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筠

劉筠

北宋官員
劉筠(公元971年 - 公元1031年)字子儀,大名(今屬河北)人。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進士。初授館陶縣縣尉,後為翰林學士承旨、權判都省。又以龍圖閣直學士再知廬州。死後谥文恭。文與楊億齊名,當時号稱“楊劉”。[1]
  • 本名:劉筠
  • 别名:
  • 字:子儀
  • 号: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大名
  • 主要作品:《冊府應言》、《榮遇》等
  • 主要成就:文稱“楊劉”
  • 出生時間:公元971年
  • 去世時間:公元1031年

人物生平

劉筠,字子儀,大名人。舉進士,為館陶縣尉。還,會诏知制诰楊億試選人校太清樓書,擢筠第一,以大理評事為秘閣校理。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觀察判官事。自邊鄙罷兵,國家閑暇,帝垂意篇籍,始集諸儒考論文章,為一代之典。筠預修圖經及《冊府元龜》,推為精敏。真宗将祀汾睢,屢得嘉獎,召筠及監察禦史陳從易崇和殿賦歌詩,帝數稱善。車駕西巡,又命筠纂土訓。是時四方獻符瑞,天子方興禮文之事,筠數上賦頌。及《冊府元龜》成,進左正言、直史館、修起居注。嘗屬疾,予告滿,辄再予,積二百日,每诏續其奉。n

遷左司谏、知制诰,加史館修撰,出知鄧州,徙陳州。還,糾察在京刑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員外郎。複請鄧州,未行,進翰林學士。初,筠嘗草丁謂與李迪罷相制,既而謂複留,令别草制,筠不奉诏,乃更召晏殊。筠自院出,遇殊樞密院南門,殊側面而過,不敢揖,蓋内有所愧也。帝久疾,謂浸擅權,筠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請補外,以右谏議大夫知廬州。n

仁宗即位,遷給事中,複召為翰林學士。逾月,拜禦史中丞。先是,三院禦史言事,皆先白中丞。筠榜台中,禦史自言事,毋白丞雜。知天聖二年貢舉,數以疾告,進尚書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知穎州。召還,複知貢舉,進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判尚書都省。祀南郊,為禮儀使,請宿齋太廟日,罷朝飨玉清昭應宮,俟禮成,備銮駕恭謝。從之。筠素愛廬江,遂築室城中,構閣藏前後所賜書,帝飛白書曰“真宗聖文秘奉之閣”。再知廬州,營冢墓,作棺,自為銘刻之。既病,徙于書閣,卒。筠,景德以來,居文翰之選,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号“楊劉”。凡三入禁林,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苟合,遇事明達,而其治尚簡嚴。然晚為陽翟同姓富人奏求恩澤,清議少之。着《冊府應言》、《榮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陰》、《三入玉堂》凡七集。一子蚤卒,田廬沒官。包拯少時,頗為筠所知。及拯顯,奏其族子為後,又請還所沒田廬雲。

文學成就

著有《冊府應言集》10卷、《榮遇集》2卷、《肥川集》4卷、《表奏》6卷、《刀筆集》2卷等(《郡齋讀書志》卷19、《直齋書錄解題》卷17),已佚 n劉筠詩,今存《肥川小集》1卷,見《兩宋名賢小集》。又《西昆酬唱集》收詩72首,多不見于《肥川小集》。今錄《西昆酬唱集》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宛珠堂本為底本,錄《肥川小集》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并以前者為主,凡有重出則删後者,2書異文酌出校記。又從《會稽掇英總集》、《古今歲時雜詠》、《天台續集》等輯得詩22首,合編為3卷。

代表詩作

【柳絮】n

半減依依學轉蓬,班骓無柰恣西東。平沙千裡經春雪,廣陌三條盡日風。n北鬥城高連蠛蠓,甘泉樹密蔽青蔥。漢家舊苑眠應足,豈覺黃金萬縷空。nn【漢武】n漢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霧郁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變,瓠子先成此日歌。n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