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山

石柱山

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石柱山風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于安徽省甯國市霞西鎮境内,距甯國市中心34公裡,距甯國溧黃高速甲路出口僅5公裡,景區規劃總面積40平方公裡,核心景區面積10平方公裡。[1]距甯國市中心34公裡,距甯國溧黃高速甲路出口僅5公裡,離青龍灣生态旅遊區10公裡,處于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區。距國家5A級景區龍川僅35分鐘車程,距國家4A景區青龍灣15分鐘車程,距投資60億的青龍山蓄能電站僅一山之隔。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稱:石柱山
  • 類别:自然風景區
  • 地點:安徽省甯國市
  • 規模:10平方公裡
  • 景點:地質景觀
  • 開放時間:2016年3月

樹坪鄉石柱山

沿山溝蜿蜒而進,一路是蒼山對峙,花香鳥語,一路山清水秀,樹榮草茂。行約2公裡,迎面一幅寬約100米,高30米,由根根棱角分明的六棱石柱組成的峭壁進入眼簾,懸挂山腰,沖天而起,氣勢宏偉,象大山怒吼,如火箭待發。

贊皇縣院頭鎮石柱山

石柱山概況

位于贊皇縣院頭鎮,處于千裡太行山脈的中段,海拔599米。

地處贊皇縣城南十五公裡,距省會石家莊六十公裡。石柱山東鄰華

北平原沃野萬頃,西倚贊皇群山層巒疊嶂。南對王屋,北系恒嶽。交通便利。石柱山地質構造為水成岩地貌。

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4度左右。植被茂盛,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石柱山山奇。奇在石柱主峰插雲矗天。嶺側莽蕩綿延。崖壁陡峭,山石壯美,洞深幽靜。

正面仰視石柱主峰,如一尊端坐蓮台的觀世音菩薩。于之相對山峰如童子叩拜。好一幅童子拜觀音的美景展現在遊人的面前。

石柱山樹美。美在柏林茂密碧頃一波。黃臘葉經霜紅似火。老木新枝一片盎然。石柱山鳥麗。麗在主峰頂的山燕歸巢如箭。王剛鳥夜鳴幽啼。明雉雞準時報曉。好一個百鳥争鳴。

石柱山從古至今就是佛門禅宗道場。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有記載開山建寺,古稱護國彌陀庵。成為臨濟宗傳燈叢林。

抗戰期間尼庵漸廢,“文革”期間柏林屢遭砍伐。

後來,縣曾在該山山麓建畜牧廠,利用先進技術進行種畜繁殖,以發展縣域畜牧業。

80年代縣确定石柱山為風景名勝區,成立了景區管理處,白衣庵、彌陀庵等得以重修,景區景貌得到保護和逐步恢複。

開發建設項目簡介

一、項目名稱:贊皇縣石柱山旅遊景區開發建設項目

二、項目内容:開發建設石柱山旅遊景區(含平旺水庫),主要包括建設景區外通路、步遊路、停車場、遊客中心、平旺水庫(亦稱天台湖)水面遊樂項目、明代白衣庵等民俗宗教場所保護修建等。規劃面積16平方公裡,項目總投資1億元人民币,拟招商引資。

三、市場分析:石柱山又名天台山,為贊皇曆史文化名山,石柱山景區(平旺水庫)已納入《贊皇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石柱山山奇、林茂、寺古、果香著名,有擎天柱、壺瓶嘴、玉塔峰、天台湖、白衣庵等衆多景點,每年正月有廟會,常年香客不斷。景區距省會石家莊市僅有62公裡,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客源市場廣闊。

四、效益分析:項目建設後,年可接待遊客20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可達300萬元,旅遊業總收入可達1億元。

相臨景點

代王府九龍壁雲岡石窟恒山懸空寺華嚴寺大同火山群

應縣木塔石柱山慈雲寺平城遺址鼓樓大同市博物館善化寺塞外長城雲崗國家森林公園趙武靈王墓寶甯寺鎮子梁水庫遊樂場跑馬梁白登山興國寺五龍壁覺山寺縣文廟一龍壁比丘尼昙媚造像記七峰山朱熹易系辭碑元淑墓志龍山桃花山景區封和要墓志銘冊田水庫司馬金龍墓表墓志恒山壯觀碑司馬金龍墓觀音堂三龍壁觀音堂天竺廟五龍壁懷仁旺火清李殿林墓明代藩九墓文征明太湖詩碑平型關大同清真寺湯頭溫泉大安寺水神堂靈丘古道文嬴湖雲林寺清栗毓美墓方山永固陵曲回寺石佛冢青檀自然保護區清王萬邦墓

唐河石柱山

石柱山,位于河南省唐河縣馬振扶鄉與祁儀鄉交界,山頂部有兩塊大石屹立如柱,高約十米。柱上有鐵環,相傳為大禹導淮系舟處。此景與桐柏縣八大景之一的禹舟鐵環為同一處。禹王降了水怪無支祁,很快就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石柱山上那對高聳的石柱,起名“禹王定錨樁”用以銘記禹王治水的業績。“石柱擎天”成為今天著名的唐河八大景之一。

《南陽地區志》記載說,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楊五湯等數百人在唐縣、桐柏交界之石柱山結撚,不久被擊散。這裡也算是“紅色”老區了!

