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

朱儁

東漢末年名将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東漢末年名将。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财聞名,受鄉裡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令,頗有治績。再升任交州刺史,以家兵五千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後以功封都亭侯,入朝為谏議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右中郎将、持節平定三郡之地,以功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将。又率軍讨平黃巾,“威聲滿天下”。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将軍,更封錢塘侯。後為河内太守,擊退進逼的張燕。權臣董卓秉政時,想任為副手,遭其婉拒。其後出逃荊州,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為太師,并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讨伐李傕、奉迎天子。卻奉诏入京任太仆。初平三年(192年)升任太尉、錄尚書事。興平元年(194年)行骠騎将軍事,持節鎮關東,因故未成行。興平二年(195年)與郭汜相互攻殺,被郭汜扣留作為人質。性格剛烈,即日發病而死。
  • 别名:朱隽朱俊
  • 所處時代東漢末年出生地:會稽郡上虞縣
  • 去世日期:公元195年
  • 民族:漢族

人物生平

寒門出身

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曾經以販買缯為家業,因孝養母親而遠近聞名。其為人好義輕财,鄉裡都敬重他。

同縣的周規在之前受征辟時曾向公府借錢百萬以整飾衣冠。後來周規家貧不能償還,于是以母親的缯帛去為周規還債。母親因此十分憤恨并怪責他。朱儁卻以先貧後富的道理安慰她。本縣縣長度尚深以為奇,推薦給郡守韋毅,于是開始在郡中任職。後任太守尹端任用他為主薄。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許昭失利,被州刺史舉奏,應問斬刑。悄悄到京師,花費數百金,買通主持章奏的官員,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動,于是尹端才得輸作左校。尹端見罪過減輕,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為何得減罪過。朱儁也始終沒對人提起過。[1]

大破梁龍

下任太守徐珪薦舉為孝廉。後升任蘭陵縣令。任官,有過人的才能,東海相又上表推薦。正好交州群盜并起,州牧、郡守軟弱無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龍率衆萬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縣。

光和元年(178年)朝廷任命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檢選家兵,調發士衆,得五千人,分兩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後,整束兵衆,屯駐不動,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虛實,宣揚威德,以震懾敵人之心。接着調集七郡兵士,一齊進逼,終于斬殺了梁龍,逼降幾萬人,旬月之間州郡平定。朝廷論功行賞,封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任谏議大夫。[1]

讨平黃巾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中公卿都推薦朱儁,說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為右中郎将,持節,與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衆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并打算使用火計。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将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借此聲勢,鳴鼓沖出。黃巾義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曹操也奉命趕來,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斬殺數萬人。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并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将。 

當時南陽郡黃巾首領張曼成起兵,自稱“神上使”,擁衆數萬,殺郡守褚貢,屯駐宛城(今河南南陽)百餘日。繼任太守秦颉擊斬張曼成。黃巾餘兵又舉趙弘為帥,人衆越來越多,達到十幾萬人。朱儁、荊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一萬八千人,進擊趙弘,從六月直到八月,始終不能取勝。有人建議要召朱俊回京。司空張溫上疏勸阻,他說:“當年秦用白起,燕任樂毅,都是曠年持久,才能夠克敵。朱儁讨颍川,已經有功效,率部南征,計劃已定,臨陣換将,這是兵家所忌的,應該給他時間,讓他成功。”靈帝依議。朱儁于是揮兵急攻宛城,殺死趙弘。 

黃巾軍又以韓忠為帥,仍然占據宛城。朱儁兵少不敵。于是解散城圍,紮下營壘,築造土山,面對城内。鳴鼓呐喊,擺出進攻城西南的态勢。黃巾軍全都趕赴應敵。朱儁卻自率精兵五千,進攻東北,将士鼓勇,登城而入,韓忠退守小城,驚懼非常,請求投降。 

朱儁的司馬張超及徐璆、秦颉皆欲聽之。朱儁不同意,他說:“出兵有形同而實異的地方。當初在秦末的時候,人民沒有穩定的君主,所以以賞附來勸降。現在海内一統,隻有黃巾造反,納降他們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們足以懲惡。現在如果接受他們的投降,那就滋長他們造反的意念,給他們有利就進戰,不利就乞降的想法朱儁畫像

,這是縱敵長寇的策略,不是良計。”說完,下令急攻,但一連數日,都未能攻克。 

朱儁登上土山,瞭望黃巾營壘,然後對張超說道:“我知道了!賊人的外圍堅固,内營逼急,求降不得,想出也出來不得,所以他們殊死戰鬥。萬人一心,尚且不可當,何況是十萬呢!強攻的害處太大了。不如把包圍撤除,集合部隊進城。韓忠看見包圍已經解除了,一定會自己出來,等他們出來,兵心就散了,這是易于攻破的方法啊。”  于是下令解圍。韓忠見圍解,果然引軍出戰,朱儁乘勢進擊,大破其軍,追擊十餘裡,斬殺一萬餘人。韓忠等人隻好投降。秦颉殺死韓忠,黃巾餘衆不能自安,又以孫夏為帥,還駐宛城。朱儁進攻,孫夏敗走,朱儁縱兵擊殺上萬人。黃巾因此破散流離。 

