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

漢語漢字
隸(拼音:lì,dà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1]“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的“隸”本讀dài,始見于春秋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持牛尾一類的東西,用手抓住牛尾表示從後面追上并抓住,此義後世用“逮”表示。繁體“隸”始見于戰國文字,屬形聲字,左部是表音符号,右部的“隸”表示抓住,本義是奴隸、奴仆,又特指古代奴隸的一個等級,後又特指隸卒,即衙門裡的差役。作動詞時指一方附屬于另一方。“隸”又是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一說是因為它“施之于徒隸”,一說是由于秦官府“令隸人佐書”。
  • 中文名:隸
  • 拼音:lì;dài
  • 繁體:隸
  • 部首:隸
  • 五筆:VII
  • 倉颉:LE
  • 鄭碼:XBKV
  • 筆順:51124134
  • 字級:一級(編号:1035)
  • 平水韻:隸:去聲八霁;隸:去聲十一隊
  • 筆畫:8
  • 四角碼:5090₉
  • 統一碼:96B6
  • 注音字母:ㄌㄧˋ
  • 造字法:隸:會意字;隸: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獨體結構
  • 異體字:隷、?、?、?、?、*?、?、?、?、?

字源演變

漢字簡化前,“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

簡體的“隸”本是會意字,春秋金文作甲組圖1,是動詞,應讀為dài,手持牛尾,表示趕上并逮住牲畜。此即“逮(dài)”之初文。戰國時繼承春秋象形意味濃重的寫法成為當時的主流,玺印文字作圖5,顯然是追術藝術性而使“構件A”成為特定的符号。小篆使尾由手下握至手中,貼在牛尾兩邊的毛離開牛尾,作甲組圖6,削弱了象形性,也非主流寫法,但被《說文》所采納而成為主流寫法。隸變後楷書作隸,主要是筆勢變化。

奴隸的隸,繁體作乙組圖13,是形聲字,右部的“隸(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馬者為仆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種落葉小喬木,在“隸(繁)”字中表聲(隸與柰同為舌音)。隸變後楷書作乙組圖13(隸定作“?”)。随着字形簡化,聲旁“柰”被去掉了,與表示追及的“隸(dài)”成為同形字。隸變時,形旁“隸(dài)”本手持牛尾,牛尾訛作米,遂成乙組圖14、圖15等字,并俗體。

《說文解字》還收錄了一個異體字作乙組圖1。字形以“祟”為聲;聲旁祟為會意字,從出從示,出是腳離某地之象,示是祭祀神主之象,出示結合會“神禍”之意。祟于此字中表聲。“?”與“隸(繁)”為重文異體,“?”為小篆,“隸(繁)”為古文,二者之别在于聲旁之作“祟”與“柰”。小篆隸隸定後楷書作隸。隸變時,聲旁祟的構件出訛作土,最後楷書作“隷”(祟的構件出訛作士,非土)。“隸(繁)”又簡化為“隸”。作為異體,隸與隸(繁)之别僅在構件作木與出,作木為原初形體,作出為後代訛變(士又為出之訛)。

“隸(繁)”本義指奴隸,即為奴隸主奴役的人,在這意義上又可引申為動詞性的奴役、役使。奴隸歸屬于奴隸主,故“隸(繁)”又引申為“附屬”,如“隸屬”一詞,是從屬于誰,受誰管轄的意思。

“隸(繁)”也是漢字形體之一的“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晉人衛恒的《四體書勢》認為,隸書的由來是因為秦朝建立後曾采用秦篆字作為标準字,但是篆字難寫,當時便讓“隸人”(即胥吏)來抄寫奏章報告,所以後人稱其為“隸書”。還有一說,在李斯創立小篆的同時,一位叫程邈的獄吏因冒犯秦始皇,被關在監牢裡。

他平時就喜歡研究文字,當時身在獄中整天沒事幹,便開始捉摸,怎樣能使字變得好寫好認。于是,他把字分為幾類,有一類去掉重複的筆畫,變得簡單;有一類把偏旁部首進行統一,變得有規律;在寫法上,程邈把诘屈的筆畫變成平直的,把圓轉的部位改成方折,變得好寫多了。于是一種嶄新的字體誕生了。由于當時管獄中的犯人叫“徒隸”,這種書體就被叫做“隸書”。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隸lìㄌㄧˋ

