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都教

伏都教

宗教的一種
伏都教,又譯“巫毒教”,由拉丁文Voodoo音譯而來。源于非洲西部,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有些像薩滿教。[1]伏都教也是貝甯的國教,有60%的國民,約450萬人信奉。流行于西起加納東迄尼日利亞的西非諸國,信仰的民族有芳族、約努巴族等,也盛行于海地與加勒比海,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及南美洲。“伏都”在芳語中是靈魂的意思。「伏都」在芳語(或豐語)中是靈魂的意思。巫毒教最著名與最恐怖的特色是喪屍,叫還魂屍。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伏都教 外文名稱:West African Vodun & Haitian Vodou 别稱:巫毒教 發源地:非洲西部 流行地:西非諸國 信仰民族:芳族、約努巴族等 盛行國家:海地 主神:洛阿神

産生背景

伏都教是目前最為人熟悉的非洲信仰。根源于非洲,現已經傳播非洲以外地區和西方世界,同樣地也發生了融合主義的現象。Voodoo一詞來自達荷美共和國(Dahomey)的語言vodu,意指衆神(gods)。

伏都教起源于西非。創始人是被稱為“伏都教女皇”的拉維尤、她是路易斯安那州克裡奧爾人土著居民,她的事迹在路易斯安那州富有神秘色彩,總是與超自然現象聯系在一起,人們認為,西非國家貝甯是伏都教誕生的搖籃。在當地的語言中,伏都(Voodoo)是“神”、“精靈”的意思。作為一種崇神教,伏都教可能是從古老的祖先崇拜和精靈崇拜傳統演變而來。

伏都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海地是法國殖民地,被販賣到海地島的非洲黑奴把一些非洲原始宗教帶到那裡,主要是是西非的貝甯原始宗教。貝甯是全世界伏都教的原始發源地,過去的常規是擄人為奴,用活人獻祭。貝甯每家都有祖靈崇拜的鐵祭壇,是他們與祖靈交通的地方,實際上每天家人都可以在祭壇前,和他們的祖靈談話。當地的天主教徒有時會在做彌撒到一半時,沖回家祭祖。随着17—19世紀奴隸的買賣,貝甯伏都教也輸往其它國家,海地、巴西都深受影響。海地又吸收了法國人帶來的天主教許多繁雜的宗教儀式,就漸漸形成了伏都教,并在海地流傳起來。

信仰範圍

流行于西起加納東迄尼日利亞的西非諸國,信仰的民族有芳族、約努巴族等,也盛行于海地與加勒比海,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及南美洲。在海地,巫毒信仰為兩大官方信仰之一,因為被法國殖民過的關系,另一個官方信仰則是天主教,一個海地人可能會說,80%的海地人信仰天主教,而100%的海地人追随巫毒信仰。

從非洲到海地再到美國,在這個傳播曆程當中,Voodoo一詞也出現了Hoodoo的别名,說是别名,但卻不能被劃上等号,就好比當我們現今講到佛教時,我們會先說明是印度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或是中國佛教一樣,Hoodoo一詞内涵了各處的本土性或差異性。例如,在新奧爾良,巫毒信仰的活動是十分個人化和隐私化的,而在海地則有很多公衆的活動。另外,在内涵上,Hoodoo一詞偏重法術(magic)成份,如符、咒、護身符和人形偶的使用。

宗教儀式

伏都教儀式很繁雜,充滿秘密語言、精靈附身的舞蹈、和伏都教男女祭司的特别飲食。他們認為死去的先人會在戴上兜帽的舞蹈中穿行于活着的人當中。

入會儀式

典型的伏都儀式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入會儀式,以打鼓為主的巫毒儀式音樂,二是獻祭儀式(manje-lwa),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各種生命體而與神聖力量溝通,并且由此可得幫助與神喻。

