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倫敦

英國首都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都,世界金融中心,與紐約和香港并稱為“紐倫港”。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館、圖書館和體育館數量最多的城市。有19家世界500強總部和7座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位于倫敦。倫敦的倫敦大學學院世界排名第8、帝國理工大學世界排名第9、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世界排名第27、倫敦國王學院世界排名第33。2018年倫敦地區生産總值已達到6532億美元。倫敦是一座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業、體育、傳媒、時尚等各方面影響着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範。倫敦是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控制着全世界45%的外彙交易和黃金、白銀、原油等大宗商品定價權,也是全球最大的銀行、保險、期貨和航運中心。倫敦平均每日的外彙交易額高達2.7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一,居民财富總額位居世界第二。
    中文名:倫敦 外文名:London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首都 所屬地區:英國 地理位置:英格蘭東南部 面積:1577 下轄地區:倫敦金融城、威斯敏斯特市等 政府駐地:倫敦市政廳 電話區号:0044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大本鐘、倫敦塔橋 機場:倫敦希思羅機場、倫敦蓋特威克機場、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 火車站:尤斯頓站、國王十字車站、維多利亞站、滑鐵盧站等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簡介

概述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都,歐洲第一大城和最大經濟中心。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了這座城市。幾百年來,倫敦一直在世界上保持着巨大的影響力。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倫敦和紐約并列為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大都會。金融業是倫敦的支柱産業,倫敦是全球最重要的銀行、保險、外彙、期貨和航運中心。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位于倫敦,75%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倫敦金融城設有公司或辦事處,此外,全世界的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均于倫敦設有分支機構。全球大約45%的貨币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

金融

倫敦的銀行數量居世界城市之首,其中外國銀行超過480家,在倫敦擁有的資本總額為全球城市之最。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倫敦的保險業務曆史悠久,資金雄厚,信譽優良。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外彙市場,每日在倫敦進行的外彙交易額高達2.7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是美國的近三倍,意味着全球所有的外彙交易中,有40%以上是在倫敦進行。倫敦也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掌控着黃金、白銀、原油等世界性商品的定價權,因此國際黃金名為倫敦金,國際白銀名為倫敦銀。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四大交易所之一。此外,倫敦還有衆多的商品交易所,從事黃金、白銀、有色金屬、羊毛、橡膠、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葉和古玩等貴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交易。

倫敦是全球最富裕和富人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有4944位資産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和近40萬資産超過100萬美元的富豪居住在倫敦,數量均為全球最多。倫敦的居民财富總量高居世界第二,數額和第一名的紐約十分接近。從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倫敦房地産市場吸引了200億歐元的投資,名列歐洲城市榜首,巴黎和柏林分别以120億歐元和80億歐元排在第二和第三。

科教文化

同時,倫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教育、體育和科技中心。倫敦的博物館、圖書館、電影院和體育場館數量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舉辦過三次奧運會的城市,擁有世界上最出名的電影節、音樂節、時裝周及數量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和著名大學,名列全球最佳留學城市。

倫敦夜景

歐洲市值10億美金以上的53個新科技公司中,有22個位于倫敦。根據倫敦市長辦公室的數據,英國科技公司在2017年吸引的風險投資創下曆史新高,近30億英鎊,其中倫敦科技公司吸引了24.5億英鎊的投資,占全國的82%。2017年,倫敦吸引的資金遠超其他任何歐洲大城市,幾乎是德國的四倍,超過法國、愛爾蘭和瑞典的總和。

曆史沿革

倫敦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曆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曆史上并沒有确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倫敦就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迹。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帶領民衆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她所領導的軍隊進軍到倫敦。倫敦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們用石頭和磚瓦來建造房屋,而大多數的窮人們隻能住木屋。

榮辱興衰(公元2世紀)

2世紀後葉,在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牆,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随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牆内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文特哥登的城牆外科出現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來自羅馬的修道士來到倫敦,他們是從撒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倫敦。640年倫敦開始鑄造銀币。

842年和851年,丹麥人兩次入侵英國,搶劫和燒毀了大多數的城鎮。侵略軍占領了包括倫敦在内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收複(公元886年)

倫敦街景

878年,丹麥人被阿爾弗雷德大帝所擊敗,英國的國土被分為兩部分,丹麥人拿走了英格蘭的東部領土,包括倫敦。而阿爾弗雷德大帝則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土地。通過和平談判,阿爾弗雷德大帝于886年重新收複倫敦,他重新修整了破敗的舊羅馬城的城牆。為了得到保護,居住在羅馬城以外的倫敦人在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又從新搬回到城裡來居住。994年,倫敦人擊退了丹麥人并迫使他們撤離此地。

