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

城隍廟

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
道教廟宇。位于今豫園商場内。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霍光,正殿供城隍神秦裕伯,後殿乃寝宮。近百年來,城隍廟由廟市嬗變為商場。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而前殿、正殿等于1922年遭到火災,1926年重建,外貌雖仍為殿宇形式,結構卻是鋼筋水泥。此外,曾擴建了閻王殿,星宿殿等。現廟内已無神像,房屋内設工藝品商店。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曆史。
  • 中文名:上海城隍廟
  • 外文名:Town God‘sTemple of Shanghai
  • 地理位置: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249号
  • 所處時代:三國
  • 占地面積:33286.6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8:30—21:00
  • 所在:上海市黃浦區
  • 分類:古建築
  • 時代:1926年
  • 編号:7-3
  • 登錄:2002年

曆史沿革

從曆史上看,江蘇道教的城隍文化是道教在參與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傳播時間長、分布地區廣、與英雄崇拜相結合等特點。明代之後,各地城隍廟所主辦的城隍崇拜、城隍出巡及城隍廟會,成為道教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成為官方管理民間社會的一種手段。在當代社會中既要保持城隍信仰的神聖性,又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努力發揮城隍文化所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誠和節義等優秀品格,使所開展的城隍文化活動能夠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适應。

旅遊信息

景點介紹

城隍廟旅遊區坐落着豫園和老城隍廟兩個主要景點,是初到上海的遊客必去之處。在此可以領略到上海的民俗風情,品嘗地道的上海小吃和本幫菜。而每到夜晚,仿古建築群上缤紛的景觀燈也使這裡成為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城隍廟旅遊區位于市中心黃浦區東部的老城區,是集景點觀光、購物、餐飲于一體的大片區域。除了豫園和老城隍廟這兩個主要的收費景點,還有九曲橋和湖心亭等開放性的小景點。這裡的南翔小籠包不可錯過,也可以坐在綠波廊餐廳内,邊品嘗上海本幫菜邊欣賞樓下來來往往的人群。

城隍廟旅遊區是個常年人頭攢動的地方,因為這裡還是個有名的商業區。這裡有數棟小商品批發商城和綜合性商場,以及非常多的金店、珠寶店,更有衆多餐飲老店,在這裡還可以購買到各種上海土特産。n

開放時間

1月1日-12月31日全天開放;城隍廟開放時間:平日08:30-16:30,農曆初一、十五6:00 ~16:30。n交通攻略n距地鐵10号線豫園站677m,步行10minn

必看貼士

1.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左右,城隍廟都有熱鬧的元宵燈會。n2.各小商品商城内均有數百家小商鋪,以批發為主,通常也可零售,但請一定記得還價。n3.城隍廟旅遊區遊客衆多,尤其是周末節假日,請注意個人财産安全,謹防小偷。

曆史傳說

據《吳越備考》中載,三國時期,吳王孫皓病入膏肓之際,有位天神附于其身邊一位太監身上,說“國王封界華亭谷東南,有鹹塘風潮為害,非人力能防。臣漢霍光也,部黨有力。立廟于鹹塘,臣當統部屬鎮之”。孫皓即于華亭縣立金山行祠于華亭縣,供奉霍光石像。自此以後,華亭縣一帶海患平息,民生安樂。後至明代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将金山神廟改建為上海城隍廟,供奉上海城隍神。因霍光神像已在大殿之中,就于大殿後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廟“前殿供霍(霍光),後殿供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後的獨特供奉格局,上海百姓則稱霍光為“坐殿城隍”。

鴉片戰争時期,陳化成任江南提督,駐守吳淞炮台。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軍進攻吳淞口,陳化成在兩江總督牛鑒逃跑的情況下,毅然親自登台發炮,最後中彈壯烈犧牲。上海人民為了紀念他,于縣城(現在的南市區)内建“陳公祠”供奉他。抗日戰争爆發後,南市被日軍占領,城隍廟被劃在難民區内,逃難的百姓将陳化成塑像擡入上海城隍廟供奉。自此以後,上海城隍廟開始供奉陳化成塑像。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上海城隍廟“前殿供霍,後殿供秦,同時供陳”的供奉格局形成,民間老百姓也将陳化成稱為上海縣的城隍神。