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為右車騎将軍。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後來因為母親喪離職。服畢起家,任将作大匠,轉任少府、太仆。

擊退張燕

黃巾起義之後,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大聲的就自稱雷公,騎白馬的就自稱張白騎,行動輕便的就說是飛燕,胡須多的就号稱于氐根,大眼的就說大目,如此多的稱号,都各有原因。人多的聚衆二三萬,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張燕勢力最大,他輕勇矯捷,軍中都号稱是“飛燕”,他善得士卒的愛戴。據衆百萬,占據黑山,朝廷無法讨平。後來,他遣使至京師,投降了朝廷,被拜為平難中郎将,領河北諸山谷事。 

後來,張燕漸漸率兵侵犯河内郡,進逼京師。朝廷任命朱儁為河内太守,率領家兵擊退張燕。後來他們大多都被袁紹所讨平。此後,朱儁曆任光祿大夫、屯騎校尉、城門校尉、河南尹。

拒任太仆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政權。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将領,董卓對他格外小心。外表與他親近交結,内心則對他頗為忌憚。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兵鋒甚為強盛。董卓感到恐懼,想請公卿們商議遷都長安,朱儁屢次阻止。董卓雖然厭惡朱儁和自己作對,但貪圖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請朱儁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 

使者到朱儁府上後想要宣示诏命,朱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卻乘機說:“國家西遷,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使者聽了,很感奇怪,問他:“召您受任,您堅決拒絕;沒問您遷都的事,您卻說了半天,這是為什麼呢?”朱儁說:“副相國,我不能勝任,遷都計,也不是急事。辭卻不能勝任的職務,說點不關緊急的話,是我們做臣子的本分。”使者又問:“遷都的事,我從沒聽到過。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還沒有透露出來,您怎麼知道的呢?”朱儁又煞有其事地說:“這可是董相國告訴我的,否則,我怎能知道?”使者沒辦法,隻好回去複命。此事于是作罷。

受诏入朝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進入關中後,留守洛陽,便和山東諸将通謀,想作内應。後來害怕董卓襲擊自己,棄官逃往荊州。董卓任命弘農人楊懿為河南尹,駐守洛陽。聞訊,率兵還洛陽,楊懿退走。見河南殘破,無法作為屏障依靠,于是引軍向東面,屯駐在中牟縣。并傳信給各個州郡,召請部隊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謙派來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來,陶謙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車騎将軍。董卓聞知後,讓他的将領李傕、郭汜率領數萬人屯駐河内抵擋朱儁。出擊,被擊敗。自知衆寡不敵,于是停留關下,不再前進。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權。當時還在中牟,陶謙認為是名臣宿将,屢立戰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諸豪傑共同推舉他為太師,并傳檄給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

正好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诩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诏書征召入朝。兩條道路,擺在面前,何去何從,亟待選擇。軍吏将士都不願入關,想與陶謙等聯合。朱儁卻不慌不忙,說出了一番道理。當下辭謝陶謙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陶謙也隻好作罷。[2]

憤懑離世

初平三年(192年),朱儁接替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興平元年(194年)秋天因日食而免職,又奉命代理骠騎将軍職務,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中,獻帝命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汜,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3]朱儁的性格剛猛,當日便過于憤怒發病而死。[8]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朱隽的作品一篇:《奏上靈懷皇後尊号》。[1]

家族成員

關系

人物

備注

兒子

朱晧,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

另有說法認為交州刺史朱符亦是朱儁之子,但因其為盜所殺、名聲不佳,故《後漢書》等未有記載。

人物評價

人物總評

鎮壓黃巾之亂,手段過于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顯其節,諷刺遷都,曲表其憤,欲乘(李)傕、(郭)汜,更見其深謀遠慮。對此,則應一分為二地給予評價。[1]

曆史評價

陶謙等:将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旨鹹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朱儁繡像

虞翻: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谟,征無遺慮,是以天下義兵,思以為首。

範晔:①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倉卒之時。及其功成師克,威聲滿天下。值弱主蒙塵,犷賊放命,斯誠葉公投袂之幾,翟義鞠旅之日,故梁衍獻規,山東連盟,而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豈天之長斯亂也?何智勇之不終乎!前史晉平原華峤,稱其父光祿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稱“時人說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于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則怨禍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亂,而能終以歸全者,其緻不亦貴乎!故顔子願不伐善為先,斯亦行身之要與!②黃妖沖發,嵩乃奮钺。孰是振旅,不居不伐。俊捷陳、颍,亦弭於越。

張預:孫子曰:“将能而君不禦者,勝。”隽得假日月而破趙洪。又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隽攻西南而掩東北。又曰:“圍師必阙。”隽解圍而降韓忠是也。

郝經:嵩儁有大将之略,昧匡時之幾,遂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終。

李贽:嗚呼,皇甫義真之不死于輩卓之手者,幸也;若朱隽者,不赴陶謙等倡議之招,而赴傕、汜,卒為汜所留,而死于郭汜之手。噫,何以異哉!