争奪之地(11世紀)

繼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後,在英國曆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是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Normans)。他們的領袖威廉聲稱因血緣關系有權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帝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舉發動進攻。公元1066年,威廉軍事行動成功,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威廉一世,号稱“征服者威廉”。

在諾曼人的統治下,倫敦終于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天災人禍(14—17世紀上半葉)

倫敦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一樣的受到瘟疫之侵襲。緻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的人口急劇減少。據估計,隻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國議會黨人與保皇黨人之間的戰争開始。1643年保皇黨人試圖攻占倫敦,但雙方的軍隊在聖保羅大教堂以西10千米處相遇,議會黨人的軍隊的戰鬥力要強于對方,所以保皇黨人的軍隊被擊退。

1666年,倫敦發生了曆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大火據稱是人為錯誤造成的,幾乎燒掉了倫敦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人口增長(16世紀)

16世紀後,随着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倫敦的規模迅速擴大。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19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1900年,倫敦的人口增加到了200萬。到了20世紀60年代,倫敦的人口已達到800多萬。

再度複興(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

17世紀下半葉,一些時尚設計風格的房屋開始在倫敦的布魯斯伯裡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在區域内百年中還興建了幾家醫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蓋伊(Guys,1724年)、聖喬治(St. Georges,1733年)、倫敦(London,1740年)和米德爾塞克斯郡(Middlesex,1745年)。

倫敦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随着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一個大鐘,就是所稱的“大本鐘”(Big Ben)。從1859—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系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19世紀,倫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于1891年。

大英帝國的發展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商機。為了方便産品的輸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來産品的入口,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

到了20世紀初,倫敦人口已經有66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大戰破壞(20世紀上半葉)

在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倫敦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的破壞仍然有部分可以在倫敦看到。

1940年代初,納粹德國空軍飛機對包括倫敦在内的英國城市進行了密集轟炸,造成了财産和人命方面的嚴重損失。

就倫敦而言,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其中一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不少在倫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

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估計有大約3萬5千名倫敦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金融城内的多家教堂。

雖然在大戰之後修複工作不斷進行,但是,在倫敦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戰争破壞留下的痕迹。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築物也在廢墟之中興建起來。款式新穎的建築夾雜在古舊的房屋之中,也為倫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強盛發展(20世紀下半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4年,由于倫敦人口的急劇膨脹,權威人士提議并計劃在距離倫敦城20—30英裡的周邊地區地方建立衛星城并吸引熟練工人從倫敦來到衛星城工作,從而減輕倫敦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

20世紀50年代開始,倫敦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

盡管從1945年以來移民到倫敦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的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的增長。

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将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于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塔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倫敦泰晤士河的年平均徑流總量約為159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約為270立方米。倫敦的工業化程度很高,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為了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用水,發展工業、内河航運、水産養殖和水上旅遊等。

植物資源

2011年,倫敦的森林覆蓋面積30萬公頃,約占全市面積的13%。

動物資源

倫敦動物資源較為豐富,有刺猬、收割鼠和麻雀等。

礦藏資源

倫敦的主要礦産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總儲量約170億噸。

經濟

由于二戰後與美國同屬世界英語系兩大主要國家,具備國際資本流通的優勢,倫敦和紐約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國際大都市,同時倫敦也一直穩居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

倫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倫敦是和紐約齊名的世界最大的國際大都市。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2018年,倫敦的地區生産總值達到了6532億美元。

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或稱為“一平方英裡”(Square Mile)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布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45%的貨币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

倫敦共有500多家銀行(至1991年),銀行數居世界城市之首,其中外國銀行有470家,在倫敦擁有的資本總額達2000多億英鎊。

倫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外彙市場,每年的外彙成交總額可以達到三萬億英鎊,全球大約45%的貨币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元交易市場,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成交額一天可達500多億美元,占全世界美元成交額的1/3以上。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16家清算銀行和60多家商業銀行也均設在這裡。清算銀行中最有名的是巴克萊、勞埃德、米德蘭和國民威斯敏斯特四大清算銀行。

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

風景名勝

倫敦的主要景點有泰晤士河(River Thames)、倫敦塔橋(Tower Bridge)、瑞士再保險塔(Swiss Re Tower)、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伊麗莎白塔(Big Ben)、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倫敦眼(London Eye)、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千年穹頂(Millennium Dome)和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等。

榮譽稱号

2019年7月11日,2019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發布,倫敦位列全球第三。

2019年10月10日,倫敦獲得C40城市“潔淨空氣”獎。

2019年11月12日,倫敦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争力20強”第二位。

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争力二十強,倫敦排名第四。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二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