儀式内容及目的

1.白色的鴿子祭奉給伏都神,以祈求和平并驅逐暴力

2.無所不能的神支配着人們的言行。

3.召喚神靈的佑助。

4.信徒們踩着激烈的鼓點狂舞。

5.奉獻給奧根(戰争與鋼鐵之神)的祭品。

6.女祭司在聖殿前主持祭獻。

7.信徒們在傾入祭品的泥潭中沐浴。

8.衆多死神組成的群神,代表着死亡、性欲和滑稽,也是病痛者和兒童的保護神。

巫毒

巫毒除了深具民族色彩,現代巫毒的提倡又添上了政治意味。在非洲人民被西方殖民地國奴役之時,或是醜化的活體獻際儀式。

海地是全球第一個黑人共和國,也是美洲新大陸第二個獨立國,在1804年1月1日宣布獨立,最早是哥倫布發現今日海地國家的所在,而當時哥倫布将它命名為艾斯盆紐拉島。現今的海地島為許多人所知,是因為這裡有一種詭異的宗教——伏都教。“

巫毒”(Voodoo),原意是“精靈”的意思。它原來是流行于西非加納等地的一種神秘宗教。16世紀時,海地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的白人殖民者把大量非洲黑奴販賣到海地的同時,也把流行于非洲的原始宗教帶到了海地,後來這些非洲黑奴将羅馬天主教許多繁雜的宗教儀式與當地土教混合,便形成了神秘、詭異、令人恐怖的伏都教。

巫毒除了深具民族宗教色彩,現代巫毒的提倡又添上了政治意味。在非洲、拉美人民被西方殖民地國奴役之時,巫毐信仰遭到嚴格禁止,而例如在海地對法國殖民的推翻過程當中,巫毒在民族意識的凝聚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除了曆史政治的破壞,巫毒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威脅就是西方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極為負面的刻闆印象,例如使用詛咒用的小人形、招攬「惡靈」、恐怖的夜間儀式,或是醜化的活體獻祭儀式。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巫毒術中有許多關于守護、治療、戀愛等正面的法術,便有了運用精巧的手工發展出的一系列涵以及名稱各異的主體巫毒娃娃。

巫毒娃娃

巫毒娃娃的傳說迷信十分多,而其儀式則廣受争議。多數儀式均與報複、傷害、仇恨有關,但也有愛情、成功、幸運、健康、保護、袪邪相關的法術。巫毒人偶的用法在過去是隻有少數術師才知悉且受保護的秘密,但近幾年來已有許多書籍出版,揭開了這些人偶的神秘面紗,以及該如何使用它們來行魔法的用途。

無論何種材質的人偶─紙、蠟、布、稻草─功效都是相等同的。各種顔色的人偶對相信顔色具有力量的人來說,也可以達到不同的功用,例如紅色用于愛情,黑色用于仇恨,綠色用于金錢,黃色用于保護或袪除危險及邪惡,粉紅帶來朋友、或獲取力量來達成一特殊目的等等(補充:另一種說法是黑色用于詛咒,綠色用于金錢、幸運、賭運,粉紅用于愛和性,紅色用于成功、魅力、快樂,白色用于健康和治療,黃色用于袪邪和友誼)人偶通常是象征,是魔法師灌注了意志力量在法術裡,為其意向帶來了驅力。當施法者買下人偶時,他會将一些與施法對象有關的物品加進人偶中,增加其魔性。例如貼上對方的相片,用對方衣物的布片裹住人偶,或在布制人偶上割縫塞入對方的頭發或指甲,等等。

一般而言,施法者要用紅繩緊勒纏繞人偶,一邊重複喊出咒語,然後用針或釘刺入人偶(的肝髒部位)。如此則施法完畢。

還魂屍

伏都教最著名與最恐怖的特色是還魂屍,即是喪屍。如果有人開罪别人,那人會找巫師,巫師會讓他吃下河豚毒素,他會進入奇怪的假死的狀态,成為奴隸,在莊園幹苦工。伏都教也信仰精靈,有降神儀式。伏都教受天主教影響,隻有一位主神(大主子)。但是受西非影響(有諸神),諸神是主神化身。要用豬為牲禮。

