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财政學術理論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資本主義現實經濟危機的産物,它将随着經濟危機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當代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有兩個:一是“斯密教條”,認為年生産物全部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丢掉了不變資本價值,這樣一來,西斯蒙第所謂的社會産品實現問題就僅指消費品的實現而沒包括生産資料的實現問題;二是西斯蒙第的“消費先于生産”的理論,他認為,人們進行生産隻是為了滿足其需要,消費引起生産并決定生産,生産創造收入。
    中文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外文名: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别名: 适用領域:财經 所屬學科:政治

提出背景

當代現實對傳統的經濟危機理論提出了嚴重挑戰。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運動内在矛盾外化的特殊現象形态,隻要具備條件則可多種形式的發生。20世紀以來,既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出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危機;不僅出現了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也出現了生産短缺的經濟危機。

特别發人深思的是,自從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危機成為世界性危機以來,經濟危機不但沒有導緻資本主義的滅亡,反而在每次資本主義大危機後10年左右都會催生出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進而推動資本主義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應該深刻反省自身的理論和策略,做好未來發展的戰略謀劃。

系統剖析

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從生産(供給)、交換(市場)、消費(需求)到社會經濟制度對經濟危機的成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在交換上,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産力低下條件下的直接産品交換,是不具有供給和需求嚴重脫節的可能性,但随着産品交換發展到以貨币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此時,

(1)商品内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外化為商品和貨币的矛盾;

(2)貨币的流通手段職能使商品的買賣在時空上發生了分離與對立;

(3)貨币的支付手段職能形成了蘊含貨币危機的債務鍊條。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式”,另一方面又使“這些形式包含着危機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系”。這裡的關系,筆者認為,既有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經濟制度關系,又有在此經濟制度下得以充分發展的大工業和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供求關系或生産與消費的關系。

在供給(生産)上,馬克思認為,大工業生産方式具有一種跳躍式地擴張能力,他說:“一旦與大工業相适應的一般生産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産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張的能力”,從而激化了市場供需矛盾,緻使危機從可能轉化為現實,所以,馬克思指出:在現代工業周期中,生産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業的這種巨大的迅速擴張的能力,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物質前提。

從消費(需求)上說,根據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會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造成相對人口過剩,失業人數增加,另一方面對抗性的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隻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内變動的最低限度”。

由此,必然要造成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對縮小,形成狹隘的消費和市場,進而産生商品生産與實現的矛盾,導緻生産相對過剩和危機的出現,所以馬克思說:“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衆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産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産力,好像隻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産力發展的界限”。

總之,如果撇開制度分析,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在馬克思看來,生産過剩經濟危機是商品流通領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現,而市場上的供求矛盾又不過是生産和實現(消費)矛盾的表現形式。

然而,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所以,他對生産過剩危機的分析,并沒有停留于經濟現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中探尋根源。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市場交換領域所蘊含的危機,在簡單商品經濟下是由生産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則是由生産社會化和生産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

除此之外,服務于市場交換的資本主義的貨币制度、銀行制度、彙兌制度、信用制度等,為市場交換領域矛盾的激化、潛在危機的現實化提供了制度結構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制度結構之間的不協調與相互碰撞,給經濟危機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生産領域的制度看,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制度為基礎的剩餘價值規律、資本占有規律和市場競争規律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能力的跳躍擴展,提供了強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壓力;以私有産權為基礎的工廠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為生産能力的擴展、資本突然擴展能力的增長提供了有激勵效應的微觀制度結構;生産的無政府狀态為社會生産的盲目擴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或宏觀制度結構。

從影響消費或需求的制度來看,既有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技術關系共同決定的資本有機構成制度,也有社會産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社會産品的分配制度對勞動者的收入來源進而對其消費、需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産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決定資本主義生産條件的分配以及由之決定的社會産品的分配是一種對抗性的分配,由于這種對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決定了勞動者的消費、需求隻能局限于狹小的界限之内。

概言之,交換、生産和消費領域的矛盾運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是由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運動所決定,而這些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其矛盾運動又是源于資本主義的生産資料私有制這一社會根本經濟制度以及由之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生産資料私有制和由此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爆發生産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理論聯系

一、凱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為邏輯起點,側重從經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角度分析經濟危機的原因。他認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收入與總就業量決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決定于“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币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為,在他兩部門理論假設下,社會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和所組成,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

