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定理規律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産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币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中文名:經濟學十大原理 應用學科:經濟領域

簡介

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産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币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詳解

原理一

人們面臨交易關系。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舍”。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于提高國内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舍。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舍本身并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将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舍是重要的,因為人們隻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随着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量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将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隻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于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由于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并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争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争。盡管有這種競争,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并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并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着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隻有産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并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并不意味着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适用于促進效率與公正。

原理八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産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别是驚人的。随着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于各國生産率(productivity)的差别。生産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産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币時,物價上升。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即貨币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币時,貨币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舍。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币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舍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産,更多的雇傭。(c) 更多的雇傭則意味着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争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舍。這就簡單地意味着,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舍。

運用

做出決策

    人們面臨權衡取舍。某種東西的成本是指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相互影響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整體經濟運行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産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的貨币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