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女

文面女

有着文面習俗的獨龍族婦女

文面女,特指有着文面習俗的獨龍族婦女,她們生活在雲南省的獨龍江兩岸,由于文面的習俗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廢除,到2012年,這一人群僅剩下38人,因此,文面女又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

    中文名:文面女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地理區域:雲南獨龍江鄉 文化起源:原始部落的成人禮 稀缺性:被族人稱為“活化石”僅剩30個

簡介

獨龍族是一個雲南特有的民族,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現僅有人口5500多人,多半在獨龍江狹長封閉的峽谷裡聚居。

按照舊時的習俗,獨龍族少女長到十二三歲就要文面,而且在出嫁前必須文面,這些文面的獨龍族女人習慣的被稱為文面女。

随着時代的變遷和文明的更替,文面習俗逐漸消失,至2012年,獨龍族僅有38名文面女在世,年紀最大的105歲,最小的60歲,平均年齡都已過了古稀之年。即便比較樂觀的估計,也隻要30年左右,這種近乎原始的文飾藝術就隻能成為照片裡的記憶,她們的影像和生活因此顯得彌足珍貴,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

文面女是獨龍族的一種象征,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一些民俗研究專家正在試圖為保護這一古老文化進行探讨和努力。而國内的一些文身師,也試圖親臨現場,對文面習俗進行搶救、發掘,以留下這段珍貴的曆史。

形成

文面的原因

獨龍族文面的緣由至今沒有定論,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為了防止峽谷中其他逐漸強大起來的民族搶奪,人丁稀少的獨龍族隻得一次次往更偏僻的大山深處遷徙,獨龍族的少女不得不在姣好的面容上刺上可怖的藍黑花紋,以醜陋的面容來躲避劫掠之災。

文面方法

文面時,文面師先用簽蘸鍋煙灰在臉上描好文型,然後沿紋路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依圖案刺破皮肉,刺成一行行針眼,擦去滲出的血水,敷上用鍋煙灰和植物拌成的黑汁。幾天後,創口上的痂脫落,臉上便留下永久的花紋。這些花紋是一串串呈淺黑色的圓形、形、X形、心形的刺紋圖形,交織于細細的皺紋中,給人滄桑的感覺。

給一個人文面大約要花整整一天時間,一般文面師多由長輩的女人充當。

生活

居住

文面女多居住在簡陋的木屋中,這種木屋用原木和薄木闆搭建。

飲食

文面女主要種植苞谷作為主食和釀酒,玉米渣可以用來喂豬,稈子是火塘裡的好材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收入

文面女的家庭普遍年收入不到千元,編織獨龍毯是文面女的傳統手工藝,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這種毯子亦衣亦被,睡覺時可當鋪蓋,外出、勞動時又可當外衣,更可以拿到縣城,去換回急需的鹽巴、苞谷酒、塑料臉盆、飼料等生活用品。

婚姻

獨龍女人是沒有嫁不出去的,即使離過婚的女人也如此,而且找上門的更多的是從未結過婚的小夥子。獨龍族社會對于寡婦并不歧視,她有改嫁的權利,但改嫁的對象必須是依轉房制嫁給男方家族中同輩弟兄,隻是在沒有适當人選後,才可轉嫁他族,此外還不得返回娘家。

另外一種“非等輩”婚,是不同輩分的男女之間的婚配形式。這種具有群婚制遺迹的對偶婚隻是排除了親生父母和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性關系,除此之外是不分輩分老少的。1949年以後,随着婚姻法的實施,獨龍族社會的婚姻習俗已逐步步入外部社會軌道。但老文面女們的婚姻像人類曆史上“婚姻史上的活化石”似的仍留存在封閉的獨龍江峽谷。

禁忌

禁止捕殺彩蝶

獨龍族認為,世間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都有靈魂,一個是生魂“蔔拉”,一個是亡魂“阿細”。“阿細”是人和動物死後出現的第二個靈魂,他們認為漂亮的花蝴蝶就是婦女們的“阿細”變成的,紅、藍、白色的蝴蝶是男人們的“阿細”變的。蝴蝶死了,人的靈魂也就永遠不存在了。所以,許多文面女臉上都是似蝶狀的花紋。故獨龍族曾禁止捕殺彩色的蝴蝶。

消失

1、獨龍族的年輕一代不文面,其中一個客觀因素是“掌握文面技術的人沒有了”。

在20世紀六十年代前,族裡有專門的文面師,随着文面的習俗消失,掌握文面技藝的文面師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這項技藝也就失傳了。

2、外界的一些政治因素。

在民國時期,政府就明令禁止過女性文面。1967年,文面的習俗徹底被廢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