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故居

洪承疇故居

中國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故居
洪承疇,滿清開國重臣,其所作貢獻對于滿清的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生于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康熙四年(1665年),承疇公壽終正寝,享年73歲。贈少師,谥文襄,賜葬京師,立禦碑。承疇公的墓地在北京海澱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貳臣傳》,但因其功大,列于貳臣甲等。今天,我們在福建南安在其故居上修建了承疇紀念園。 洪承疇于崇祯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洪承疇故居位于地安門東大街南鑼鼓巷59号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中文名稱:洪承疇故居
  • 相關人物:洪承疇
  • 所在國:中國

個人情況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祯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四月,随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銜,列内院佐理機務。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采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順治十年(164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饷。順治十六年(1649年)督清軍攻占雲南後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緻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溢文襄。nn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曆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争議的曆史人物。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但在松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腐敗,崇祯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持,導緻松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nn經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從曆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國家于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古今現狀對比

據資料記載,南鑼鼓巷59号是洪承疇的舊宅。走過方磚廠胡同,再走過黑芝麻胡同來到南鑼鼓巷,看到的第一個院門正是59号,不禁失望至極。門小而簡陋,推門進去,院内狹小不堪,沒有任何高官府邸的迹象。

當年也曾規模宏大洪承疇究竟何時來到這裡,又到底居住了多久很難确知。關于洪承疇的生平,史料并不豐富,除去《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中的記載,其他共有4篇都在洪承疇故鄉南安的地方志中。而《清史稿》中不足萬言的記載根本不會詳細到包括洪承疇曾在何時買了何人家的房屋又到底居住了多久。從明末的征戰沙場,到清時江南、西南的長期駐官,他一生待在北京的時間,想來也屈指可數。關于他回到京師的确切時間隻有一處:承疇聞父喪,請解任守制,上許承疇請急歸,命治喪畢入内院治事。

(順治)五年四月,還京師。洪宅的大門原開在方磚廠胡同,以此來推測,洪宅當初應是跨越了整個黑芝麻胡同,規模還是很大的,這才襯得起他兩朝重臣的身份。

今天早已看不出這院子曾具有龐大規模的任何痕迹,沒有花園,沒有遊廊,沒有層層進深的院落,隻有非常實用的起居室和廚房,紅磚牆或是灰色小樓,使得那三間北房的紅柱綠瓦顯得格格不入。

從三間瓦房裡遙想當年盛況第一次去的那天正是工作日,毫無人聲。因有些房間并沒上鎖,而大門也是半開的,不死心地站在院子裡喊:“有人嗎?”徒勞無功。站在北房前盤桓許久———這就是記載中僅存的舊迹,北房三間,洪承疇死後成為洪氏祠堂。祠堂很小,兩根紅柱子,三間小房,一點也不氣派。隻有柱子依然鮮紅的顔色和懸挂着的一排紅燈籠點綴着這院子的冷清。

直至傍晚,才有一個小姑娘推門進來,當問起這裡是否就是洪承疇的舊宅時,住在這裡的她一臉茫然地回答“不知道”。據住在旁邊55号的一位大叔介紹,這裡确實是洪承疇的舊宅,可僅存的就是那三間北房了。也有不少人過來尋訪舊迹,雖然沒有任何與洪承疇有關的标識,但是也常常會有人問同樣的問題。

舊時洪宅門口還曾有兩個鐵獅子,當然現在早已蕩然無存。根據有關專家的說法,在元代,門前的獅子都是鐵鑄的,明代以後才有石獅子。

那麼可以推知在元代,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了住宅,洪承疇很可能是買了别人的宅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過改建。特意選了個周末再去,北房裡終于有人。但走進房子的内部也仍然看不到任何古老的痕迹,完全是一個現代家庭了。東曉市街203号:舊“洪莊”裡的朗朗讀書聲與南鑼鼓巷洪宅的破敗相比,位于崇文區的洪承疇别墅的規模則要龐大許多。這座舊宅後被改為金台書院,現在則是金台小學的所在地。

乾隆年間就已成了書院洪承疇的這處私宅被稱為“洪莊”。清入關以後就開始實行滿人居内城、漢人居外城的政策。從身份上來說,洪承疇是漢人,應居外城;但又因功績赫赫,被皇帝賜屬鑲黃旗,又可以居内城。兩處宅第,一處在内城(南鑼鼓巷屬東城區,清時是内城),一處在外城(崇文區清時屬外城),倒是每一條規矩都沒有破壞。

洪承疇死後三十五年(1700),當時的京兆尹錢晉錫在宛平、大興分設義學,收貧苦子弟就讀,大興的義學就租用了洪莊的房子。後來宛平義學并入洪莊,命名為“首善義學”。

但首善義學一開始租的隻是洪氏莊園的一部分房舍,後來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洪氏莊園被正式改名為“金台書院”,現在的金台書院是金台小學的所在地。

連匾額都像是新寫的作為金台書院被保存的洪氏舊宅要氣派和莊嚴得多。所有建築基本都保持原來的面貌,隻是功能的不同,門房變成了傳達室,講堂等變成了教室或辦公室。

也許是因為孩子們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不要說花園,就連樹都沒有幾棵。西側跨院裡有在各個小區或是街邊都很常見的健身器材。而東側卻沒有對稱的跨院,而是突出一幢高出許多的建築來。

現在的院子裡可以聞到新塗的油漆氣味。剛剛完成了翻修的金台書院一切都是嶄新的,包括那塊後來重寫過的“廣育群才”的匾額,幹淨得像剛挂上去的。就連大門的門洞壁上寫于乾隆四十九年的石碑都顯得嶄新的。 但實際上它已經過300多年的曆史了,單是名字就改換多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又改為順直學堂,随後又幾易其名,現在它被我們記住的名字是“金台小學”。年幼的孩子們無數次從這座大門出出進進,但還不能理解他們讀書的這所學校曾經發生過的風雲變幻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