黃道周:郡賊梁龍,反于交趾。命隽往征,拜為刺史。調兵五千,不輕直抵。威德先揚,使其驚靡。七郡齊攻,自斬而死。再讨黃巾,趙洪正起。三月攻圍,猶然對壘。有司召還,張溫疏止。隽急進兵,洪方斬矣。韓忠據宛,複為虎兕。戰敗欲降,衆以為喜。隽獨不從,細陳底裡。利則橫行,鈍則權已。長寇縱奸,最不可倚。解圍斬之,功方足記。

王夫之:①朱儁曰:“秦項之際,民無定主,賞附以勸來者。”此後世之權術,不可與三代并論。……以黃巾之徧天下也,不數年而定,漢雖亡,不亡于黃巾之手,則朱儁之所持者定矣。②若燮者,托以六尺之孤,正色從容而鎮危亂,植也、儁也、允也,智勇形而中藏淺,固不足以測燮之涯量矣。③但言才,則與志浮沈,與情張弛,一匹夫而已矣。……乃至朱儁、皇甫嵩之蕩除黃巾而束縛于董卓。亂國之朝廷所倚賴,亂世之人心所屬望,皆其不可與有為者也。④紹、術、瓒、表雖懷異志,而朱儁、曹操、劉虞孫策,夫豈不可激厲入援以解天子之困厄。

蔡東藩:黃巾之平,皇甫嵩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與皇甫嵩齊名,而謀略不及皇甫嵩,颍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陳國之平賊,亦賴嵩為主帥,而儁得分功,至移讨宛城,兩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謀破賊,然亦幸遇趙弘韓忠之犷悍無謀,乃得為儁所算耳。[1]

史籍記載

續後漢書[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

《十七史百将傳·卷五》

資治通鑒[5]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形象與正史相似。是漢車騎将軍。黃巾造反時,為中郎将,引軍讨伐。屢立功績,遷車騎将軍,河南尹。後董卓餘黨李傕、郭汜亂政,掠奪公卿,朱隽對漢室衰微的狀況感到悲哀,歸家後即病逝。[1]

大事件

大破梁龍

公元178年

178年朝廷任命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

讨平黃巾

公元184年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中公卿都推薦,說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為右中郎将,持節,與皇甫嵩共同出征。

任命為右車騎将軍

公元185年

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為右車騎将軍。

拒任太仆

公元190年

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兵鋒甚為強盛。董卓感到恐懼,想請公卿們商議遷都長安,屢次阻止。董卓雖然厭惡朱儁和自己作對,但貪圖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請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使者到朱儁府上後想要宣示诏命,朱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受诏入朝

公元192年

192年李傕、郭汜掌權。當時還在中牟,陶謙認為是名臣宿将,屢立戰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諸豪傑共同推舉他為太師,并傳檄給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正好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诩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诏書征召入朝。

去世

公元195年

195年與郭汜相互攻殺,郭汜扣留作為人質。性格剛烈,即日發病而死。

主要成就

軍事成就

朱儁任交州刺史時,選兵五千,兩路直奔交趾,讨伐梁龍之亂。他一面整軍不動,遣使探查虛實,一面召集援軍,最終與七郡兵士一齊發動總攻,斬殺梁龍,招降數萬,旬月之間,大亂全部平息。 

朱儁鎮壓黃巾之亂時,屢建戰功:他先與黃巾波才部作戰失利。後左中郎将皇甫嵩在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以火計大破波才,朱儁、曹操與皇甫嵩合兵追擊,殺死數萬人  。随後,朱儁與皇甫嵩協力進攻汝南、陳國黃巾,平定三郡之地 。六月,奔赴南陽郡,以一萬八千的兵力圍困黃巾首領趙弘所部十餘萬人,至八月殺死趙弘  。宛城黃巾仍推韓忠為帥,朱儁在宛城西南方紮營築壘,使黃巾主力被誘往該處防守,自己則率五千精兵猛攻東北方,且拒絕了韓忠投降的提議。但在急攻不下之後,朱儁轉而以“圍師必阙”之計,誘使韓忠出擊,大破黃巾,斬殺上萬,韓忠投效。後黃巾餘部仍擁孫夏為帥,據守宛城。朱儁再度攻擊,“賊遂解散”。

後世地位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朱儁位列十七史百将其中。

參考資料

[1] 朱儁[引用日期2020-01-13]

[2] 陶謙 漢末群雄之一[引用日期2020-01-13]

[3] 他是《三國演義》中存在感最弱的大漢名将 連董卓都對他忌憚三分[引用日期2020-01-13]

[4] 《續後漢書》在線四庫全書查詢[引用日期2020-01-13]

[5] 資治通鑒[引用日期2020-01-14]

展開

相關合集

三國演義中的真實人物

296個詞條6.6w閱讀

劉備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關羽

東漢末年名将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查看更多

曆史事件黃巾起義的主要人物

15個詞條3736閱讀

張角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領袖

張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

張寶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

查看更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