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定律

韋伯定律

心理學術語
韋伯定律是指物理量的變化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心理感覺的差異,而這一比例是個常數,用公式表示:Δr(物理量差異)/r(物理量)=k(常數),由德國生理學家E.H.韋伯發現,并有他的學生G.T費希納在數學上予以精确定義。這裡的Δr(物理量差異)也稱為“最小感覺差”(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而常數k則被稱為韋伯比例。韋伯定律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1]
  • 中文名:韋伯定律
  • 外文名:
  • 别名:
  • 表達式:
  • 提出者:
  • 适用領域:
  • 類型:定律
  • 時間:1999年
  • 國家:德國

費希納定律

是以德國物理學家、心理物理學創始人G.T.費希納名字命名的用于揭示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數量關系的定律。

産生的原由

青年費希納在萊比錫接受了系統的醫學、物理學和化學訓練,這些訓練使他相信自然界是有序的,可以像研究自然一樣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但“定量的科學如何能教會我們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關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學中極成功地應用過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轉而有助于對内在世界的研究?我們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報告出來的觀察之下看到靈魂?”這些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困擾着費希納,他竭力想找到一種确定身心活動關系的方法。

1850年10月22日早晨,費希納躺在床上,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他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種數量關系,當感覺強度按算術級數增長的時候,刺激似乎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如果一隻鈴在響,再增加一隻,對我們造成的印象比10隻響鈴增加一隻要強烈得多;假如4—5支蠟燭正在發光,再點亮一隻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累原來隻點着2支蠟燭,那它所造成的影響就相當大。刺激的作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同已經存在的感覺量有關。費希納感到他可能會在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中發現一個簡單的數學關系。

産生的過程

于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的亮度實驗、舉重實驗和視覺、觸覺距離實驗,以驗證他關于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關系的假說。實驗開始後不久,他偶然發現了20多年前韋伯的工作。韋伯已經證明,刺激強度和對兩個刺激強弱加以分辨的能力兩者間有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受一定法則的支配:“最小可覺差”是标準刺激的不變分數。費希納用公式面ΔI/I=K概括韋伯的發現,并把它命名為韋伯定律。他注意到韋伯定律同他自己的假設的關系。他把握住了它,充分加以利用,并做了大量實驗來印證它。

但是費希納的假說與韋伯的研究之間仍有很大差别,韋伯關心的是“最小可覺差”,而費希納在意的是獲得一種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系的說明。

費希納從韋伯比例中看到了度量阈上感覺的可能性。在韋伯定律ΔI/I=K中,ΔI代表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覺差。由此出發,費希納認為每一個最小可覺差可以看作感覺上的一個最小變化,并假設每個最小可覺差的主觀量都是相等的。例如,舉重的韋伯比例為0.03,那麼任何重量,無論是一支牙簽還是一包水泥,隻要增減原來重量的0.03倍,其重量差别的主觀量都是相等的。費希納提出了一個計算阈上感覺量的方法那就是從絕對阈限往上數最小可覺差。如果某一刺激和絕對阈限相距10個最小可覺差,這個刺激強度所引起的感覺量就是10個單位。

概念

設以R表示最小感覺的變化,則把上式以微分的形式寫出來為因為假定阈上感覺量等于許多最小感覺量的總和,所以把上式積分可以得到阈上感覺是R:

這就是費希納的對數定律,簡稱費希納定律。它說明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對數函數,即當刺激弱度以幾何級數增加時,感覺的強度以算術級數增加。費希納定律曾經受到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的支持。把這個等距量表的數據在半對數坐标上作圖,可以得到一條直線形的心理測量函數。

費希納定律是一個表達簡單的定律,其公式為S=KlgR,其中S是感覺強度,R是刺激強度,K是常數。簡單來說,這個定律說明了人的一切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膚覺(含痛、癢、觸、溫度)、味覺、嗅覺、電擊覺等等,都遵從感覺不是與對應物理量的強度成正比,而是與對應物理量的的強度的常用對數成正比的。這個定律是19世紀德國心裡物理學家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師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又稱為韋伯-費希納定律,也正是因為這個定律,心理物理學才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起來。