1.附屬,屬于:~屬。配~(從屬)。直~中央。

2.封建時代的衙役:~卒。皂~。徒~。

3.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仆。

4.漢字的一種書體:~書。~字。漢~。

隸dàiㄉㄞˋ

古同「逮」,捕獲。

詳細釋義

隸、隷 lì

〈動〉

(隸:又樆尾會意。本義:逮、捕、追及)

同本義[catch;capture]

隸,及也,從又從尾省,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說文》

跟從;附屬[be subordinate to]

隸而從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不隸于宮觀之籍。——明·顧炎武《複庵記》

又如:隸事(以故事相互隸屬)

通「離」。流離[live the life of a refugee]

餓馑流隸,饑寒道路。——《漢書•叙傳·王命論》

通「肄」

檢查[examine;review;inspect]

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史記•酷吏列傳》

練習[practise]

廼令群臣習隸。——《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詞性變化

隸 lì

〈名〉

中囯古代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謂[slave;person in servitude]

輿臣隸,隸臣僚。——《左傳》

皆得以隸使之。——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甿隸之人。——漢·賈誼《過秦論》

欲效野夫賤隸。——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出入必輿隸。

又如: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因罪被罰為官奴而從事勞役的人);隸仆(仆役);隸戶(被沒入為奴隸的人家);隸農(農奴,佃戶,代耕農)

特指衙役[yamen runner]。如:皂隸

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

即隸書(秦書八體之一。又名「八分體」。相傳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簡變化而成)[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如:隸絶(善于寫隸書的高手);隸習(練習,演習);隸篆(隸書與小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隸部】徒耐切(dài)

隸(簡),及也。從又,從㞑省。又,持㞑者,從後及之也。凡隸之屬皆從隸。

【卷三】【隸部】郎計切(lì)

隸(繁),附箸也。從隸柰聲。

?,篆文隸從古文之體。

【注釋】?:徐铉等注:“未詳古文所出。”㞑:同“尾”。

說文解字注

【卷三】【隸部】

隸(簡),及也。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隸廢矣。

從又,㞑省。又持㞑者從後及之也。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卷三】【隸部】

隸(繁),附箸也。附,當是本作坿,淺人改也。《周禮》注:“隷,給勞辱之役者。漢始置司隷,亦使将徒治道溝渠之役,後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郊。”《左傳》:“人有十等,輿臣隷。”按,隷與仆義同,皆訓坿箸,故從隸。

從隸,柰聲。郎計切,十五部。

?,篆文隸,從古文之體。按此雲篆文則上古文也。先古後篆,亦丄部之例。但先古後篆,必古從隸,篆不從隸,乃合。各本隸、?俱從隸,則何取爾?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隸矣。《九經字樣》雲:“?字故從又持米,從柰聲,‘又’象人手,經典相承作隸已久,不可改正。”《玄應書》曰:“字從米,?聲。”?從又,從祟,音之絹切。考《楊君石門頌》《王純碑》作?。與《字㨾》合。《魯峻碑》作?,與《玄應》合。

二人所謂,蓋皆謂《說文》,而右旁皆作〔⿱又米〕。《玄應》說似近是,蓋即《說文》之篆文也。《說文》因小篆作□,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故依革、弟、民、酉之例雲:“從古文之體”。至《玄應》乃說之曰:“從米?聲。”?,之芮切。從米,則唐玄度說以《周禮》曰:“奴,男子入于罪?,女子入於舂稾。”

廣韻

羊至切,去至以‖隸聲隊1部

隸,本也。及也。又音代。

【校釋】音代:即代韻“逮”字。

郎計切,去霁來‖隸聲隊1部

隸,仆隷。隷,上同。俗作?。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隸部】隸(簡);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0

