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胡蝶

民國電影皇後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華,生于上海,祖籍廣東鶴山,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影星,早期與阮玲玉同為中國無聲電影的代表性演員。1931年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後轟動全國,甚至吸引衆多海外僑胞的目光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電影皇後”評選活動,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數當選。1966年,胡蝶正式退出影壇。1975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風并發心髒病在溫哥華病逝。遺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飛走了。”
    本名:胡蝶 别名:胡瑞華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上海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乳名:胡寶娟

人物生平

1908年,胡蝶出生于上海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一幢普遍民房裡。胡蝶3歲時,父親胡少貢在姐夫唐紹儀(曾任北洋政府總理)弟弟的提攜下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幼年随父母遷居天津、北京、廣州等地。胡蝶在這些奔波中,她學會了講一口“京片子”、廣東話、上海話。

胡蝶幼時,家裡請了一位先生為她啟蒙。8歲時,胡蝶進入天津天主教聖功女學就讀,也由此胡蝶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胡蝶9歲時,全家移居廣州,胡蝶進入廣州培道學校(廣州市第七中學)讀書,胡蝶在廣州度過她的少年時期。培道學校畢業後,胡蝶轉入北京公立第一師範就讀。

胡蝶16歲時,全家返回上海;同年,胡蝶考入曾煥堂所創辦的中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中華電影學校。

演藝經曆

1925年,胡蝶應邀參加了徐欣夫導演,張織雲、王元龍主演的電影《戰功》的拍攝,随即開始了她的電影演員生涯;同年,胡蝶進入友聯影片公司,主演了才子佳人式的悲劇《秋扇怨》。1926年,她加盟天一影片公司,便接連拍攝了愛情片《梁祝痛史》和劇情片《珍珠塔》等電影。

1928年她改投明星公司。胡蝶進入明星公司的第一部電影是與阮玲玉合作主演《白雲塔》,她在片中飾演正派女角鳳子。随後,她接連拍攝了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很快進入大衆的視野。

1930年,胡蝶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她飾演了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角色;而該片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

1932年,胡蝶出演了《啼笑因緣》。1933年3月5日,胡蝶拍攝中國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在片中飾演富商的女兒秀娟。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後的活動,她以21334票被選為“電影皇後”。同年,又主演電影《自由之花》,在片中扮演小鳳仙;而該片也被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評為優秀影片,後又被送往意大利萬國電影賽會參賽獲獎。此外,胡蝶于同年主演的電影《姊妹花》則是她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品。

1935年,蘇聯舉辦莫斯科電影節以紀念蘇聯電影誕生15周年,胡蝶作為代表團中唯一的電影演員,應邀攜《姊妹花》《漁光曲》等片赴莫斯科參加了這項活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11月12日上海失守,明星影片公司毀于戰火,胡蝶同家人前往香港。1940年2月11日,她與王乃東主演的古裝愛情片《絕代佳人》在中國大陸上映。

1941年5月23日,胡蝶與王元龍等主演的愛情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香港上映。同年冬天,日軍占領了香港,日軍報道部藝能班長和久田幸助兩次闖進胡蝶家,動員她同他們合作拍片,均遭到她的拒絕;和久又提出讓她到東京作客,從而拍一部《胡蝶遊東京》,宣揚所謂的“中日親善”,但她堅決不與日寇為伍,假裝懷孕,連夜逃回了大陸。香港淪陷後,胡蝶與家人輾轉回到内地重慶,在“中電”主演《三個女性》等片,還登台義演宣傳抗日。

1947年8月30日,參演的愛情片《春之夢》在中國香港上映;9月8日,她與王丹鳳領銜主演的古裝片《錦繡天堂》在中國香港上映;同年9月16日,又與王豪主演了犯罪片《某夫人》。随後,她決定告别影壇而專心輔佐潘有聲從事經營。

