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文化

大衆文化

傳播學名詞
大衆文化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别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産的當代文化形态,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态來籌劃、引導大衆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态。大衆文化的特點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大衆傳媒的依賴性等。中國的大衆文化崛起于20世紀後半葉。其有發展方向:人文化發展方向、科學化發展方向、國際化發展方向、民族化發展方向。
    中文名:大衆文化 外文名: 别名: 起于:20世紀後半葉

簡介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衆文化是一個特定範疇,它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别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産的當代文化形态,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态來籌劃、引導大衆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态。它是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後的産物。是當代大衆大規模地共同參與的當代社會文化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是有史以來人類廣泛參與的,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大衆文化不同于高級文化,因為高級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于鄉土文化和群衆文化,因為後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

基本特征

大衆文化的特點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産品大量生産和大量銷售,大衆文化活動屬于一種伴随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②通俗性,即大衆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衆多“一般個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衆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④娛樂性;⑤大衆傳媒的依賴性,即大衆文化主要是在大衆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衆傳媒,也就沒有大衆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衆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理論背景

大衆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衆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湧現的,被大衆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羅森貝格認為大衆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産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大衆文化往往通過大衆化媒體(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盡管這種文化暫時克服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類文化的真正标準,從而在長遠的曆史中加深人們的異化。

大衆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随高科技生産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産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産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衆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産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并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複雜的消費構成。大衆文化的平面化、批量複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标準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衆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态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衆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後産生的。

中國大衆文化

崛起

中國的大衆文化崛起于20世紀後半葉。它伴随着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于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裡,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态。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大衆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産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适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與其共時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别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自然農業經濟社會裡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發展方向

人文化發展方向。大衆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衆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綜觀其發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大衆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着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着一種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價值理性。随着人類的物質文明的不斷進化和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大衆文化作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紀将更加鮮明地凸現其人文本質、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衆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衆文化生活、滿足大衆文化需要、尊重大衆文化權利、反映大衆文化理想和提升大衆文化人格。

科學化發展方向。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産力、文化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大衆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态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從而使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否則,就有可能是虛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誤入歧途。

國際化發展方向。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機、活力和先進性,都必須與整個世界保持全面開放、充分交流狀态,廣泛、及時地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與國際文化主潮流相接軌、與國際文化新進展相協同。具體到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影響民衆精神的大衆文化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引導大衆追求、促進大衆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通過廣泛及時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準,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民族化發展方向。大衆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體現民族文化風格、優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華,這是确立中華民族的國際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進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應當是21世紀中國大衆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先進

概述

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包括六個方面的内容:中國先進文化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文化;是服務和服從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的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也是面向大衆、服務人民、為廣大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

關系

(一)先進文化能發揮對大衆文化的導向作用

1、文化建設是“先進性”與“大衆性”的統一。一方面,先進文化隻有在被廣大人民群衆接受時才能實現其功能和價值。文化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必須植根于群衆的生活中,必須深入到大衆的心理層面,塑造正确的價值觀,從而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廣大群衆是創造、實踐和享受文化的主體。大衆文化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

它既是一個社會整體文化發展狀态和程度的标志,也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更是文化進一步發展、創新的基礎和環境,直接決定了文化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的方式和質量。因此,先進文化建設就是建設先進的大衆文化,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就是大衆文化的前進方向。

2、大衆文化在先進文化的行列中占據着較重要的位置。這是由當代中國大衆文化的先進性決定的。因為,大衆文化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的封閉狀态和單一格局,實現了文化的大衆性與共享化,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與文化産業的形成,擴大了文化的受衆群落與傳播空間,密切了文化與生産、生活的關系,增強了現代意識與時代精神。所有這些,對于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化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大衆文化在熱情傳播現代意識與市場意識的過程中,往往也能一定程度地賦予人們以開拓的勇氣和進取的精神;大衆文化張揚了人的個性,還為人性的充分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和物質手段,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衆文化的發展必然要刺激和帶動文化産業的發展。