景觀特色

乾隆年間以來,商賈在城隍廟競設店鋪,逐漸形成著名小商品、土特産、風味小吃市場。逢農曆二月二十一城隍神誕辰、三月二十八城隍夫人誕辰以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城隍廟均舉辦各種廟會,吸引着成千上萬香客和遊客。

過去的“老城隍廟”即是今天的豫園商場。内有鳥市、書場、茶樓、餐館以及百貨商店等,經營各種日用百貨和上海風味小吃:酒釀圓子、小籠饅頭、五香豆、八珍湯等。這裡景物優雅、市場繁華,是上海人民最喜愛的遊覽勝地之一。

老城隍廟藝術競技館,内有鬥雞表演、雜技表演及霹靂書法等“中華一絕”的民俗藝術。上海城隍廟為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又稱上海邑廟,包括大殿、中殿、寝宮、星宿殿、閻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許真君殿、玉清宮等許多殿堂組成的,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的道教宮觀,在這一萬多平方米中,還包括城隍廟的兩座園林,西園(即現在的豫園)和東園。

老城隍廟與其後面的豫園不僅是遊覽的名勝,而且是購物的好去處,這兒不僅有小商品、土特産和特色商品市場,而且有大型綜合商場和名點小吃。

殿堂布局

上海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始建之時,規模尚小,經明清兩代屢次擴建,面積也随之不斷擴大,極盛時期,廟基達49.9畝。清道光以後,因社會動蕩,上海政局不穩,加之解放後受“左”傾思想影響,上海城隍廟廟基不斷縮小,直至1966年關閉。1994年重新開放至現在,上海城隍廟面積尚有一千馀平方米。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内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并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将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贊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内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現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廟大殿,為全部鋼筋水泥結構仿古大殿。

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幹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後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後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關聖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運)。财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财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衆生”。

城隍廟内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贊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

殿内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上海縣城隍神夫人儲氏。

城隍殿東首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稱天聾、地啞。

關聖殿内供關聖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将軍。

城隍文化

信仰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幹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

文獻

據《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可以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據《南史·邵陵攜王綸傳》中記載,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王綸到郢州,多次碰到怪異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護佑,将要烹牛之時,一條赤蛇從牛口中鑽出。另一則關于城隍神的記載則是在《北齊書·慕容俨傳》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俨鎮守郢城,敵軍來犯,無法解圍。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間稱為城隍神,慕容俨入廟求助,城隍神顯靈解了郢城之圍。這是兩則較早的關于祭祀城隍神的曆史資料。唐代開始,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五代幹祐三年(公元951年),隐帝冊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宋代,城隍神已經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的範圍之内,宋代《禮志》中規定告禮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笾、八豆”為供品。元朝天曆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為“護國保甯王”,加封城隍夫人為“護國保甯王妃”。明代,由于中國城市規模的發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京都和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其馀各府城隍神稱威靈公,州的城隍神稱靈佑侯,縣的城隍神稱顯佑伯,各有品秩。清王朝對城隍神的祭祀規模基本依照明制。

隍廟供奉

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神,多數在曆史上确有其人。能夠成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為這樣幾類:第一類是一些有政績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後,本地的百姓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供奉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靈依就能夠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賢縣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為官清廉,最後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職,奉賢縣的百姓為了紀念他,供奉他為奉賢縣的城隍神;第二類是國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經拯救了國家和百姓,人們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為城隍神,這類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國家的功臣,如浙江義烏縣城隍項顯佑,生前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帶大旱,項顯佑散家财赈濟百姓,救人無數,義烏百姓為了紀念他,就供奉他為義烏縣的城隍神;第三類是生前正直的人,如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等,去世以後,人們認為他在冥界一樣能夠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護本地百姓,将他供奉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楊淑山,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以剛正不阿而著名。因彈劾嚴嵩的十大罪狀而被捕入獄,後為嚴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将他供奉為自己的城隍神;第四類是行善的人死後成為城隍神,這些人通常在生前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們為了紀念他,同時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夠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為城隍神。如烏魯木齊城隍神是陝西人紀永甯,相傳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資埋葬死者四十馀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為烏魯木齊城隍之神。可見,城隍神作為城市保護神,老百姓希望能夠得到他的保護,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擔任。

