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博物館

重慶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為特色的曆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是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等。[1]其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區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為承擔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大量珍貴文物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設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中文名:重慶博物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曆史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别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成立時間:1951年3月
  • 所在地:中國,重慶
  • 館藏數量:10.00件藏品
  • 館藏精品:雕刻、青銅器、陶瓷器、繪畫幾大部分。其中巴蜀文物、曆代名家書畫、漢代雕塑藝術品、陶瓷器、曆代錢币、抗戰文物資料、革命文物、四川民間藝術品
  •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236号

建館曆程

早在三峽文物保護制定規劃的時候,曾有人提出在川、鄂兩省各建一座與三峽文物有關的博物館,四川的建在萬州,湖北的建在宜昌。重慶的文物工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據理力争,充分展示重慶的獨特優勢和重慶文物工作者的優勢,決心一定要把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的規劃落到重慶。

這在重慶僅為計劃單列市的當時,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幸運的是,重慶市委市政府積極行動,不久就正式向國務院、國家文物局、三峽建設委員會呈報文件,請求将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建在重慶,承諾重慶将以最理想的選址,足夠的土地和承擔一半經費為條件,與川鄂兩省競争。當時的王鴻舉副市長指示說:一定要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争到重慶來。

之後,四川省文化廳表态,支持在重慶建中國三峽博物館。

之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建在重慶,宜昌、萬州各建一個小館。這讓重慶文物工作者激動不已。

後來,這一規劃被擱置了,理由是中國三峽博物館該建,但錢不能由三峽文物保護經費列支。

1997年,随着重慶直轄,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轉機又來了。

1999年4月1日中午1點,蒲海清、王鴻舉、程贻舉三位市長在市政府會議室召開會議,決定啟動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博物館的籌備工作。館址定在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人民廣場西端。這是文博工作者和市民理想的選址。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相關的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建館的籌備工作迅即展開。

1999年6月上旬,重慶市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全市文物工作會議。

1999年11月28日晚,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一事再次成為市政府常務會議的議題。會議開得非常熱烈。文物部門的同志在彙報中客觀分析了,在人民廣場、大禮堂中軸線上修建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優勢和社會意義。包叙定市長當即拍闆,将中國三峽博物館定位一号民心工程,立即啟動立項、設計、方案競選工作。

幾個月後,在重慶人民大禮堂,展出了中外設計師設計的八個三峽館模型,供市民選擇。重慶市民非常投入地作出篩選,這在重慶的建築史上是少有的。它再一次證明市委、市政府修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決定是深得民心的。

2000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批準館名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00年12月29日,建館工作項目正式啟動,拆遷工作和設計工作順利進行,建館資金逐步得到落實。與此同時,由重慶市文物工作者組成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功能及展覽設計也正在按計劃進行。2002年10月28日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開工。2004年12月28日建築安裝項目竣工,開始布展陳列。2005年5月31日完成布展陳列。

意義

博物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标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曆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市委市政府領導已經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市民文化消費需求呈持續上升趨勢,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早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文化發展重點專題規劃》的“十五”時期重慶市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中,就指出: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公益性文化,堅持提高與普及并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塑造精品與活躍大衆文化相協調,重點發展與直轄市地位相适應的高雅藝術、民族傳統藝術、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群衆文化等。

力争公益性文化事業有大的發展,充分顯示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又特别提出,按計劃完成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使之成為集展示、收藏、研究功能為一體的西部地區一流的博物館。

陳列

作為一個傳承并延續着曆史文脈,提供公共文化資源的場所,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豐富藏品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它采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征,使其具有直觀、生動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文物展品的曆史文化内涵與陳列形式的藝術構想的協調統一。各具特色的陳列展覽,使人人都有受曆史文化和藝術熏陶的平等機會。

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曆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

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幹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後的風采。

《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争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捐贈文物展》,荟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鑒賞能力。《曆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至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餘件珍品展出。

《曆代瓷器展》,從8000件曆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阙”等約300件展品。《曆代錢币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币到當代中國的人民币,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

“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已結束了航空拍攝工作,目前正在後期制作中。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

“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綜合形成,反映重慶大轟炸的曆史事件,讓觀衆“親臨”轟炸現場,感受大轟炸的慘烈,再現抗日戰争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到日機長達數年大轟炸的悲壯和慘烈,喚起人們對和平、生命的珍愛。

這些展覽方式,都是市民易懂,容易産生興趣并最終承認接受的。細緻到各類陳列展覽的文字說明及解說詞,在遣詞造句及詞彙應用上,專家都會充分照顧市民的用語習慣,确保市民能看懂、聽懂。

三個臨時展廳,将用于舉辦國際、國内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

館内還将開設觀衆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衆實踐中心内,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拟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

在書畫鑒賞類互動中,讓觀衆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鑒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鑒賞水平。在曆代陶器、瓷器的複制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複制、仿制這些作品,并嘗試文物的修複。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閑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