應用

我們下面可以略舉幾個費希納定律應用的實際例子。

衡量聲音響度:使用單位“貝爾”(Bl),我們一般使用他的1/10作為實用單位,即“分貝”(dB)。高聲說話的響度為6.5dB,是樹葉的沙沙聲的響度1dB的6.5倍,因此兩者的強度相差10的(6.5-1)次方倍,大概是316000倍。衡量聲音的音高:相隔一個八度的兩個音,其振動頻率相差一倍,但人耳分辨的時候會認為相差一個八度音程。我們把一個八度又均分為十二個半音程,因此每個半音程相差以為2底的對數的1/12。

衡量星體的目視亮度:使用單位“視星等”。星等相差5等,而亮度相差100倍。

韋伯定律的意義

韋伯定律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較不同個體某一感覺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準刺激又不相同時,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絕對值進行比較,而要用韋伯比例來比較。另一方面,由于韋伯比例的倒數1/C可以用來作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過韋伯比例我們還能對不同感覺道的感受性進行比較。下表列出了幾個主要感覺道的韋伯比例。

應用

聲學應用

判斷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聽覺遵守-條叫做“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覺法則。這條定律闡明:感覺的增加量和刺激的比率相等。音高的八度感覺是一個2:1的頻率比。對聲音響度的判斷有兩個“極限點”:聽覺閥和痛覺閥。如果聲音強度在聽覺閥的極限點認為是1,聲音強度在痛覺閥的極限點就是1兆。按照韋伯-費希納定律,聲學家使用的響度級是對數,基于10:1的強度比率,這就是我們知道的1貝(bel)。

響度的感覺範圍被分成12個大單位,1貝的增加量又分成10個稱作分貝(decibel)的較小增加量,即1貝=10分貝。1分貝的響度差别對我們的中聲區聽覺來說大約是人耳可感覺到的最小變化量。關于對響度的感受:人耳可聞音的強度範圍,客觀強度與主觀響度之間的真數與對數關系(韋伯-費希納定律),對不同音區的音客觀上不同強度可能在主觀上感受為同樣響度(等響度曲線),同音持續與否對于響度感的影響,這些方面都積累了比較确鑿的數據。

營銷學應用

韋伯-費希納(費勒)定律是營銷學中研究購買者價格差異感受的一條定律。所謂價格差異感是指當購買者在面對價格的調整、變化或者不同價格時的心理認知程度。如果消費者能夠對價格的差異作出理性的判斷,那麼當絕對的價差—樣時,就應該産生相同的行為。但是實踐和實驗的結果都表明,購買者對同樣的價差的反應并不相同。下面是兩個不同假設條件的實驗:

實驗A: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5元。

實驗B: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1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15元。

那麼,在哪種情況下你會改變到其他商店去購買?

實驗的結果是,在A實驗中大約68%的人會換一家商店去購買,B實驗中大約29%人會願意換一家商店去購買。這種實驗的結果有什麼特别的含義嗎?隻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兩組實驗中的價差,就會發現兩組實驗的差價其實是一樣的(都是5元),所以實驗結果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于,如果購物者都是理性經濟人的話,為什麼在相同的經濟損益面前,其行為卻有如此的不同呢?

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雖然兩種實驗中購物者實際節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對于價格總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B中,5元相對于價格微不足道。這就是營銷學中著名的韋伯-費希納定律定律: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與基礎價格的水平有關,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更多地取決于相對價值,而非絕對價值。

根據韋伯-費希納定律,購買者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更多的取決于變化的百分比,而非變化的絕對值;并且在産品價格之上之下各有一個界限。将價格調整至價格之外容易被購買者覺察到,而在界限之内調整卻往往被購買者所忽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