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風

嘲風

中國古代神獸
嘲風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第三子。是一種瑞獸。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從古至今的神隻,一直是龍的第三個兒子。在漢族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專門用來化解風水十八煞中的反光煞。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像;睚眦(yázì),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ān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ìà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bìxì),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中文名:嘲風 外文名: 别名: 飾演: 配音: 登場作品: 生日: 年齡: 身高: 體重: 三圍: 代表作品:《淵鑒類函·鱗介·龍》 象征意義:吉祥、美觀和威嚴 相關典籍:李東陽《懷麓堂集》

簡介

相傳為龍所生九子之一,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明沉德符《野獲編·内閣一·龍子》:“長沙李文正公在閣,孝宗忽下禦劄,問龍生九子之詳。文正對雲:‘其子蒲牢好鳴,今為鐘上鈕鼻……嘲風好險,今為殿閣走獸。’”

嘲風,不僅象征着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确(居)類書》:“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着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着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史書記載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像;睚眦(yá zì),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ì à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bì xì),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