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戰争

波黑戰争

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争
波黑戰争是發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争。戰争共分為三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争。2008年7月2日,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經過了13年的逃亡之後,被荷蘭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的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已經被當局逮捕。
    名稱:波黑戰争 時間: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 結果:戰争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鬥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

簡介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聯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緻戰争爆發。其進程大緻分為三個階段。

戰争背景

波黑内戰的主體是三個同屬于南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

斯拉夫人是歐洲大陸上古老民族之一,是操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語言的各民族的統稱,主要居住在歐洲的東部喀爾巴千山脈至頓河、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廣闊的土地上。斯拉夫人分為三部分:東部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西部斯拉夫民族,包括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卡舒布人、盧日支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和波斯尼亞人。

南部斯拉夫人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居住在巴爾幹半島。公元4-5世紀,亞洲兇悍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大舉西進,引起了長達80年的民族大遷徙。在這過程中,一部分斯拉夫人南下至巴爾幹半島,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新的民族,但不是單一的,而是形成了許多斯拉夫民族,使巴爾幹半島也被稱為“迷你歐洲”。

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不僅民族繁多,而且信奉的宗教也不同。匈奴人的西進和歐洲的大遷徙,加速了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将首都遷到博斯普魯斯海峽西畔的拜占庭,并将其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死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于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一直存在到1453年。在羅馬帝國分裂過程中,羅馬人信奉的基督教也發生了分裂。基督教内部原本就存在東派和西派,前者傳播在希臘語區,後者流行在拉丁語區。兩大教派在羅馬分裂後加劇變化。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的東部教會受到東羅馬控制,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則與西歐封建勢力相勾結,從此兩大教派彼此分庭抗禮。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布革除對方的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西部教會成為天主教,東部教會自稱為“正宗的教會”,改名“正教”。這樣一來,西部斯拉夫人和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信奉天主教;受君士坦丁大主教控制的東部斯拉夫人和巴爾幹半島上東部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信奉東正教。

以後,塞爾維亞人的宗教信仰又發生變化。在東羅馬帝國的卵翼之下的塞爾維亞人11世紀曾建立過一個塞爾維亞王國,但是在14世紀下半葉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一手持劍,一手拿《古蘭經》的占領者,為了徹底征服塞爾維亞,便對當地的塞爾維亞人實行“伊斯蘭化”,迫使他們改奉伊斯蘭教,否則就要将其逐出家園。

結果,居住在波斯尼亞的一部分塞爾維亞人成為了穆斯林,意即“服順安拉旨意的人”,但這時的穆斯林仍屬塞爾維亞族,與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同居一塊土地,共操一種語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政府才人為地将塞爾維亞穆斯林定為一個民族,擁有與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同等的地位。這樣,在波黑這塊土地上,主要有三大民族: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和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波黑内戰爆發前夕,在440萬總人口中,穆斯林族占43.7%,塞爾維亞族31.4%,克羅地亞族占17.3%。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聯邦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1992年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3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緻戰争爆發。其進程大緻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波黑三族展開大規模領土争奪戰(1992.4~1994.1)。

戰争最初在以穆、克族為一方和塞族為另一方之間展開,不久穆、克族關系破裂,彼此間也發生激戰。各方先是搶占本族居民占多數的地區,繼而塞、穆族之間在東部的塞爾維亞與波黑邊界一線、西北地區及首府薩拉熱窩,塞、克族之間在北部靠近克羅地亞邊界地區争奪地盤。各派武裝不斷開辟新戰場,戰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萬、克族5萬。

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加之其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穆、克兩族在戰争初期基本無重武器),在軍事上占有明顯優勢。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隻控制約10%的領土。為制止波黑戰争,聯合國安理會自1992年5月起先後通過對波黑塞族和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駐維和部隊、在波黑建立“禁飛區”、為穆族設立“安全區”等一系列決議。北約對波黑實施全面封鎖并對“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共體還曾多次進行調解,但均無結果。

第二階段

西方加強對波黑幹預,戰争進入相持階段(1994.2~1995.)