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适應,這就導緻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在這三個産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凱恩斯特别強調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他認為在經濟繁榮後期一般人對資本品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同時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這時投資必然導緻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從而投資吸引力減弱和人們對貨币流動偏好加強,結果使得投資大幅度下降,經濟危機爆發。

對比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凱恩斯對經濟過剩成因的分析有如下不足:

(1)其分析的經濟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他們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一種自然永恒的制度,以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可侵犯為前提。他們盡管承認市場缺陷,自由市場機制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均衡與資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經濟緊縮、危機與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内在聯系,忽視對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研究,隻從主觀心理因素出發,構建主觀色彩濃厚的有效需求這一理論分析的邏輯基點,以此為基礎去分析經濟緊縮、危機與周期運行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政策。

(2)其分析視野具有明顯的封閉性。他們隻是從“内生”的“純經濟子系統”中去分析引起經濟周期的成因與治理,忽視“外生”的政治、技術創新、人口、制度變革等因素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與制約,在一些嚴格假設基礎上,把經濟周期的複雜成因簡化為消費、投資和國民收入等幾個内生變量之間的關系。

(3)其分析的聚集點是作為流通領域與經濟調節機制的一般意義上的市場。他們側重從流通角度,從商品、資本和勞動市場供求關系的失衡上去探讨經濟緊縮、危機與波動的根源,不僅忽視了生産的決定作用與生産過程的研究,而且忽視了制約市場運行的市場制度關系與社會再生産過程經濟關系的系統研究。

相關比較

西斯蒙第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異同,西斯蒙第作為經濟學說史上系統論述經濟危機問題的第一人,他的分析方法及所闡述的内容對馬克思産生了重要影響。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西斯蒙第的有關論述并将經濟危機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對此人們應有充分認識并加強宏觀調控能力。

西斯蒙第既是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又是小資産階級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早在1819年就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并成為經濟學說史上系統論述經濟危機問題的第一人。馬克思繼承了西斯蒙第有關論述的合理成分并将經濟危機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文試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經濟危機理論作一探讨。

二者在5個方面具有共同之處,即論證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産物;指出了經濟危機不斷爆發的最終結果是資本主義末日的來臨,資本主義制度将被别的社會制度所代替;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産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消費不足的矛盾是造成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二者的經濟危機理論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征、後果及解決途徑;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強調制度和生産、交換、分配、消費等因素對經濟危機的影響。

但因為所處的時代和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其經濟危機理論又有很大差别,表現在:

一、理論基礎不同

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有兩個:一是“斯密教條”,認為年生産物全部分解為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丢掉了不變資本價值,這樣一來,西斯蒙第所謂的社會産品實現問題就僅指消費品的實現而沒包括生産資料的實現問題;二是西斯蒙第的“消費先于生産”的理論,他認為,人們進行生産隻是為了滿足其需要,消費引起生産并決定生産,生産創造收入。收入又決定再生産。産品是用收入購買的,商品與商品的交換,歸根到底是商品與收入的交換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基礎是他關于社會資本再生産的理論。

馬克思按照社會産品的最終用途,把社會生産劃分為生産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生産部類,把社會總産品從價值形态分為對西斯蒙第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探讨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三個組成部分社會總産品的實現問題包括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兩個方面。

前者是指社會總産品各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銷售,以貨币形式收回,用以補償生産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并獲得剩餘價值;後者指社會總産品各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币形式以後,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産品,其中相當于不變資本的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産資料,相當于可變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從哪裡和怎樣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資料。

二、對經濟危機有關問題的認識有區别

西斯蒙第把經濟危機的總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即資本主義大生産和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生産無限擴大和消費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産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因為資本主義把積累财富作為生産目的,而這一目的是無限的。資本主義分配造成利潤不斷增長使生産有不斷擴大的可能,資本主義下生産者之間自由競争。要想壓倒對方就要不斷擴大生産。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不足,因為資本主義大生産使許多小生産者破産,縮減了他們的收入從而縮減了他們的消費,資本主義分配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增加利潤而壓低工資,導緻工人階級收入和消費減少,而富人用于個人消費的财富同用于擴大生産的财富相比也在不斷減少。可見,西斯蒙第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為資本主義生産與消費的矛盾。

馬克思則認為“危機的根源在于生産的社會性和生産成果的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兩點,一是個别企業生産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産的無政府狀态之間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生産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當這兩種矛盾發展到尖銳的程度使社會再生産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2、關于經濟危機的特征

