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

漢語漢字
乃[1],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nǎi,象形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2]“乃”字在上古主要寫第二人稱代詞或副詞;又由副詞“乃”虛化為連詞、語氣詞等。[3]
  • 中文名:乃
  • 拼音:nǎi
  • 繁體:廼
  • 部首:ㄋ
  • 五筆:86:etn;98:bnt
  • 倉颉:nhs
  • 鄭碼:ymv
  • 字級:一級字(編号0020)、常用字
  • 平水韻:十賄 上聲
  • 筆畫:2
  • 四角号碼:1722₇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 4E43
  • 釋義:乃 你,你的 餘嘉乃勳。――《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 注音:ㄋㄞˇ
  • 統一碼:基本區 U 4E43
  • 筆順編号:53
  • 結 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字源演變

乃,象形字。所像不明。有說為奶頭形者,《說文》解作“象氣之出難”。“乃”字自殷商至戰國晚期寫法一貫,基本未變。隻是籀文繁作三乃重加,六國古文折而又折。從秦代起,“乃”字收筆處向左橫向漸長,而且略欲上翹,頂橫左端形成一向下短斜筆,漢代把這一斜筆順勢拉長成撇,而右側欲上翹的收筆漸成緩慢提勾,奠定了楷書形式。 

“乃”字在上古主要寫第二人稱代詞或副詞。西周克罍:“隹(唯)乃明乃心。”(你要讓你的心地光明)句中兩個“乃”都是人稱代詞,前者作主語,後者作定語。西周駒父?:“我乃至于淮。”(我就到達淮水)句中“乃”是副詞。由副詞“乃”虛化為連詞、語氣詞。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ǎi

代詞

你;你的。

your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孔傳:“乃,汝。”

《左傳·僖公十二年》:“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乃父;乃祖;乃公;乃兄

其,他的。

his

《後漢書·宋漢傳》:“太中大夫宋漢清修雪白,正直無邪……予錄乃勳,引登九列。”

《紅樓夢》第四回:“令其讀書,較之乃兄,竟高十倍。”

茅盾《鍛煉》三:“便是深知乃兄為人的仲平也覺得這樣的‘好整以暇’未免過了點分。”

乃眷;乃尊;乃老;乃堂

如此;這樣。

so

《莊子·大宗師》:“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王先謙集解:“乃,猶言如此。”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

乃爾;乃若

副詞

就是;原來是;才是。

《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卻。

at the same time

《書·康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

《詩·鄭風·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吾鄉三十年前冬至節祀先賀歲,與除夕、元同,近乃不行,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竟然;居然。

unexpectedly

《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

晉·陶潛《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宋·張俞《骊仙記》:“安祿山夷狄賤物,受恩主上,蒙愛貴妃,乃敢悖慢如此!”

尚且。

《書·大诰》:“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漢·劉向《新序·雜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說二人乎?”

豈;難道。

《左傳·襄公三十年》:“或主彊直,難乃不生?”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甯也……雖或主彊直之人,甯不生難乎?”

僅僅;隻。

only then

《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衆矣!而霸者乃五。”高誘注:“乃猶裁也。”

《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才。

《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戰國策·齊策四》:“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緻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始;剛剛。

just now

《大戴禮記·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

動詞

是,就是。

be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乃是;真乃英雄

連詞

表并列。而;又。

《莊子·養生主》:“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表進層。而且。

《戰國策·韓策二》:“非獨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非直不予,乃少惡之。”

表選擇。還是。

《漢書·文帝紀》:“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

表承接。于是。

《書·堯典》:“乃命羲和。”

《史記·陳涉世家》:“守丞死,乃入據陳。”

表轉折。然而,可是。

but

《三國演義》第六六回:“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時夫仆俱阻險行後,餘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

表假設。若;如果。

if

《書·盤庚中》:“汝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漢·王符《潛夫論·明忠》:“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

助詞

無義。

《書·大禹谟》:“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禮記·雜記下》:“祝稱蔔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鄭玄注:“夫曰乃某,蔔葬其妻某氏。”

ăi

象聲詞

搖橹聲;泛指歌聲悠揚等。

唐·元結《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題注:“桌舡之聲。”

宋·葉适《靈岩》詩:“亡王未亡時,絕色館孤峻。歌聲妙欸乃,俎品窮蛤蜃。”

