節由各州向世界各國發邀請,每屆都有幾個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筝代表隊參加。

美國的風筝愛好者隊伍龐大,年銷售風筝1.5億隻以上,每年參加國際風筝會的人達幾萬人。

地方舉辦風筝節時同時舉辦各類喜慶活動。

全美風筝活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有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西雅圖等。

西雅圖是美國著名的風筝城市,全美的航天博物館就設在這裡。博物館裡展出了各國的風筝和最早的飛機模型,吸引着衆多的遊客。

泰國

放風筝在泰國有着很悠久的曆史,泰國人一直都把它作為一種象征,它将滿載着人們的夢幻和寄托以及精湛的手工藝一起飛向天堂。

放風筝的季節一般是每年二月至五月,曼谷的王家田廣場和帕瑪尼場所是傳統的放風筝中心,喜歡放風筝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到那裡去集會。

 風筝

據記載,泰國人自古以來就陶醉于放風筝的樂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廟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風土人情的壁畫,其中就有放風筝的篇章。放風筝幾乎在泰國曆史的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在皇宮上空放風筝。在一些史書上甚至還有把風筝作為交通工具和戰争武器的記載。當您看到一個個精美别緻、多彩多姿的風筝翺翔在藍天時,您必定确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長制作和精于此項技巧的行家了。不僅于此,泰國人還把放風筝發展成為一項體育運動,專門組成了各自的風筝隊,定出詳細的比賽規則,并由泰皇贊助的體育協會定期舉行風筝比賽。

賽風筝或者也可講是"鬥風筝",是需要專業的技巧和策略的。在風筝比賽中,時間的選擇,操縱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風向的利用等,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同時操作者特别是雙方隊長的臨場發揮和指揮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即多年前就有特為比賽制作的風筝來參加比賽的記載,例如有一種朱拉"風筝,為五角星形狀,雖體型巨大,飛翔起來卻非常優雅。做時要會精于計算,要有豐富的經驗及有制作風筝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風筝。而和"朱拉"風筝相鬥的則被叫做"帕抛"風筝,為形帶個長尾,個型小巧但戰鬥力卻非常強。

在風筝比賽中,小巧的"帕抛"風筝會去挑戰強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邊,當"朱拉"進入它的圈套後,被它緊緊地纏住拉了下來。許多"帕抛"還會結成一隊共同去對付一隻"朱拉"。一般來講,"朱拉"風筝可輕易鬥敗織小的"帕抛"風筝,但更多的情形卻是被一隻或幾隻"帕抛"纏得失去平衡,一頭栽了下來。

瑪雅

每年的11月1日是瑪雅人的風筝節。是瑪雅人對死者悼念的一種形式。他們在放滿鮮花和松柏做成的花圈的墳墓邊的草地上,放起風筝,追思逝去的親人。風筝節期間,未婚青年男女趁機挑選自己的意中人。風筝節期間,平時部落裡男女不能随便交往的禁令暫被解除,青年男女利用這個機會相識、相愛和進行交往。風筝節一般連續舉行兩天。

日本

日本的風筝節很傳統,風筝有大有小,關鍵是很多風筝上面印的都是最傳統的日本民族圖案。

馬耳他

2022年6月,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馬耳他教育部、馬耳他社會福利基金會和埃斯普羅拉互動科學中心在卡爾卡拉市共同舉辦第四屆“中國風筝節”暨“中國風筝工作坊”結業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