曆史傳說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略定中原,大封功臣,分為王、公、侯、伯四等。除賜封開國功臣們不同的爵位之外,還敕封各地城隍神為“顯佑伯”。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就此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

秦裕伯生前,朱元璋三次征召而不受。上海地區又有錢鶴臯可能變作厲鬼,長久作祟。秦裕伯去世後,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為了籠絡江南名紳,他決意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

因秦氏祖茔在淡井廟北,而且淡井廟曾為華亭縣城隍行殿,秦裕伯被封為“上海邑城隍正堂”後,這裡開始供奉秦裕伯。從此,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定為上海縣城隍秦裕伯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城隍娘娘”的生日。洪武三十年(1397),上海知縣張守約将霍光行祠(又名金山神廟)改建成縣城隍廟後,“上海邑城隍正堂”被遷移到了上海縣城内的縣城隍廟後殿。

明代上海城地處海隅,屢遭侵擾,尤其是嘉靖年間倭寇五次襲擊,民衆深受其害。于是,秦裕伯“顯靈”的傳說越說越奇。城隍廟香火日盛,廟舍不斷擴建,人們盼望城隍老爺能保佑一切。

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起,在上海城隍廟的正門口,高懸起“保障海隅”匾額。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又被同治皇帝欽封為“護海公”。在巡道應寶時的号召下,上海城隍廟趁機又作大修,邑人曹一士又推出了《上海縣城隍神頌序略》,使“城隍顯靈避屠城”的故事越加成真,廣泛傳播。于是,上海地區掀起了新一輪的“城隍熱”。

人們為了祈求平安,不僅将秦裕伯高高地供在神位上,還每年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擡着神像鬧“三巡會”。而且曆明清兩代數百年不變,後時斷時續直到1947年。紅臉正氣的“城隍老爺”,确實給世人不少精神的安撫和寄托,因此上海城隍廟内的香火持續未滅。

明代名士唐寅(字伯虎)曾為秦裕伯題辭:

市衣緻龍衮之勤,林下來朝廷之敕。生有奇功,死有遺澤。欤!斯人也,山水同風,萬古不息者秦!

清順治年間,本地秀才王憺(字士悅)的《吊元秦行省墓》一詩,代表着當時文士們的心聲,詩曰:

山河故國重欷歔,萬裡逃名海畔居。

新主屢裁五色诏,逋臣不受兩朝糈。

心馳塞北行台久,身老河南待制馀。

今古玉埋龍浦上,柏翳裡後孰旌。

隍神職能

城隍神的職能:保城護民,懲惡揚善,監察萬民,祛除災厄。《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中說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澤,普救生民”,“哀憫世間一切衆生,或有年災月厄,命運骞滞……,吾當速譴行瘟使者,收瘟聖衆,即除罪簿,永滅惡根。”“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廣積陰功,行諸方便,施财周急,愛老憐貧……”則“增延福壽,世代榮昌,子嗣綿永,世世不絕。”“城隍尊神,顯化無邊,禱雨則甘霖蘇槁,禾稼成熟,祈晴則化陰成陽,應時朗晴。”

法務活動

上海城隍廟是正一派道教宮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法務,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内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忏,唱贊祈願,步虛旋繞,步罡踏鬥,将信徒的願望上送天庭,召請神靈莅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目的。

上海城隍廟的法務活動有嚴格的曆史傳承,對科範有極嚴的要求。近十馀年來,上海地區培養了七十多名年青道士,分到各宮觀從事宗教修持和法務活動。目前上海城隍廟的道士中,青年道士占了絕大多數。經過上海道學院的正規就學,同時在就學期間也經過了相當正規和嚴格的科儀演法、音樂演奏等的實習。

