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

經濟學概念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産的産品(或者購買的産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簡寫為MC或MPC。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産品的成本與總産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産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産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産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随着生産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産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産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中文名:邊際成本 外文名:Marginal cost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别稱:MC(Q) 計算公式:MC(Q)=△TC(Q)/△Q 釋義:産量增加邊際成本先減少後增加

原理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單位的産量(Output)随即而産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由定義得知邊際成本等于總成本(TC)的變化量(△TC)除以對應的産量上的變化量(△Q):總成本的變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産量變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理論上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産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這個總成本包括不變和可變成本)。

随着産量(Output)的增加,邊際成本會先減少,後增加。當産量很小時,可以理解為企業的設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産量很小,随着企業雇傭更多的員工進行生産,生産設備的利用率也開始變大,假設增加的第一個工人對産量的貢獻是10,那麼增加的第二個工人對産量的貢獻可能是15甚至更高,第三個會是30

這對應生産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曲線的第一個階梯,即邊際産品(Marginal Product)随着投入(Input)的增加以遞增的比例(Increasing Rate)增加(就是說增長率不是常數而是遞增的,從生産函數的斜率可以看出,斜率越大增長率越大),在這一階段産量的增加速度超過成本的增加速率,從而邊際成本随着産量的增加而減少;

随着員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企業變得擁擠,這時候每增加的一個員工依然會提高生産設備的利用率,但是這個利用率的提高會慢慢減慢下來(生活中我們稱之為窩工),這對應生産函數的第二個階梯,即生産函數的斜率逐漸從第一個階梯時的最大值減少到0,當員工增加到某一程度,再增加一個員工時,這個員工對産量的貢獻将會是0,即邊際産量為0,在這一階段時,産量的增加速率從最大值逐漸減小到零,而成本的增加速率(每個員工的費用,加上每單位産品的成本)大于産量的增加速率,從而邊際成本增大。

即從邊際成本曲線(Marginal Cost Curve)可以看出它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表示随着産量的增加邊際成本遞增。

而邊際成本遞增的根本原因就是邊際産品的遞減原則(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産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産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隻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産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産某種産品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000元,單位産品成本為50元。若生産101個時,其總成本5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産品的成本為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産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随産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産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随産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

當産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産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産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緻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當增加一個單位産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産量售價)高于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産量的收入不能低于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隻要增加一個産量的收入能高于邊際成本,即使高于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産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産量增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産量。

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随産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隻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産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邊際成本的計算:

邊際成本計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與概念不一緻。但從應試角度,還應按其掌握。

教材邊際成本計算:新籌資的加權成本,即為邊際成本。

【例6】2002年企業資金120萬元,加權成本10%。2003年企業計劃新籌資金80萬元,80萬元的加權成本12%,分别計算籌資後的加權成本和加權成本增加。

【解】籌資後總資金=120萬+80萬=200萬元

籌資後加權成本=10%×120/200+12%×80/200=10.8%

籌資前後加權成本增加=10.8%-10%=0.8%

0.8%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邊際成本。而教材将新籌資的加權成本12%作為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的英文為:incremental cost或marginal cost。

區别

邊際成本和單位平均成本不一樣,單位平均成本考慮了全部的産品,而邊際成本忽略了最後一個産品之前的。例如,每輛汽車的平均成本包括生産第一輛車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輛車上進行分配)。而邊際成本根本不考慮固定成本。邊際成本法是管理會計的一種方法。

用于計算企業一定時期産品或勞務的生産成本,對制成品和在産品、存貨計價,計量企業獲得的利潤。在邊際成本法下,企業所有的成本都要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按照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工會定義;邊際成本法是一種會計制度,在此制度下,成本單位僅包括變動成本,某一時期的固定成本全部由邊際貢獻毛益中銷記。

這樣處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理由是:每生産一件産品,變動成本都會起變化,而固定成本則不管産量多少都支付。因此,貢獻毛益首先用于彌補固定成本,如補償有餘就是利潤,補償不足就是虧損。

作為管理會計的一種方法,邊際成本在中國的會計工作實踐中運用還不是很廣泛,會計職能的發揮也受到一定限制,中國目前還沒有注冊管理會計師,而英國在1972年就開始了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的資格考試。随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以及适應中國加入WTO的要求,會計必須與國際接軌。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财務會計是“總結過去”的話,那麼管理會計就是“決策未來”。

指導作用

綜述

運用邊際成本法取得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優點

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點,避免操縱短期利潤,有利于短期産量決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計算産量和勞務成本的方法是在生産産品和勞務的直接成本上計入合理部分的生産間接費用(即間接成本)得出單位完全成本和總成本,非生産間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完全成本法有賴于對産量的估計,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生産水平

而不是銷售水平。如果産量大于銷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會推延到下一會計期抵減利潤,固定成本的性質被歪曲了。适用于特殊訂貨的訂價決策,特殊訂貨決策主要是指在企業生産能力過剩的情況下是否接受訂貨的決策。由于生産技術的發展,大多數企業的生産效率的大大提高,所以企業往往未能盡用其生産能力。

這時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對特殊訂貨如何決策顯得尤為重要。以機修廠為例,相信更能說明這一點,因為機修廠經常活源不足,生産能力過剩。假設,機修廠生産某種備件的最大能力是12000件/年,已簽訂了10000件的加工合同,每件售價1200元,單位完全成本1000元,其中:固定部分(折舊等)200元,變動部分(直接材料、人工等)800元,剩餘生産能力無法轉移。