在伏都教的邪惡行為中,最令人毛骨慷然的是制造“還魂屍”。所謂“還魂屍”是指一種處于生與死的臨界狀态之間的活死人,即“會走路的死人”。來到海地的人聽到當地土著述說“還魂屍”。

據說伏都教有一些秘密組織,在巫師收取主家一定數量的金錢後,便施法向指定的某個活人施以毒咒使其死亡,再對其屍體施以還魂術使之複活,将其變成無知覺、無意識而能幹活、任由主人随意奴役和支配的“活死人”。人類學家梅特羅在他的專着《海地的伏都教》中這樣描寫還魂屍:“他全身冰涼,能行動,能吃東西,能聽從主人對他的指令,但卻沒有記憶力,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

1982年,美國《國民詢問報》上,曾刊登了一位名叫納西斯的海地黑人被變成“還魂屍”的遭遇。據稱,1962年,納西斯因财産糾紛被哥哥串通巫師所害。

198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植物學家韋德·戴維斯及生理系專家們,對此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還花錢買來當地巫師的“還魂藥粉”,通過對其進行藥理分析之後認為,海地的巫師大都利用河豚素或蟾蜍毒素來制成所謂的“還魂藥粉”,這些藥粉能影響人的心髒或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受害人誤食或接觸這些藥粉會出現假死狀态,還魂屍。

他先是莫名其妙地病倒,然後又覺得自己全身冰涼,并迷迷偶偶地聽到醫生宣布自己已死亡,還感到自己被埋進墳墓,後來又被縛住雙手帶到一個農場,和100多個有着同樣命運的人一起幹活。終于有一天,工頭忘了給他服藥,他才恢複神智逃離魔窟。直到1980年,當他得知哥哥已經去世,才懷着複雜的心情返回了故鄉。後來,海地太子港精神病中心的有關專家對納西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最後的醫檢報告是:“他确實是被施行過還魂術。”

2001年,美國聯邦官員偶然截獲了一個由日本寄往美國一家私人住宅的可疑包裹,裡面藏有幾隻裝有白色晶體粉末的玻璃瓶。起初,聯邦官員極為興奮,他們以為查獲了一批海洛因。但現場的初步鑒定表明,這并不是毒品。為謹慎起見,聯邦官員将樣品送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沃莫爾國家實驗室,請那裡的專家對樣品進行鑒定。結果令人震驚,這種粉末原來是世界上最緻命的毒藥之一——河豚毒素,英文縮寫為TTX,而1克河豚毒素的毒性是1克氰化物的10000倍。

洗禮

海地在每一年都會為了慶祝巫毒節而放假一天,在海地聖水鎮舉行的年度慶典上,數以百計的巫毒教徒聚集在瀑布下沐浴。信徒們全身幾乎一絲不挂,手舞足蹈地站在瀑布下淨身,相信這可以洗去他們的罪惡,同時帶給未來好運和健康。有許多海地人相信,如果不參加巫毒教的祭禮,便難免被其所害。

神明

伏都相信有一個全能的神(BonDie)和死後生命,不過,亦同時認為所有的有情或無情衆生皆為神聖。除了BonDie之外,還有其它三類的精靈存有:Loa,TheTwins和死者。此三類精靈并非純善或純惡,但如果人們任待之以善,精靈們就會顯之以善。許多信仰巫毒的人相信,人主要包含兩個部分:ti-bon-angel和gro-bon-angel。前者指善的小天使,後者指善的大天使,有時被各模拟為意識和靈魂,兩者皆具有某種程度的死後生命,但善的大天使或靈魂死後才有可能成為Loa精靈。

代表人物

拉達(rada)/達霍梅:指由西非傳來的神格及精靈(主要是芳族又稱豐族人的宗教信仰)。

丹巴拉·維多(Dambala We`do):拉達的神靈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精靈)的族長。蛇的化身,象征顔色是白色。