(二)大衆文化發展的消極影響,需要先進文化的引導

1、大衆文化忽視文化産品的社會效益,排擠高雅文化,造成文化生态失衡。

大衆文化具有商品性,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往往什麼能賺錢就生産什麼,其社會效益往往被忽略,文化特有的正面教育引導作用弱化。在思想内容上投其所好,出現了大量宣揚暴力、色情、迷信等方面的内容。這些文化垃圾格調低下,内容重複、手法雷同。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這些文化垃圾往往被大規模複制,廣泛地銷往社會各個角落。而高雅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生産周期長,數量少。大衆文化以速度快、數量多的優勢搶占市場,造成對高雅文化的排擠。大衆文化以現代傳媒為載體,憑借其商業炒作與世俗享樂的優勢,形成社會文化領域大衆文化壟斷的形勢,導緻社會文化生态的嚴重失衡。社會理想、人生意義、民族精神、傳統道德在大衆文化精神的浸漬下被淡化。顯然這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不利。

2、大衆文化導緻人的個體性喪失,文化人文精神失落。大衆文化以規模化方式生産和經營,使得文化産品的内容和形式雷同、固定,呈現單調化傾向,使人的生活方式選擇趨同,使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得簡單劃一,導緻人的個體性喪失。大衆文化還是一種消費文化,以滿足人的感官快樂為原則,生産時根本就不會考慮文化産品的人文意義與社會價值。在大衆文化的誘導下,衆多的接受者普遍存在拒絕道德追求,隻求當下快樂和道德虛無主義的文化心态,也喪失了對現實的責任感和道義感,從而也逐步導緻了文化的人文精神失落。

3、大衆文化便利了西方觀念向我國社會生活的滲透。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技手段,有意識地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态、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滲透。西方可以借助影視、網絡以及印制品等,大肆散布西方腐朽落後的思想,使接受者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淡化,甚至有些人由淺層次的文化消費,發展成為深層次上的政治認同。

以先進文化為導向發展大衆文化

(一)方向上,應遵循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先進文化引領大衆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精神的基本綱領來确定我國大衆文化建設的價值坐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培養“四有”公民為目标,發展“三個面向”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正确處理好大衆文化的意識形态性與消費娛樂性的關系,大衆文化産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努力做到兩者的統一,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撐力。

(二)内容上,承載和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首先,為大衆文化注入健康向上和具有使命感的先進文化内容。大衆文化對人生的快樂和輕松關注較多,雖滿足了大衆對輕松愉快的娛樂消遣的需求,緩解大衆身心疲憊,但缺乏應有的深度和思想内涵。因此必須将先進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注入到大衆文化的生産、制作和傳播活動中去,讓大衆文化成為為人民服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陣地。其次,可以借用大衆文化常有的輕松快樂的形式進行宣傳,讓人民大衆在感受體驗與快樂的同時,也可領悟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再次,加強社會公民的人文精神培育,尤其中華民族人文傳統的宣傳和普及,使人們萌生愛國主義情懷,堅定人生理想與信念,樹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生活相适應的文化價值觀,提升大衆文化的人文精神含量。

(三)管理上,規範大衆文化市場,堅持對大衆文化的領導權江澤民同志在中國文聯第六次代表大會曾指出:“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因此,堅持文化的領導權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的。首先是制定科學的文化發展戰略與文化市場管理規則,使嚴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均衡協調發展,從而消除當前大衆文化市場畸形膨脹,混亂無序的不正常現象。其次要加強文化市場的立法與執法工作,形成系統完備的文化市場管理政策法規體系,以保證大衆文化市場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次,加大文化市場管理的力度,提高文化市場依法行政的效益,從而使大衆文化市場真正成為我國人們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場所。最後,要引導大衆文化的生産者和經營者積極尋找大衆文化産品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既不脫離大衆文化消費者的需要層次和欣賞情趣,也不讓低下庸俗的大衆文化劣品毒害大衆的心靈。S(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責任編輯/潘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