(dài)《唐韻》徒耐切。《集韻》待戴切,并音代。《說文》:及也。從又,從尾省。

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韻》:或作?。

(yì)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并音肄。義同。

又《廣韻》:本也。

(shì)又《集韻》神至切,音示。《方言》:馀也,秦晉之閑曰隸。○按今揚子《方言》本作?。

(duì)又《集韻》徒對切,音隊。從後及之也。

又一曰與也。

(dì)又大計切。音第。狐子也。○按《爾雅·釋獸》:貍子?。《釋文》:音曳,《集韻》作隸,音大計切,未知何據。

(dài)又蕩亥切,音殆。與迨、?、逮同。

【戌集中】【隸部】隸(繁);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9

(lì)《唐韻》《集韻》并郎計切,音麗。《說文》:附著也。《後漢·馮異傳》:部分諸将,各有配隸。注:隸,屬也。

又《孔融傳》:皆隸名而已。

又《史記·酷吏傳》: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注:隸,閱也。

又《廣韻》:仆隸。《集韻》:賤稱也。《左傳·隐五年》:皁隸之事。注: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又《桓二年》:士有隸子弟。注:士卑,自以其子弟為仆隸。《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傩。《儀禮·旣夕》:隸人涅廁。注: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晉語》:其猶隸農也。注:隸,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隸仆掌五寝之掃除糞灑之事。

又《秋官》:司隸掌五隸之灋:罪隸、蠻隸、閩隸、夷隸、貉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司隸校尉周官。

又《後漢·律曆志》:隸首作數。注:《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一說隸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漢隸延之。又隸書。《晉書·衛恒傳》: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按隸書,諸說不一。或雲秦後旴陽變小篆為隸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韻會辨之頗當,蓋古之隸,即今之真書行書也。周興嗣《千字文》、杜藁《锺隸》。蕭子雲雲:論草隸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體序》雲:隸則羲、獻、锺、庾、歐、虞、顔、柳。孫過庭《書譜》曰:元常精于隸,伯英工于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真行書為隸也。歐陽修《集古錄》始誤以八分書為隸。

《書苑》雲:蔡琰言: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為八分書。任玠亦雲:八分酌乎篆隸之閑,則隸之非八分可知。《唐六典》雲:校書郞正字,所掌字體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玺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經碑刻用之。五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據此,益可信隸即今之楷書。《正字通》:雲:東魏《大覺寺碑》題曰:隸書,今楷字也。亦其一證。

(lì)又《集韻》力智切,音荔。附也。

(lì)又《類篇》力結切,音捩。仆也。

《說文》本作?。《廣韻》:俗作?。《韻會》《正韻》作?,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隸(繁)

王力系統

l

iei

隸(簡)

董同龢系統

緝/微

d

jəb/jəd

隸(繁)

l

iæd

隸(繁)

周法高系統

l

ear

隸(簡)

r

iər

隸(簡)

李方桂系統

r

ədh

隸(繁)

l

iadh

西漢

隸(繁)

東漢

隸(繁)

隸(繁)

支/祭

iei/iad

隸(繁)

支/祭

iei/iad

南北朝

隸(繁)

北魏後期北齊

祭霁

iɑi

南北朝

隸(繁)

齊梁陳北周隋

祭霁

iæi

隋唐

隸(繁)

拟音/高本漢系統

l

iei

隸(繁)

拟音/王力系統

l

iei

隸(簡)

j

i

隸(繁)

拟音/董同龢系統

l

iɛi

隸(簡)

0

jei

隸(繁)

拟音/周法高系統

l

iɛi

隸(簡)

0

iɪi

隸(繁)

拟音/李方桂系統

l

iei

隸(簡)

ji

i

隸(繁)

拟音/陳新雄系統

l

iei

隸(簡)

0

ǐe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隸(簡)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至切/音代

0jei

隸(繁)

去聲

十二霁

四等

次濁

郎計切

liɛi

集韻

隸(簡)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蕩亥切

dɒi

隸(簡)

去聲

六至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神至切

ʥiɪ

隸(簡)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至切

0iɪ

隸(簡)

去聲

十二霁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大計切

dɛi

隸(簡)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對切

duɒi

隸(簡)

去聲

十八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待戴切

dɒi

隸(繁)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智切

liɛ

隸(繁)

去聲

十二霁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郎計切

lɛi

增韻

隸(繁)

去聲

郎計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次濁

li

中州音韻

隸(繁)

去聲

齊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韻

隸(簡)

去聲

二寘

次濁

以智切

oie

隸(繁)

去聲

三霁

次濁

力霁切

l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威偉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