城隍廟的科儀門類衆多,除逢重大道教節日、年節時令,以及臨時決定的大型法事外,相當一部分法事是應民衆的要求舉行。大緻說來,為信衆舉行的科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超度亡人所舉行的科儀,稱黃簶;另一類是祈福所舉行的科儀,稱金簶。上海城隍廟常年為信徒舉行的科儀有:

[清經][清忏][上表][發符][燈儀][煉度][告鬥][上供][朝] [施食][通疏][亡鬥][淨壇]

[齋天][開光][度橋][放赦][祝願][順星][還受生][三皈、五戒、十願]

曆史沿革

城市形成邑廟初建

上海地區自唐代起就建有城隍廟。唐代,上海地區稱為華亭縣,在當時華亭縣的西面建有華亭縣的城隍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華亭府,翌年,改稱松江府。華亭縣城隍廟也随之改稱松江府城隍廟。由于缺乏曆史資料,松江府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神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根據傳說,華亭縣城隍廟内供奉的城隍神是漢代劉邦的大将紀信。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建立。當時,由于上海縣城的規模并不大,因而縣内并未修建自己的城隍廟,城内居民祭拜城隍神是到城郊的淡井廟(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明永樂年間,随着上海縣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内居民人數不斷增加,出城祭拜城隍神多有不便。于是,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将上海城内供奉金山神主博陸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善信修廟幾經滄桑

上海城隍廟在明代永樂年間初建之時,規模尚小。但是城隍神作為上海城市的保護神,與上海地區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百姓對城隍神奉祀尤謹,曆代屢有修葺和擴建。自永樂年間開始至一八四二年以前大體的修葺、擴建過程列表如下: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上海知縣張守約将金山神廟改建成為上海城隍廟,上海城隍廟建立。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上海知縣李紋重修上海城隍廟。

明萬曆十五年(1602年)城隍廟大殿前建亭,将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天下城隍神的诰文勒石,并立于亭内,稱“洪武碑亭”。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信徒共同捐助擴建城隍廟山門,完工之日,恰逢新知縣至,請其題字,馮彬題“保障海隅”,此時永嘉神童正在上海,百姓即請神童将此四字書于城隍廟山門之上。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知縣劉一爌重建。同年火毀,知縣李繼周再建。

清順治四年(1647年)城隍廟鑄寶鼎一座立于大殿前,上刻“松江府上海縣城隍廟通天永寶彜”及八十字的短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上海知縣史彩捐俸倡修,由道士楊兆麟募資興工,并于廟前建鼓亭二所。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龍虎山第五十四代天師賜“上海縣城隍顯佑伯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本地鄉紳在廟東構建東園,城隍廟廟基擴大為12畝6分。

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城隍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寝宮毀于火,知縣王侹重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百姓購得土地,構造東園,歸入城隍廟。廟基擴大為36畝8分9厘2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上海城隍廟購得潘氏園林構造西園,此時上海城隍廟總面積約為四十馀畝。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會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廟後樓。

嘉慶三年(1798年),城隍廟大殿重修,設道會司和二十四司于兩庑。

嘉慶四年(1799年),住持莊楚珍及其徒孫曹星恒募銅鼎一座,置于城隍殿前庭。

清嘉慶19年(1814年),重建洪武碑亭。

道光十六年(1836年),城隍廟西庑毀于火災,由上海縣衆商募資重建。

社會動蕩廟宇艱難

自道光以後,内憂外患相乘,中國社會進入了百年的動蕩時期,這時的上海城隍廟也是步履艱難,屢遭兵燹和火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6月19日占領上海城,以上海城隍廟為駐地,占據五日,廟内被破壞一空。

