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甯

黃素甯

中國紡織品設計師
黃素甯 (1950.4—) 女, 山東煙台人。 擅長中國畫。 1976年畢 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2年于南京藝術學院年畫、連環畫系研究生畢業。 曆任西 藏自治區美術攝影辦公室創作員,江蘇省國畫院創作幹部。 作品有中國畫《青藏線上傳 喜訊》、《援軍路上》,油畫《進軍西藏》(合作)等。[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姓名:黃素甯 民族:漢族 籍貫:山東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50年 職業:畫家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宗教信仰:佛教 代表作品:《青藏線上傳喜訊》

人物概述

曾任職于西藏美協、江蘇省國畫院。黃素甯多次參加大展,主要作品有:中國畫《青藏線上傳喜訊》《援軍路上》;油畫《進軍西藏》(與陳丹青合作)等。

1976年,黃素甯在南京藝術學院國畫系畢業,主動要求去西藏工作。黃素甯認為,這并不是趕時髦。為什麼都要集中在繁華的大城市呢?曆屆全國美展,總沒有西藏的作品,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揮。

《進軍西藏》

通力合作

1977年6月,當時在西藏工作的黃素甯,準備與丹青合作一幅題為《進軍西藏》的油畫,因為這是一幅工程量很大的作品,并且趕制參加将要舉辦的紀念建軍五十周年美展。半年前,陳丹青第一次進藏,被請去創作并輔導當地業餘畫家,推薦他和另外兩位南京藝術學院老師的人,就是黃素甯。此時,陳丹青作為知青,在南京北郊的一個文化館工作。黃素甯帶着已經搜集好的大量生動的文字和形象資料,帶着她日臻成熟的創作構思來了。她來得也正是時候,陳丹青被借調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創作宣傳畫,正好借這個機會來合作這幅畫。

艱苦卓絕

可是畫布和油畫顔料還沒有着落,陳丹青找到省美展辦公室,好說歹說,才求得六塊人家裁下來的畫布邊角料。黃素甯把六塊邊角料縫綴起來,拼成了一幅三米寬的畫布,陳丹青繃在了自己釘的木框上。畫布有了,他又四處去讨要顔料和畫筆,黃素甯又從朋友那裡臨時借了一間小屋。盡管條件很差,但他倆還是樂觀的。

這幅作品有近百個人物,他倆一連埋頭畫了好幾天,往往連上街吃飯的時間都舍不得花。房間窄小,作畫時,幾乎連手臂都伸不直。想要退後幾步看看效果,都得側着身子後仰到床上,太艱苦了。但,這總算是有個畫畫的地方。還沒畫完,因故這屋子需要馬上要給騰出來,輾轉又搬到另外的地方畫。

脫穎而出

江蘇省一共為紀念建軍五十周年美展推薦了八十多幅油畫作品,結果隻選上了三幅。《進軍西藏》入選了。這幅曆盡艱辛,用六塊邊角料拼成的作品,堂而皇之地挂在了中國美術館的展廳,并受到觀衆與專家的好評。後來,江蘇省美術館又請他們重畫了一張作為館藏。

傳統與創新

黃素甯對服飾文化亦頗有研究,對在國際紡織面料設計的“複古時尚”與挖掘中國傳統特征,有着深入而清醒的認識。

面料·魅力絲綢

中國傳統服裝面料主要是絲綢和棉、麻。中國絲綢業曆史長達七千年,早在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就将絲綢文化傳給世界各國。中國絲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華和美學。中國傳統面料中數絲綢最具魅力,絲綢品種很多,如織錦緞和素绉緞,雍容華貴,而雙绉和喬其,則雅緻含蓄。現在中國的絲綢制品多強調光澤度,而很多西方人卻偏愛亞光的絲綢。這是一種東西方不同的審美與消費心理。她還特别提到,缂絲本來是精美的宮廷傳統工藝,現在卻用來加工卡通圖案的小禮品,令人感到十分可惜!

色彩·雅俗共賞

中國古人很會用色,比如紫色,是非常高貴而頹廢的顔色,清朝官袍就用紫色,苗族刺繡也愛用紫色。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傳統服裝大多是紅的、綠的。紅色和綠色雖然是傳統服裝的一個鮮明特點,但古人用得非常沉穩協調,與愛用紅綠色的南歐人用得一樣好。我國古代傳統面料用的是礦植物天然染料,很内斂,能達到與自然非常和諧的效果。再比如藏族的袍子大多是黑色牦牛毛織的,或者是羊皮做的,配以绛紅色内衫,粗犷有力。

現在的設計師對傳統色彩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大多以為“傳統”就是民間年畫那樣,事實上并不是大紅大綠就代表中國,那僅僅是“民俗”,所謂“雅俗共賞”,我們的“雅”更需要着力表現。

圖案·突破限制

一提到傳統圖案,人們很容易就想到團花、龍鳳、福祿壽之類的。千萬别陷在這個誤區裡。其實中國的傳統圖案極其豐富多彩,很多元素被我們忽視了。我曾看到一片漢晉出土的錦片,在精美的圖案中竟印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和現在的國情很相符,非常奇妙。像這樣的傳統元素如果用的巧妙,就會突破限制;否則,就會出大問題,大大影響傳統服裝的生命力。在亞洲國家中,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傳統服裝文化保護和發展得都很好,流行的時裝業也很發達,他們的經驗和做法,我們都該引以為鑒。

設計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事,沒有深刻的藝術修養,就無法采撷生活中的美。現在介紹中國傳統服裝的書很多,研究者也很多,而要真正發展它,還需要做很多實事。認真地研究傳統服裝中的元素,并善加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