北約對波黑的幹預從對塞族進行軍事威脅升級到實施有限空中打擊,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發出限期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後通牒,下旬以“違禁”為由擊落塞族飛機4架。3月在美國敦促下,穆、克兩族簽署建立聯邦和聯邦軍隊的協議,使波黑戰場再度形成穆、克族聯合對付塞族的新态勢。4月,穆族發動春季攻勢,從“安全區”主動出擊,試圖收複失地,打通各控制區的聯系。塞族予以反擊,并圍困“安全區”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約迅即作出反應,對戈拉日代的塞族陣地進行首次空襲,遏制了塞族的攻勢。

同年8月,南聯盟為擺脫國際社會制裁,在塞族拒絕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國聯絡小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後與之斷絕一切聯系,使塞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軍事優勢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戰場主動權。1994年10月,穆族發動秋季攻勢,攻占“安全區”比哈奇周圍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實行全民軍事總動員,并得到克羅地亞境内“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的支援,于11月中旬奪回全部失地并包圍比哈奇。11月下旬,北約對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和波黑塞族的奧托卡導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并未改變戰場态勢。年底,穆、塞雙方達成停火協議。1995年3月,戰事又起。7月,塞族相繼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兩個“安全區”,并繼續圍困比哈奇。

第三階段

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妥協(1995.8~12)

1995年8月上旬,克羅地亞出動10萬軍隊攻占克拉伊納地區後,美國提出和平解決波黑沖突的新建議。8月30日~9月14日,北約以薩拉熱窩遭炮擊為由,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并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穆、克族軍隊在克羅地亞軍隊配合下,乘機在波黑西部向塞族發動進攻。到9月下旬,穆克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已接近五國聯絡小組為雙方确定的比例。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同意由南聯盟代表其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黑和談。11月21日,南聯盟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地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并于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其餘由塞族控制。

屠殺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東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塊“飛地”,當地原有居民3萬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戰争期間,聯合國安理會宣布将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劃為“安全區”,并規定這些“安全區”為“非軍事區”,不應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裝攻擊和發生任何敵對行動。然而,這些規定并未得到有關各方的遵守。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裝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權。

聯合國安理會随後通過決議,希望塞軍撤出該地區,無條件釋放被扣押的維和人員,并在那裡重建聯合國安全區,但遭到塞族方面堅決拒絕。12日開始塞爾維亞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亞克男子全部屠殺光不留一人。大批波斯尼亞婦女被強奸,還有有身孕的婦女被挑開肚子。史稱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因為經曆這樣的事情,在這兩地區之間的波斯尼亞克人和塞爾維亞人依舊有着無法抹滅的隔閡和心結波黑戰争結束後,波黑穆斯林失蹤人口委員會在斯雷布雷尼察發現許多埋屍坑,并掘出數千具屍體。

長期以來,波黑政府一直否認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殺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認。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調查委員會公布調查報告承認,波黑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後,放走了部分婦女和兒童,但殺害了7000餘名穆族男子。

戰争結局

波黑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争。戰争中,三族共動用近2000門大炮、600輛坦克、600輛裝甲車以及一些戰鬥機等。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聯合國和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組成的五國聯絡小組多次試圖調停波黑戰争,但均無結果。波黑戰争的進程伴随着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幹預,特别是北約所進行的軍事幹預對戰争結局産生了重大影響。

戰争進行中,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武器禁運、設立安全區、設立禁飛區等各項決議,但都沒有使戰争停止。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北約以空襲來制止戰争。北約從最初的對塞族軍事威脅到後來的直接軍事介入,充分發揮空中優勢,對塞族陣地進行打擊,配合地面穆克聯軍的進攻,最後迫使塞族簽署了代頓協議。戰争結束後,海牙國際法院向犯有戰争和種族滅絕罪的塞族戰犯發出通緝令,在全球範圍内緝拿。并向前南方面(塞黑共和國和後來的塞爾維亞)提出要求,把與國際刑事法庭合作,緝拿和引渡戰犯作為加入歐盟的必要條件。米洛舍維奇、卡拉季奇等一批前南高官最後被塞爾維亞當局逮捕。

戰争人物

前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卡拉季奇被西方稱為20世紀最殘酷戰犯的前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卡拉季奇,在被前南國際刑事法庭通緝十三年後,終于未能逃脫厄運,于2008年7月21日被捕。塞爾維亞總統塔迪奇說,塞爾維亞安全部隊逮捕了卡拉季奇,這項說法獲得海牙前南斯拉夫罪行國際法庭的證實。逃亡13年的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在塞爾維亞被捕,等待他的,可能是跟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一樣的命運。然而,他的人生比米洛舍維奇更傳奇。

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許多人心目中是民族英雄,是塞族人的驕傲。是英雄還是戰犯,隻有等待曆史做出公正的評價。毫無疑問,等待他的将是被移送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接受審判。

塞爾維亞政府和司法部門證實,經過了13年的逃亡之後,被荷蘭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的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已經被當局逮捕。曾經被看成是已故前南斯拉夫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盟友的卡拉季奇,被控在1995年于波斯尼亞城市斯雷布雷尼察殺害了大約8000名阿爾巴尼亞裔的穆斯林男子。