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首領劉麗川在上海發動起義,以城隍廟西園(豫園)作為其指揮所,共占領了十八個月,加之清軍攻破上海城以後,在上海城内展開激戰,城隍廟廟宇以及西園又遭受重大損失。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攻上海城,清政府“借師助剿”,進入上海城的外國軍隊駐紮在城隍廟的西園(豫園),将豫園内的蘭景破壞殆盡。等到英法軍隊撤出以後,城隍廟内破敗不堪。

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因上海城隍廟經過三次兵燹之後損失巨大,廟内破敗不堪,園内景緻全無,決定重修。當時,上海知縣王宗濂,巡道應寶時先後倡捐修葺廟宇。經過十個月的修複,城隍廟煥然一新,恢複壯觀景緻。

光緒十九年(1893年)上海知縣王承暄募捐頭門、二門、轅門大殿以及戲樓鼓樓等,城隍廟的廟宇建築更為壯觀。同時,廟宇的重建,上海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城隍廟的香客和遊人也日漸增多,商業店鋪的數量也不斷的增多,上海城隍廟地區成為當時上海城中最為繁華的地帶。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漕運頒懸“保厘蒼赤”匾額。

清宣統元年(1909年)知縣李超瓊募捐重修大殿寝宮。

民國十一年(1922年),城隍廟大火,由公款公産處負責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15日,城隍廟失火,大殿全部為火所毀。二年後重建,由公利打樣公司設計,久記營造廠承包建造,從1926年4月開工,曆時20個月,于1927年11月竣工,建成全部鋼骨水泥的仿古大殿,輝煌壯麗,為上海所未曾有。

随着上海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城隍廟地區商業的繁榮,一些不法商人見有利可圖,決定借重修城隍廟大殿的時機,取得對城隍廟的控制。加之自1842年以來,上海時局動蕩,一場大火更是雪上加霜,廟宇難以維持。1926年2月5日,由秦硯畦、葉惠均、黃金榮等自行組成邑廟董事會管理城隍廟,撤消了原來由住持道士管理廟宇的傳統制度。1930年6月30日起,又改為由董事會雇傭道士擔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廟,各殿也采用“投标”的方式交各個中标人承包經營。于是,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上海城隍廟在管理體制上暫時失去了道觀的特點。

1938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上海城隍廟作為難民區,接受無家可歸的難民入廟居住,廟内再次遭受重大破壞。待得上海局勢略微穩定以後,難民開始逐漸離開城隍廟,城隍廟方恢複部分香火。

改革開放古廟重光

新中國成立後,城隍廟各殿開始整頓,正一派道士開始管理城隍廟,恢複了道教宮觀的本來面目。

1949年,上海解放以後,除城隍廟大殿以外,各殿相繼關閉,但各殿神像依舊保留。

1956年,上海市宗教局開展城隍廟整治工作,撤消了邑廟董事會和包殿制,關閉了玉清宮,文昌殿,并且縮減廟内人員。

1965年,為了開辟商場與安仁街的道路,後殿139.8平方米的房屋為花鳥商店所使用。

1966年4月,市宗教局,邑廟區宗教科,邑廟區府辦公室宣布,停止上海城隍廟的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後,城隍廟内部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神像全部被毀。1966年8月,紅衛兵擅自将封存于兩間房間内的宗教用品擺放到麗水路停車場燒毀殆盡。上海城隍廟大殿,中殿,樓上辦公室,招待室共建築面積922.1平方米,天井,走廊陽台等294.3平方米全部由上海市百貨公司小商品批發部使用。星宿殿和十王殿作為南市區科技協會展覽大廳,不久轉為豫園商城使用。

1994年11月28日,豫園商城與上海城隍廟修複委員會于城隍廟内舉行上海城隍廟使用權交接儀式。在此次使用權交接儀式上,歸還了部分廟産的使用權,其中包括廟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和廟内天井,面積為1216.4平方米。

1995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塑像及城隍夫人儲氏塑像進入上海城隍廟。

1995年1月31日,上海城隍廟正式對信徒開放。重新開放的上海城隍廟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面積為1216.4平方米。