石柱山海拔分别為750.8米和660.7米,系第三紀後期,南陽盆地因頻繁的造山運動形成的,大量的險峰,峭壁峽谷與虎山水庫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如同立體國畫。

2009年國慶前夕,根據“旅遊立省”的戰略舉措。在唐河縣委的直接領導下,經多方醞籌,及馬振撫鄉政府的權利配合,唐河啟動通往石柱山旅遊風景線。

石柱山景區内岩石奇特。灰綠色的玄武岩、花崗岩、白色的石英砂岩、礫岩和部分大理石、青石,徑大自然搬運、斷層、切割、風化,林立融合,渾然一體,使其裸露岩層表體。形成了披麻皴、解索皴和斧劈等岩石體表面肌理,頗具有審美藝術景觀。

河川溪潭泉水:景區内不但山嶽地質地貌千姿百态,魏巍壯觀,且河川縱橫溪潭潺潺,泉水叮咚。區内醜河龍宮河楊河清水河祁河皆自南向北流入虎山水庫。醜河從湖北陽境内流經馬振扶鄉關地郭橋姚湖村注入水庫,全長22公裡,流域面積280平方公裡,屬常年性河流,雨季最大流量為450立方米每秒。

龍宮河發源于大尖山天池神女峰,流經馬振扶鄉前莊而入水庫。泉水有返童泉臨泉噴泉石柱山頂深水泉天池耗牛泉黑龍潭黃龍潭碧波潭等。峽谷有大河溝上遊的鷹愁澗一線天小河溝内的鬼門關雞鳴峽等。瀑布有從大尖山頂流經白雲崖的白雲飛瀑和從天池神女峰流出的一線瀑布等。

------北坡馬振扶,南坡祁儀鄉,馮氏故裡在崗上,大河溝裡鳥語香。唐河你是千舟揚帆的船地

石柱山參

石柱參為人參野生變家種的優良品種。來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幹燥根。藥用曆史悠久,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曆代名醫均對人參做了大量的論述,視人參為珍品。

古代我國勞動人民靠采挖野生人參藥用,由于人際日稠,自然資源漸遭到破壞,産量逐年減少,逐漸發展成為野生變為人工栽培。石柱參便是由野生引為人工栽培,并獨具特色的一個品種。

石柱參産于遼甯寬甸縣下露河鄉(現為振東鄉)石柱子村,據考察,在參園附近有一鷹嘴子,近處小山腳下約1.5米左右的自然石柱,以此取名石柱子村。此處土質屬花崗岩風化砂的土質,适宜人參栽培生長,尤其是當人參成長時能“靠貨”不長個的特點,促使人參成長為“橫靈體圓、膀圓節長、緊皮細紋、珍珠疙瘩、皮條須”的樣子,尤其栽培到12-17年的人參,其橫靈體更美,更好看,形态外貌足足以達到與山參以假亂真的程度。石柱參雖然為人工栽培,但基本上保持了山參的特征、其藥用價值可與山參媲美。在國際中藥市場上有較高的聲譽。尤為東南亞一帶最受要上歡迎,有石柱參不到不開行之說。

據考證石柱參是從清朝同治年間即1644年—1689年開始人工栽培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據查寬甸縣志第一卷記載:“……自前清同治十三年奏準開墾。”在當時該村種植人參的主要有毛、孟、華等三姓人家栽種人參,他們将成熟的山參種子采下進行人工栽培,而且對人參的栽培方法各家有各家的特點,一家種的是“節蘆參”,一家種的是線蘆參,一家中的是圓蘆參,3中參蘆的特征不同,圓蘆是野山參的典型特征。

據傳他們之間,家與家隔絕,貨與貨不串,對栽培人參的技術相互保守,互不相傳.在每年上市的人參中,石柱參别具一格,獨樹一幟.他們對石柱參的人工栽培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給子孫後代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财富。

據對石柱子村現存的石碑碑文記載,更進一步證明了石柱參的栽培曆史.1893年石柱子村各參戶因不滿朝廷參稅過重而反抗,朝廷逐派官吏調查屬實而免之,為感謝調查官吏,立《公德政碑》一塊,碑文是“且夫天下之稅務具有備章,東邊開墾以末稅務亦有定規,惟石柱子界内山高士薄栽種五谷不收,故栽養草參以備糊口之需……”

總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最早發現了人參,并在人參人工栽培的曆史先于朝鮮、日本等國家,而石柱參的栽培又是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們中華民族科學文化遺産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發掘整理祖國醫藥學遺産,古為今用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