1959年,她又回到了闊别10年之久的電影界,先後為邵氏公司拍攝電影。1960年2月17日,胡蝶與蕭芳芳、陳燕燕等人主演家庭電影《苦兒流浪記》。6月23日,她又與丁甯、洪波、談瑛等主演了劇情片《兩代女性》。7月20日,胡蝶與大衛、楊志卿、嚴慧珠等主演電影《街童》。同年,她則憑借愛情片《後門》中的“徐太太”一角獲得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66年,58歲的她拍完愛情片《塔裡的女人》後,便徹底告别了她的電影生涯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胡蝶的父親胡少貢原籍廣東鶴山,曾攜帶妻女在京奉鐵路擔任總稽查,又在廣東從事鹽務工作,最後移居上海。“鶴山是我家鄉!”在回憶錄裡胡蝶抒發自己對故鄉的情懷。從上海、香港到加拿大,胡蝶生前一直想回家鄉看看。據了解,胡蝶一生僅僅回過家鄉一次,那時胡蝶還不滿十歲,隻是在家鄉小住了幾天就離開了。1975年,胡蝶在加拿大定居期間,一直想回家鄉鶴山看一看,她在回憶錄中說:“鶴山是我家鄉,逢年過節父親會回鄉祭祖。1984年,胡蝶在給老同事的一封信中表示,很想回家鄉看看,但是到1989年她在加拿大逝世,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戀情

胡蝶因電影《秋扇怨》認識林雪懷。1927年3月22日,胡蝶與林雪懷訂婚。胡蝶在拍完電影《歌女紅牡丹》前後,兩人戀情漸漸出現問題。1931年底,“蝶雪解約案”解決,她與林雪懷徹底結束戀人關系。

1935年11月23日,經過6年的馬拉松式的戀愛,胡蝶與潘有聲在上海九江路的聖三一教堂裡舉辦了婚禮。

主要作品

萬劫孤兒1961,飾演公主,導演胡鵬,主演顧媚

母愛1961,飾演江绮萍,導演珠玑,主演蕭芳芳

萬裡尋親記1961,飾演金太太,導演珠玑,主演歐陽莎菲

慈母千秋1961,飾演坤儀,導演霍然,主演林家聲

後門1960,飾演徐太太,導演李翰祥,主演王引

苦兒流浪記1960,導演蔔萬蒼,主演陳燕燕、羅維

街童1960,導演嶽楓,主演姜大衛、楊志卿

兩代女性1960,飾演Wen Chih,導演蔔萬蒼,主演丁甯

孝道1960,導演珠玑,主演歐陽莎菲

春之夢1947,導演朱石麟,主演舒适

獲獎記錄

電影獎項

    1995,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1986,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1960,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後門1933,第一屆電影皇後

人物争議

“紅顔禍國”跳舞事件

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晚,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炮擊中國東北軍北大營并向沈陽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事變爆發後,有傳言稱東北的封疆大吏、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于“事變”之夜,正在北平六國飯店與胡蝶共舞。同年,胡蝶所在的明星影片公司于11月21日、22日連續兩天在上海的《申報》以胡蝶的名義發表聲明辟謠,意謂馬君武之作純屬胡言亂語,根本沒有此事。

“胡蝶被戴笠霸占”說

1942年,胡蝶自香港返回大陸,途中行李被劫。戴笠借着為胡蝶找行李的機會,将參與運作胡蝶一家逃離香港的楊惠敏打入監獄,讨好并霸占了胡蝶。

後世紀念

1989年,以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駿祥為首的電影界、文藝界人士和胡蝶生前好友及影迷等60餘人出席了在上海為她舉辦的胡蝶影藝紀念活動,放映了她所主演的成名影片,并召開了胡蝶影藝研讨會。

1995年12月,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90年,電影系統各單位隆重舉行了慶典活動,并授予20名演員以“電影世紀獎”,胡蝶名列其中。

1999年,胡蝶逝世10周年,全國主要的電影刊物都辟出專版紀念她。

人物評價

胡蝶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兒之态,性格深沉,機警爽利。十之五六若寶钗,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中國章回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 評)

胡蝶一生飾演過娘姨、慈母、教師、演員、娼妓、闊小姐、勞動婦女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溫良敦厚、嬌媚風雅,多次被觀衆評為“電影皇後”。她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演員。真實的胡蝶已經遠去了,但銀海中的那隻胡蝶卻依然在翩翩起舞。她上下翻飛,輕靈動人。(《齊魯晚報》評)

胡蝶是以演技和美貌深得人心的電影演員,留在世間的影像讓她流芳百世。胡蝶性格溫婉,柔情若水。她優柔,包容,對命運順從。她愛美,愛物質,愛虛榮。老天賞賜給她的美貌讓她的虛榮心輕易地得到收成,同樣,她的美貌也給她帶去樣貌平凡的女人不能觸及的苦難。胡蝶同時又是達觀的,這達觀讓她有接納之心。所以,她像一枝柔韌的蘆葦一樣活了下來,風雨中輕盈挺立。她有獨到的倔強在她的命裡面。(搜狐青島 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