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千裡潇湘挼藍浦

臨江仙·千裡潇湘挼藍浦

北宋秦觀的詞作
《臨江仙·千裡潇湘挼藍浦》是北宋詞人秦觀的詞作,此詞是紹聖三年(1096)秦觀貶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時所作,詞人因被貶郴州而夜泊湘江,與當年屈原、賈誼等人因懷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引發了作者的深沉感慨,這首詞和作者以感傷為基調的其他詞篇有所不同,盡管偏于幽冷,卻沒有顯得氣格羸弱,全篇滲透楚騷的情韻,這在秦詞中也是特例。[1]
  • 作品名稱:臨江仙·千裡潇湘挼藍浦
  • 作者:秦觀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淮海居士長短句》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千裡潇湘挼藍浦,蘭桡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樯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創作背景

此詞乃紹聖三年(1096)秦觀貶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時作。“千裡潇湘”,是詞人的泊舟之處,也是昔日屈原等遷客騷人乘舟經行的地方。詞人因被貶郴州而夜泊湘江,與當年屈原、賈誼等人因懷才不遇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似。引發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注釋譯文

譯文

千裡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蘭舟曾駛過。明月高挂中天,清風漸漸停息,玉露清瑩,微波不興,漫天星鬥映寒水。

獨倚高高桅杆,心中無限憂思,遠遠傳來凄清的瑟聲,低低訴說着千古幽情。一曲終罷人不見,江上青峰孤聳。

注釋

《臨江仙》:詞牌。雙調小令,唐教坊曲。上下片各有三處平韻,五十八字。柳永演為慢詞,上片五處平韻,下片六處平韻,共九十三字。

挼(ruó)藍: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藍,古代按取藍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藍”。

蘭桡(raó):蘭舟,船的美稱。桡,槳,借代為船。

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危,高。

遙聞妃瑟泠泠:聽到遠處湘靈鼓瑟的聲音。

作品鑒賞

起兩句總叙,寫詞人泊舟之處,用的是倒裝手法。《楚辭·湘君》中有:“桂櫂兮蘭枻”、“荪桡兮蘭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蘭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飾的桡,用蘭草飾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裝飾。這裡用“蘭桡”代指木蘭舟,暗指這一帶正是當年騷人屈原的蘭舟所經過的地方。這兩句是寫他從處州貶來郴州時,曾乘船經過清澈如藍的千裡湘江,猶如在步當年騷人屈原的足迹,在千裡潇湘水上走着遷谪的苦難曆程。詞人和騷人,通過“千裡潇湘”這一今古長流的中介,白然聯系起來。從一開始,詞中就引入了楚騷的意境與色調。

接着三句寫泊舟湘江夜景。寫這時月升中天,風停息下來,因為夜深,看兩岸花草上露水開始凝結,在月光照射下晶瑩透亮。整個潇湘水面是平靜的,沒有風也沒有浪,滿天星鬥正浸泡在江水裡,星星冷得似乎在發抖,寫出了深夜的寒意。這是移情寫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現出來。

詞的下片寫情。開始兩句寫詞人泊舟湘江浦,獨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靜靜地傾聽遠方傳來的湘妃清冷的瑟聲。“妃”,指湘妃。傳說潇湘一帶,是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淚灑湘,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傳二妃善于鼓瑟,《楚辭·遠遊》有“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特定的時地,觸發了詞人的曆史聯想,從而寫出了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聲,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進一步描寫對瑟聲的感受,湘妃的瑟聲是清涼哀怨的,抒發了她們對舜帝思念的深情,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聲,不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詞人的幽怨。詞的歇拍兩句,寫聽完曲子,擡頭尋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見蹤影了,隻有江岸無數座青青山峰巍然聳立,更進一步寫出詞人的怅惘之情和剛毅不屈的性格。結尾全用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成句,但卻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詞人自己的創作。它寫出了曲終之後更深一層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詞人高潔的性格。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别号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遊祠,麗水的秦少遊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