西斯蒙第斷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永續不斷的、永久性的經濟危機而不是周期性的,因為今年的産品是用去年的收入購買的,隻有今年的生産與去年的收入相适應才不會發生生産過剩。但資本主義下生産年年擴大,今年的産品總是超過去年的收入,這就發生了一種永恒的收入不足因而經常存在着過剩的産品,所以資本主義經濟會永遠處于生産過剩的危機中。馬克思卻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每隔若幹年就爆發一次。

經濟危機之所以周期性地爆發,其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過程本身的階段性,隻有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尖銳化程度,使社會再生産的比例嚴重失調時,才會發生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以後一段時期内,資本主義各種矛盾暫時緩和,生産重新恢複和發展。

但由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而産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并沒有消除,因此,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恢複和高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導緻再一次經濟危機的來臨。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也具有周期性。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一次危機爆發所經曆的時期即一個再生産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機、蕭條、複蘇、高漲四個階段。

3、關于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

作為小資産階級的代言人,西斯蒙第認為這一途徑是回到小生産去,發展小生産。因為小生産有無比的優越性,不會發生經濟危機。具體來說,小生産是為消費而生産,生産不是無限的;其産品就近銷售或為人定做,最能了解市場需求狀況,不會發生生産無限擴大和消費不足的矛盾;小生産者同生産條件不分離,全部勞動産品歸自己,他不剝削别人也不受别人剝削,小生産能保證每個人的幸福。

因此,要克服經濟危機就得取消大生産,保存小生産,至少要削弱大生産,發展小生産。而作為革命家和舊制度的批判者,馬克思認為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隻能是用生産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讓全社會占有生産資料,在此基礎上的生産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生産也能在社會的統一計劃指導下避免盲目性,從而避免經濟危機。

由上可知,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的重大功績在于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産的盲目性和生産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特别是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存在,并斷言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産物,而且他強調制度因素和社會再生産四環節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成了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重要淵源。

也不難看出,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理論是有明顯缺陷的:

第一,其理論基礎是錯誤的。

雖然生産最終是為了消費,消費也對生産有反作用,但生産對消費起決定作用。生産為消費提供對象,規定消費的方式,為消費創造動力。西斯蒙第關于消費先于生産并決定生産的觀點卻從根本上否定了生産對消費的決定作用,是錯誤的。而他的另一理論基礎—“斯密教條”,由于丢掉了不變資本部分,僅僅強調個人消費和生活資料實現問題,而不懂得除此之外還有生産消費和生産資料實現問題,因此不能正确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産。

第二,他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僅僅歸因于生産與消費的矛盾,并未找到危機的根源。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方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内在動力和相互競争的壓力迫使資本家自發地、盲目地擴大生産規模;

另一方面,生産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不合理分配又造成社會财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就使廣大民衆的需求不足,從而出現生産與消費的矛盾。所以,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産的社會化與生産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和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才是危機的總根源。

第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曆史證明了西斯蒙第對經濟危機特征的論斷是不符合實際的。經濟危機不是永續

不斷而是周期性的,每隔若幹年就爆發一次。

第四,以削弱大生産發展小生産作為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那更是曆史的倒退,是小資産階級的浪漫幻想。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西斯蒙第的理論并從以下方面加以發展:其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産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産與消費的矛盾隻不過是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

其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爆發的,其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其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

其三,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用生産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會中心統一安排社會生産。

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并非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發生生産過剩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之所以把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看作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是因為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經濟看作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和最後階段,市場經濟的特性如盲目性、自發性、趨利性、競争性也最充分地暴露出來,而代替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币關系,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當然就不會發生。衆所周知,後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與馬克思的設想不完全緻,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的各種規律仍然發生作用。

如上所述,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對此人們就要有充分的認識并積極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一方面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引導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标防止兩極分化,争取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會生産的發展而持續增長。

相關論述

《資本論》是批判資本主義最有力的理論武器,經濟危機理論在以《資本論》為主體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體系中一直發揮着核心作用,是批判資本主義的重要理論工具之一。

本文将150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發展概括為理解《資本論》中的經濟危機理論、解釋現實中的經濟危機、經濟周期與經濟危機的關系、金融資本和金融危機理論的新發展以及危機理論的多領域拓展這五大方面,借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發展軌迹及150年來的相關理論争論進行梳理,并總結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發展過程的基本特點,以期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論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