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銮鼻

鵝銮鼻

台灣島南端向東南突出的小半島
鵝銮鼻半島(EluanbiBandao) 台灣島南端向東南突出的小半島。“鵝銮”原意為“帆”,是當地土著排灣族部落土語的音譯。自屏東市有公路經恒春至鵝銮鼻,全程約110公裡;自恒春至鵝銮鼻16.3公裡。鵝銮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圓形鐵塔内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置 台灣八景石碑,其中“鵝銮鼻”模仿王羲之筆迹寫成“鵝銮鼻”三字榕林炮,第五層則為燈塔光源,初設的鵝銮鼻燈塔,是以汽油自熱燈發光,1000燭光的亮度,由反光鏡反射後,增加為6500燭光,光距可達10浬,向七星岩方向投射紅色光弧。
    中文名:鵝銮鼻 外文名:Ngoluanpi 别名: 别稱:鵝銮鼻半島 所在地區:中國,台灣 所在地:屏東 開放時間:6:30-18:30 票價:40元 地址:屏東縣恒春鎮台26線 類别:海濱海島

基本内容

“鵝銮”漢語拼音為(e'luan)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語言裡“帆”的譯音,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狀,所以特取此名,再加上該地形就好像是個突出的鼻子,“鼻”便是指岬角,故稱鵝銮鼻或“鵝銮鼻半島”。台灣日治時期之文獻上,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ガランピ”,或漢字“鵝銮鼻”。在1982年成立鵝銮鼻公園,以鵝銮鼻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

地理位置

位于台灣島的最南端,地處中央山脈盡頭的台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島,三面臨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的分界處,南部海上輪船來往必經這裡,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這裡原來住着高山族的排灣人,鵝銮乃排灣語的“帆船”之意。因為附近香蕉灣的海中有一石,高50米,周圍約40米,極似船帆,取名“帆船石”。又因這裡北接恒春丘陵,銜山環海,突出如鼻,故得名“鵝銮鼻”。其之所以著名,還因為這裡有一座大燈塔。

景色特征

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标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内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内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裡,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台灣省最南端,孤懸于波濤中的七星岩隐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鲸魚群在海中戲水。鵝銮鼻附近的海域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礁林立,怪石嶙峋,有好漢石、擎天石、豬石、草海洞、古洞等天然奇石怪洞,妙趣橫生。這裡四季如春,旖旎多彩,素有蕉風椰雨、碧海白浪的熱帶海濱情調,人稱“台灣的夏威夷”。

簡介

Ngoluanpi

通用和漢語拼音作Eluanbi。

台灣最南端向巴士海峽突出之小半島,是南北狹長而三面環海的珊瑚礁岸。北距恒春鎮約18公裡(11哩)。昔時排灣族山胞以此地有一隆起礁石形似船帆,故稱之為Goran(帆之土語),後加上「鼻」(岬角之意)字即成今名。因地處僻角,至清光緒年間始有漢人拓墾。半島上建有一村,亦名鵝銮鼻;村南有一座燈塔,白色圓頂高約18公尺(59呎),昔有東亞之光美稱。該燈塔緣于同治年間美籍船「羅瓦号」在其南方近海觸礁沉沒,船員30馀名上岸時為原住民所害,後由清朝賠償以平息此一國際糾紛,并于光緒八年(1882)由英籍工程師設計建成,塔燈見距達20海浬。現設有鵝銮鼻公園,為墾丁國家公園區内重要觀光點之一。

概觀

台灣南端的恒春半島,好像一條角尾伸入太平洋巴士海峽。半島上有兩個著名的岬角,分據東西兩方,西邊的叫做貓鼻頭,因岸邊有一岩石形如貓蹲踞而得名,東邊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鵝銮鼻。

鵝銮鼻位于台灣島南部尖端,岬約長五公裡,寬一公裡半至二公裡半不等,最高點海拔一百二十二公尺,屬珊瑚礁台地,舊稱南岬。「鵝銮」是當地排灣族部落土語的音譯,原意為“帆”。

鵝銮鼻前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遙對,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著名的「東亞之光」燈塔就屹立在這裡。燈塔于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建成,塔身白色,呈圓形,高十八公尺,有鐵梯可登上塔頂,總高海拔五十五公尺,距離海岸約一百四十公尺。這是遠東最大的燈塔,燈光每隔十秒鐘閃亮一次,在二十裡内可見。

曆史沿革

鵝銮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于1882年(清光緒八年)始建的。位于台灣屏東縣恒春鎮墾丁國家公園内,意即位于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着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是台灣擁有百馀年曆史的燈塔,為著名曆史古迹,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銮鼻公園。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标志,後被台灣最南點地标所取代。鵝銮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沉沒。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在暴風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夫婦和船員遊泳登岸後,除一中國船員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龜仔角社(社頂)的原住民俘虜殺害,被稱為羅發号事件。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還因此引發牡丹社事件,美國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處設燈塔。在外交壓力下,清廷于1875年委托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員畢齊禮,于6月18日自打狗出發前往琅峤(今恒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銀兩向龜仔角社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建塔。

燈塔于1881年動工,1883年建成。由于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鵝銮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圓形鐵塔内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置 台灣八景石碑,其中“鵝銮鼻”模仿王羲之筆迹寫成“鵝銮鼻”三字榕林炮,第五層則為燈塔光源,初設的鵝銮鼻燈塔,是以汽油自熱燈發光,1000燭光的亮度,由反光鏡反射後,增加為6500燭光,光距可達10浬,向七星岩方向投射紅色光弧。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燈塔擁有炮壘式的外觀與滿布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着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設施,也因此鵝銮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建造費用總數為白銀20餘萬兩。

後來在甲午戰争後,1895年清軍在離台前,恒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銮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摧毀。在1898年日治時代時燈塔整修完成,1904年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恒春地區第一部電話。

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1962年重建後,塔高24.1米,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光力為180萬燭光,每十秒一閃,照射距離達27.2浬,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鵝銮鼻為台灣南端海角,屬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絕,被視為“台灣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鵝銮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50公頃的風景區。

交通情況

自駕

1.由台北南下高速公路末端往墾丁方向,接17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1号省道,過楓港接26号省道,經恒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2.由高雄走17号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1号省道,過楓港接26号省道經恒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3.由屏東走1号省道,過楓港接26号省道經恒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4.由台東走 9号省道,經達仁,過楓港接26号省道經恒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公交

高雄機場:搭乘高雄、屏東、國光、中南客運—鵝銮鼻

高雄車站:(1)搭乘高雄、屏東、國光、中南客運>>鵝銮鼻 (2)墾丁列車>>鵝銮鼻

地理象征

台灣最南點意象标志,立于東經120度50分0秒、北緯21度53分59秒,位置在墾丁國家公園境内,鵝銮鼻公園與龍坑生态保護區間。為标示台灣本島陸地最南點的一個水泥制标示。 由鵝銮鼻公園旁的公路右轉後(往龍坑生态保護區及最南點),可抵達燈塔旁的最南點停車場,從停車場再往下走,可以找到台灣最南點的入口。進入後步行約十分鐘,穿過沿岸的茂密叢林,就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眺望平台與其上的台灣最南點意象标志。在此可以一覽巴士海峽和太平洋交接處的海景。

另外,後壁湖至蘭嶼的客船會經由此處之外海,可自船艙遠眺最南點标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