海牙法庭指控卡拉季奇涉嫌犯有種族清洗和反人類兩項罪行,特别是對長達三年多的圍困薩拉熱窩和發生在1995年7月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殺事件負有直接責任。

卡拉季奇是美國懸賞500萬美元通緝的要犯,自從被海牙聯合國戰争罪犯法庭指控1995年大屠殺之後,他一直潛逃。有人認為,他和前軍事指揮官拉特科·姆拉迪奇藏身于塞爾維亞或者是塞爾維亞控制的波斯尼亞的某處。

從1996年被聯合國海牙國際法庭發布國際通緝令至今,他躲過了無數次的逮捕行動。

歐盟2008年7月22日對波斯尼亞塞爾維亞裔戰時領袖卡拉季奇被捕表示歡迎,并且形容這是塞爾維亞邁向成為歐盟會員國之路的“重要一步”。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當天在一項聲明中說:“歐盟對于遭前南斯拉夫罪行國際法庭指控種族滅絕、違反人道罪和犯下戰争罪行的卡拉季奇被捕,表示歡迎。”

塞爾維亞在今年四月底和歐盟簽署一份穩定與聯合協議,這是塞爾維亞邁向長期性與歐盟整合的的第一步,但這項協議并未立即生效,它在等待貝爾格勒與前南斯拉夫罪行國際法庭“充份合作”。歐盟堅持,這項充份合作隻有在前波斯尼亞塞爾維亞裔軍事領袖卡拉季奇被捕後才能顯示出來。

南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

2008年4月1日,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南聯盟政府逮捕南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事件終于有了結果:米洛舍維奇已經被逮捕,并且已經被送往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監獄。

南聯盟社會黨領導人伊夫科維奇告訴記者說,米洛舍維奇在跟内政部長談判後之所以決定投降,完全是出于尊重人的生命,想盡可能避免流血沖突。

跟塞爾維亞總理金吉奇關系密切的南聯盟高級官員透露說,逮捕米洛舍維奇的決定是上周末南聯盟總統科什圖尼察在日内瓦訪問聯合國有關部門期間作出的。塞爾維亞内務部在聲明中說,米洛舍維奇因涉嫌“濫用職權和合夥犯罪等罪名”而被捕,現在,他除原有的訴訟,法庭還準備追究其在31日晨拒捕并造成多人受傷的責任。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這些指控還隻限于南聯盟境内,跟所謂的海牙國際戰犯法庭沒有任何的關聯。

美國總統布什,英國外長庫克都先後表态,光是逮住米洛舍維奇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把他送交海牙前南戰犯法庭接受審判。

戰争評論

種族屠殺

始于十六年前的波黑戰争,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洲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争。戰争因民族矛盾而起,因“統”和“獨”而擴大,最後在西方軍事打壓下結束。在戰争中塞、穆、克三族均動了血本,并付出了慘重代價,該國85%的經濟設施遭破壞。

由民族矛盾引發的戰争往往伴有大規模的種族屠殺。波黑塞族是在維護南斯拉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穆克聯盟是為了争取民族獨立和

解放,究竟孰是孰非,很難輕易定論。時至今日,波黑境内塞族、穆族分而治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波黑戰争自始至終都伴随着外國的軍事介入的武裝幹涉,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整個戰争發生、發展和結局起了決定性作用,并按照自己的标準左右着整個進程。

搞垮南斯拉夫是西方控制巴爾幹,進而控制整個歐洲的關鍵環節。當波黑議會不顧塞族的反對于1992年3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後,美國和歐洲便迫不及待地于4月便給予承認,由此引發了這場長3年半的戰争。

戰争進行中,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最初的對塞族軍事威脅到後來的直接軍事介入,充分發揮空中優勢,對塞族陣地進行打擊,配合地面穆克聯軍的進攻,最後強壓塞族簽署了代頓協議。戰争結束後,西方國家通過海牙國際法院向犯有戰争和種族滅絕罪的塞族戰犯發出通緝令,在全球範圍内緝拿。并向前南方面發出強硬指令,把與國際刑事法庭合作,緝拿和引渡戰犯作為加入歐盟的必要條件。米洛舍維奇、卡拉季奇等一批前南高官成了犧牲品。

關于亡靈

波黑戰争導緻大批人員失蹤,已有2萬具無名遺骸身份得到确認,但仍有上萬人去向不明。波黑實驗室正用DNA鑒定無名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