現有一客戶,準備以900元/件的價格追加定貨1000件,追加定貨無特殊要求,也不需要投入專屬設備,是否能接受此批定貨呢?按照習慣的決策理念是不能接受此定貨的。因為按照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單位生産成本是1000元,而客戶隻願支付900元/件,每件虧損100元。雖然企業生産能力有富餘,但也不能賠錢幹。但是,引入邊際成本法其結論就不同了。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就是分析總成本、收入(企業最終利潤)和企業産銷量之間的關系。它也是建立在邊際成本法基礎上的,在企業的實際應用中主要是進行保本分析和目标預測。

1)保本分析

保本分析也屬于本量利分析的範疇,它是在相對狹窄的範圍内讨論成本、收入和銷量之間的關系。保本就是利潤為零,保本點就是收入和成本總額相等的銷售量水平。

2)目标預測

所有本量利分析都是建立在以下公式的基礎上:

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這一公式是邊際成本法下利潤計算的數學表達式。運用公式中各要素有助于企業管理者進行預測和決策。

由此可見,該新産品要實現年利潤80萬元的目标,年銷售量必須達到16667件。這就為企業管理者合理安排生産、組織營銷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信息,使管理者決策心明眼亮,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決策失誤。

實際應用

運用邊際成本法取得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其在企業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點,避免操縱短期利潤,有利于短期産量決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計算産量和勞務成本的方法是在生産産品和勞務的直接成本上計入合理部分的生産間接費用(即間接成本)得出單位完全成本和總成本,非生産間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完全成本法有賴于對産量的估計,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生産水平而不是銷售水平。如果産量大于銷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會推延到下一會計期抵減利潤,固定成本的性質被歪曲了。例如:

某企業生産一種零部件産品,其生産性費用為: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變動制造費用(能源)7元/件,固定制造費(折舊)4000元。其非生産性費用為:管理費用(保險)400元,銷售費用:其中變動費用3元/件(買一送一),固定費用(廣告費)600元。期初庫存為0,本月生産1000件,銷售600件,售價40元/件。

1、用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産成本:10+5+7+4000÷1000(件)=26元

銷售收入:600件×40=24000元

減:銷售成本:600件×26=15600元

毛利:8400元

減:期間成本:600件×3+400+600=2800元

淨利:56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400件庫存中有固定費用(折舊)1600元(4000÷1000件×400件)

作為存貨,虛增了資産和當期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完全成本法下,企業很難正确作出是否應該增産或減産的決策,因為産品或勞務的吸收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要素,而固定成本與企業的産量無關。

2、用邊際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産成本:10+5+7=22元

銷售收入:600件×40=24000元

減:銷售成本(全部變動):600件×(22+3)=15000元

貢獻毛益:9000元

減:全部固定:4000+400+600=5000元

淨利:4000元

由此可見,在邊際成本法下,利潤與銷售量直接相關,而與産量無關。兩種方法計算的利潤差額正好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庫存産品中所含的固定費用數。所以,用邊際成本法更能準确地反映企業實際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與産量增減無關,在短期增減産量決策時,不必考慮固定成本因素,因此,邊際成本法對企業管理者短期産量決策是非常有用的。

研究意義

總之,邊際成本法作為管理會計的一種方法,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依靠估計、假定和預測來計算單位成本,生産成本僅包括變動成本,這樣可以準确反映企業在實務上是如何發生的;與完全成本法相比,銷售量與利潤直接相關,更能準确反映實際利潤的多少.

由于固定成本與産量增減無關,在現有固定成本最大産量範圍内增減産決策時,不必考慮固定成本因素,對決策者是非常有用的;以邊際成本法計算的成本及所編制的會計報告比用完全成本法更容易理解。

雖然邊際成本法有若幹優點,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實際應用中還有不足之處值得注意:如邊際成本法下企業的所有成本都要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而實際運做中有時難以準确劃分。以長期來看,沒有會計成本是固定的,固定成本也不例外。長遠來說都是變動成本,但邊際成本法在計算成本時不承認一點。

再如,由于邊際成本法下成本中不包含固定成本,但是它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産量上升,每單位的總成本實際上會下降;反之則上升,因為固定成本總額與産量變動無關,所以每多生産出一件産品,則固定成本會被分成更小的數目,就使每個單位的總成本會随之下降。另外,邊際成本法作為制成品和在産品、存貨的一種計價方法,還不為财務會計所承認。所以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揚長避短,靈活運用,不能生搬硬套。

相關報道

《中國日報》報道:

Energy-related industries will have to face incremental costs to improve their carbon efficiency, but ultimately, such incremental costs will have to be shouldered by the consumers,.

為改善碳使用率,能源相關産業将增加邊際成本,但最終,這些邊際成本還是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在中國公布carbon emissions target(碳減排目标)後,有關專家正對所增加的incremental cost,以及如何提高energy efficiency(能源使用率)進行研究。目前多數工業使用的仍是fossil fuel(化石燃料),因此我國正研究增收carbon tax(碳稅,煙塵排放稅),鼓勵公衆改行low-carbon lifestyle(低碳生活方式),并對energy-saving appliances(節能器具)給予financial subsidies(财政補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