1995年2月2日,上海市市委副書記陳良宇來到開放不久的上海城隍廟,指導工作。

1995年8月9日,上海市副市長龔學平、市統戰部副部長陶人觀、市宗教局局長何全剛來城隍廟考察指導工作。

1995年8月14日--16日,為紀念反法西斯戰争和抗日戰争勝利五十周年,剛剛恢複開放的上海城隍廟演習了首場道教科儀活動:為期三天兩夜的“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暨追薦抗日戰争殉難将士和罹難人民”的齋醮大會,表達的上海的道教徒期盼世界和平,遠離戰争的美好心願。

1996年4月29日,鑒于上海城隍廟修複工作基本結束,決定成立以陳蓮笙道長為主任,吉宏忠道長為副主任,劉巧林道長為委員,共三人組成的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同時撤消城隍廟修複委員會辦公室。城隍廟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城隍廟内日常事務進行管理。

2000年2月13-19日,(農曆正月初九至十四)上海城隍廟自恢複開放以來,首次舉行“拜太歲”儀式,為年值本命的信徒祈求神靈護佑。

2000年,上海城隍廟修複一期工程基本結束,并于同年11月14日舉行住持升座儀式,上海市道教協會名譽會長陳蓮笙道長成為自城隍廟恢複開放以來的第一任住持。

2001年農曆正月初四夜11時至次日淩晨2時,上海城隍廟自恢複開放以來首次舉行“迎财神”儀式。

2001年6月13日,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劉倫賢帶領上海市宗教、民族、僑辦委員會的部分委員會負責人來廟視察,表示上海市各級領導對上海城隍廟開放工作十分關心,重視上海道教事業發展。

2002年3月7日,上海市副市長周禹鵬來廟視察,關心上海城隍廟的開放及建設工作。

管理機構

上海城隍廟曆來由正一派道士任住持來管理廟宇。明代永樂中,金山神廟改建成為上海城隍廟時,殿左為映苞堂即是供奉曆代住持的所在。自抗日戰争以前,上海城隍廟内存有曆代住持手冊,以記載城隍廟曆代的住持道士。但是,在抗日戰争中,上海城隍廟作為難民區,接收上海難民,廟内情況混亂,住持手冊也在這時候遺失。上海城隍廟可考的住持有:清嘉慶年間住持莊楚珍;道光、鹹豐年間住持張靜芗,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留下了着作《琴學入門》《閑雲吟草詩集》;1913年由火神廟進入上海城隍廟成為住持的羅克裕;羅克裕的弟子許麗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許麗生被解除上海城隍廟住持的職務,上海城隍廟由道士任住持管理的制度暫時告一段落。

1994年,在上海市各級領導的關心下,上海城隍廟落實宗教政策恢複開放,7月7日,上海市道教協會假座豫園商城綠波廊酒家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立以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陳蓮笙道長為主任,蘇宗賦道長,張文希道長為副主任,以古建築專家陳從周,著名學者胡道靜,笑星王汝剛,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等二十三人為委員的上海城隍廟修複委員會,負責城隍廟的修繕事宜,并且随後成立上海城隍廟修複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城隍廟修複的日常工作。

1996年4月29日,鑒于上海城隍廟土木修複工程基本結束,上海城隍廟修複委員會完成其使命,遂成立由陳蓮笙道長為主任,吉宏忠道長為副主任,劉巧林道長為組員的上海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帶領廟内教職人員共同管理廟内事務。

2000年,上海城隍廟一期修複工程基本竣工。陳蓮笙道長被推選為上海城隍廟住持。

2001年,為了加強對廟内事務的管理,充實上海城隍廟管理委員會領導班子,上海城隍廟管理委員會進行了增選,決定推選陳蓮笙道長為管理委員會主任,吉宏忠道長為常務副主任,劉巧林道長為副主任,周旭道長為成員的新的上海城隍廟管理委員會。

2006年,吉宏忠道長當選為管委會主任,劉巧林道長當選為常務副主任,周旭道長當選為副主任,田旭東,李紀道長當選為管委會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