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位于中國江蘇淮安市的古代水利工程
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是位于中國江蘇淮安市的古代水利工程。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縣蔣壩鎮,全長67公裡,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至清乾隆年間方建成。[1]洪澤湖大堤的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牆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中文名:洪澤湖大堤 外文名: 地理位置: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全長:67公裡 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 建成于:清乾隆年間 北起:淮陰區碼頭鎮 南迄:洪澤縣蔣壩鎮

簡介

洪澤湖大堤,全長67公裡,就象是一條逶迤曲折的巨龍橫卧在洪澤湖東岸,被稱為“水上長城”。堤側林木蔥蔥,蜿蜒曲折,時有野雞、野兔出沒其間,人行其中倍感清爽惬意,故又稱為“綠色長城”,順堤河旁葦草叢生、荷香四溢、流水潺潺,可遊可釣。2006年5月,洪澤湖大堤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文化旅遊生态旅遊的理想之處。

曆史沿革

洪澤湖大堤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廣陵太守陳登主持建築,初為30裡,始稱“高家堰”。明永樂年間,河漕督運陳宣在武墩至周橋之間興工修堤,明萬曆年間,總理河漕潘季馴将大堤延築至蔣壩,至此,洪澤湖大堤基本建成。從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起,洪澤湖大堤的迎水坡就開始增築直立式條石牆護面,時稱“石工牆”,曆經明清兩代171年形成規模。石工牆使用千斤重的條石及糯米石灰漿砌築,共用條石6萬多塊,且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沿堤古迹

石堤全長百餘裡,雄偉壯觀,蜿蜒曲折共108彎,猶如“水上長城”。長堤沿線有衆多的名勝古迹,如高良澗青龍庵、三國時大将鄧艾飲馬池遺址、九龍灣、周橋大塘、乾隆禦碑、滾水壩、黃罡寺、三河閘等。

沿岸古迹

大堤沿線有減水壩如仁、義、禮、智、信五座遺址(其中信壩保存較為完好)、林壩、新信壩、蔣家壩,蔣壩南的仁、義、禮壩。還有衆多的名勝古迹如周橋越堤遺址、鎮水鐵牛、乾隆禦碑、三河閘等。

文化遺産

如今,千年古堤兩側遍植樹木,宛如遊移欲飛的巨龍依水而卧,人行其中,倍覺"浩渺雲煙籠細浪,空蒙雨色入重淵",是一處天然大氧吧。洪澤湖大堤被江蘇省文物局納入江蘇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推薦名單。2006年05月25日,洪澤湖大堤作為漢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潰決隐患

洪澤湖大堤在1800多年的曆史演變中,堤身經常潰決,決而複堵,留下諸多隐患。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進行多次加固,但部分堤段仍存在着隐患。

經過1992年開工的洪澤湖大堤加固工程後,洪澤湖大堤達到設計水位16米、校核水位17米的标準,但其堤内隐患仍存在。

2001年和2002年就對部分堤段進行防滲處理。到2003年7月為止,洪澤湖大堤防浪林台(一級坡)幾乎全部進水,對大堤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