欸乃

réng

通“仍”。

《國語·吳語》:“邊遽乃至。”

汪遠孫發正:“乃讀為仍。《爾雅·釋诂》:‘仍,乃也。’《說文》:‘仍從乃聲。’二字古同聲通用。”

《史記·匈奴列傳》:“漢複遣大将軍衛青将六将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裡擊匈奴。”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凡?之屬皆從?。?,古文乃。?,籒文乃。奴亥切

注:臣铉等曰:今隸書作乃。

注:《正字通》《說文》乃本作?。《集韻》作?,蓋沿篆文而譌。

說文解字注

乃,曳䛐之難也。玉篇䛐作離、非也。上當有者字。曳有矯拂之意。曳其言而轉之。若而、若乃皆是也。乃則其曳之難者也。春秋宣八年。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何注。言乃者内而湥。言而者外而淺。按乃然而汝若、一語之轉。故乃又訓汝也。象氣之出難也。氣出不能直遂。象形。奴亥切。一部。凡?之屬皆從?。

?,古文乃。

?,籒文乃。三之以見其意。

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囊亥切。?柰上聲。語辭。《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

又承上起下之辭。《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又繼事之辭。《書·堯典》:乃命羲和。

又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又辭之緩也。《周禮·秋官·小司?》:乃緻事。注:乃,緩辭。

又語已辭。韓愈《鬭雞聮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注:用費誓砺乃鋒刃語也。

又王禕詩:茲焉舍我去,契闊将無乃。

又爾汝之稱。《書·大禹谟》:惟乃之休。注:乃,猶汝也。

又某也。《禮·雜記》:祝稱蔔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注:乃某蔔葬其妻某氏。

又彼也。《莊子·大宗師》:孟孫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又《唐書·南蠻傳》:昔有人見二羊?海岸,彊者則見,弱者入山,時人謂之來乃。來乃者,勝勢也。

又地名。《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蠻安撫司,都鎮馬乃等處。

又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狀似榧,而圓長端正。

又《玉篇》:或作廼。《詩·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前漢·項籍傳》:必欲烹廼公。

又《正韻》依亥切。哀上聲。《字彙》:款乃,棹船相應聲。黃山谷曰:款乃,湖中節歌聲。《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橹,戛軋聲似之。柳宗元詩:欸乃一聲山水綠。元結《湖南欸乃曲》讀如矮霭是也。劉蛻《湖中歌》霭廼。劉言史《潇湘詩》暧廼皆欸乃之譌。◎按欸,亞改切,應也。後人因柳集注有雲:一本作襖霭。遂直音欸為襖,乃為霭,不知彼注自謂别本作襖霭,非謂欸乃當音襖霭也。《正韻》上聲解韻乃音霭,引柳詩:欸乃讀如襖霭。而上聲巧韻襖部不收款。去聲泰韻,乃音愛,亦引柳詩:欸乃讀如懊愛。而去聲效韻奧部不收款。至若旱韻,收款音窾,絕不注明有襖懊二音,此可證款不音襖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

又乃有霭音,無愛音。《正韻》增音愛,非。

又《字彙》《正字通》旣明辨款不音襖,欸譌作款,而《字彙》欠部款音襖,棹船相應聲。《正字通》橹聲,自相矛盾,尤非。

字形書法

異體字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次濁

奴亥切

nAi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次濁

曩亥切

nɒi

去聲

開口呼

次濁

乃代切

nɒi

韻略

上聲

曩亥切

增韻

上聲

倚亥切

上聲

曩亥切

去聲

於代切

中原音韻

上聲

皆來

全清

ai

上聲

皆來

次濁

nai

中州音韻

上聲

皆來

囊弓切

上聲

皆來

葉哀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依亥切

ʔai

上聲

次濁

曩亥切

nai

去聲

全清

於蓋切

ʔai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n

əɡ

王力系統

n

ə

董同龢系統

n

ə̂ɡ

周法高系統

n

əɣ

李方桂系統

n

əgx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n

ɑ̆i

拟音/王力系統

n

ɒi

拟音/董同龢系統

n

Ai

拟音/周法高系統

n

əi

拟音/李方桂系統

n

ậi

拟音/陳新雄系統

n

əi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