阿依達·維多(Ayida We`do):丹巴拉的妻子。彩虹的化身。

愛斯利·弗雷達(Erzulie Fre'da):愛的女神。伏都教信仰中的性象征。與男性的性象征奧貢相對應。同時,還有愛爾斯利(Erzulie)這種叫法,但是僅在過去使用,現今已經不再使用了。

奧貢(Ogoun):火與鐵的化身。

阿格維(Agwe):海的支配着。

阿紮卡(Azaka):農業之神。性格粗暴動作粗魯,是農民的代言人。

羅寇(Loco):藥草的精靈。實行祭祀以及草藥民間療法,祭祀以及寺院的守衛者。

格蘭·布爾(Gran boir):森林的精靈。

辛比(Simbi):河以及泉水的精靈。

雷格巴(Legba):擁有特别地位的神祗。是門戶、街道以及命運的支配者,同時也是以為反複無常的指引者。栖息在十字路口。進行儀式時一定要最先召喚他。

佩德羅(Petro):海地出生的神以及精靈們。

薩姆堤男爵(Baron Samedi):别名,在法語裡是墓地主人的意思

艾茲利·丹多:黑色皮膚的另一位艾斯利。

梅德·卡菲:另一個雷格巴。還是十字路口和街道的管理者。

蓋德:既不屬于拉達也不屬于佩德羅的神祗。生命死亡以及性愛的精靈。每年十一月初的這周前後,海地的各地都會開展對他的祭祀。和西方的萬聖節是同一種祭典。

主要教義

伏都教與天主教等正當宗教和一般原始宗教的根本區别在于,它是一種建立于恐懼的信仰。

主要教義是:現存的天下萬物,都不過是一種表象,其背後還有更重要的靈魂力量在活動。這個靈魂世界的首領,是一個名叫力格巴的神。其它還有主管死亡,生育,愛情,妒忌和報複等神多人。巫師和術士則是人與神的媒介。許多海地人相信,如果不參加伏都教的祭禮,便難免被其所害,在這種恐懼心理的作用下,伏都教在海地得以發展。已故的海地總統杜瓦利埃生前曾利用伏都教進行統治,自稱擁有大祭司的權力,又封屬下的秘密警察為“巡回巫術師”。這種統治方式,更助長了伏都教的繁榮。

伏都教存在于人類與環境之間,生與死之間,天與地之間。伏都教也有它自己的智能、安詳和熱情。

伏都的中心主題是認為所有生命皆是互相聯系,物質亦具有其精靈形式,人們能夠在物質和靈性世界之間往返。伏都相信生命的自療(healing)能力,宗教和醫學的界限難分,在巫毐的信仰活動之中,療愈的儀式常常占了一半以上。如同許多其它的宗教一樣,除了是宗教本身以外,伏都也是一個複雜系統,觸角伸及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但做為一種生命或生活的智能,亦被許多新時代份子所珍視,不限于種族、性别、國别、性取向,或是宗教信仰。

主要節日

在伏都教聖城——貝甯南部港口城市維達(Ouidah),蟒廟(TempleofPythons)中供奉的蟒蛇悠然遊走于街巷間覓食,甚至橫穿街道大搖大擺溜進天主教堂。當地祭司,即蛇的主人稱,強行将這些蛇召回是對神靈的不敬。

當地時間1月10日是貝甯一年一度的巫毒教節,維達當地民衆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歡慶節日。而這一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宗教節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觀看。在這裡,信仰與傳統的融合向世人展示着文化的碰撞交融與遠古信仰的現代氣息。

貝甯共和國位于非洲西部,是非洲原始宗教“巫毒教”(Voodoo)的搖籃。巫毒教崇拜力格巴神,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因此巫毒教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被當做政治統治的工具。而如今,巫毒教也融入了現代元素,祭司們能夠駕駛跑車出行。在其他非洲國家、加勒比海、南美、新奧爾良和其他地區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巫毒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