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

中國部分地區民俗文化
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龍是漢民族古老的圖騰,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民族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征。
    中文名:舞龍舞獅 外文名: 别名: 别稱:“耍龍燈”、 “龍燈舞” 注音:wu long wu shi 分類:民俗文化

舞龍

人們在喜慶日子裡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布等紮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别講究裝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内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時至今日,舞龍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經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九節以内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中雲端,時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龍珠及鼓樂襯托,成為一種集武術、鼓樂、戲曲與龍藝于一身的藝術樣式。

舞獅

風俗簡介

人們在喜慶日子裡用舞獅龍來祈禱獅子的保佑。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态多變,漢族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曆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一件花團錦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漢族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随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産生于劉宋的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南北分别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钹、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衆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當地漢族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将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藝術品,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态,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輾轉騰挪,為節日平添了許多喜慶和熱鬧。

同名圖書

圖書信息

書 名: 舞龍舞獅

作 者:羅斌,朱梅 

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9-4-1

ISBN: 9787505962439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内容簡介

《舞龍舞獅》主要内容: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曆代相傳,長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燦爛的龍獅文化。長期以來,很多青年朋友都以為龍舞、獅舞就是春節、廟會、慶典時的喜慶表演,殊不知它曆經了幾千年的傳承流變,積澱了深厚的曆史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産。為了讓廣大讀者加強對我國龍獅文化的了解和普及,作者以簡潔的表述,圖文并茂的史料和故事全面展示了龍獅文化的起源、種類、特點以及所蘊含的藝術魅力。

圖書目錄

上篇:舞龍

一、君臨華夏:龍的緣起

1.“龍”的發生

2.龍崇拜的文化内涵

二、翻雲覆雨:龍的舞動

1.龍舞的由來

2.龍舞例話

三、恩澤四野:龍的民俗

1.節慶的民間龍舞

2.春祀與元宵舞龍燈

四、神姿妙态:龍舞故事

下篇:舞獅

一、獅舞的起源與發展

二、獅舞的流派與風格

三、缤紛多姿的各地獅舞

其他資料

說起“一校一品”之舞龍舞獅,廣州市越秀區瑤台小學聲名顯赫,該校融入了洪拳武術操、嶺南醒獅基礎動作等的大課間不僅在評比中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會舞獅的武術動作,套個獅子頭就能有模有樣地舞上兩把,學生要經過選拔才能進入學校龍獅隊,入選之後要參與嚴格的訓練,而龍獅項目在“430”興趣課堂的名額更是一席難求,最近一次一二年級的報名人數就超過40人,達到了兩個年級總人數的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