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針氈

如坐針氈

漢語成語
如坐針氈(拼音:rú zuò zhēn zhān)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錫傳》。[1]“如坐針氈”的原義是像坐在插着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常和“度日如年”連用。
  • 拼音: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 近義詞:芒刺在背、坐卧不安
  • 反義詞:視若等閑、不慌不忙
  • 名稱:如坐針氈
  • 出處:《晉書·杜錫傳》
  • 釋義:像坐在插着針的氈子上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 例句:快要上課了,我的作業還沒補完,我如坐針氈

成語出處

累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屢谏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着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錫傳》)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如坐針氈”。

成語故事

杜錫是西晉名将杜預的兒子,他學識淵博,年紀輕輕就享有盛名。後來,他被晉惠帝指派為太子舍人,陪伴在愍懷太子身邊。

愍懷太子生性散漫,終日玩樂,不思上進,耿直的杜錫總是苦苦勸谏太子,言辭十分誠懇。但太子非但不聽,反而對杜錫心懷怨恨,覺得他總是針對自己。一天,太子為了整他,競然在杜錫常坐的氈子裡插了幾根針。杜錫沒注意,坐下時屁股被針紮出了血。第二天,太子故意問杜錫:“昨天,你怎麼了?”杜錫難以開口,隻好說:“我昨天喝醉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太子因此責備他說:“你平時總喜歡說别人,怎麼自己還會做錯事嗎?”

後來,太子終于因為在宮中胡鬧惹怒了賈皇後。賈皇後買通官員誣陷太子謀反,太子被廢後不久,又被人陷害而死,死時年僅23歲。

成語寓意

杜錫能坐在針墊上面奉然自若,因為他深知君臣之間的關系,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是他的本分和原則,相比之下,太子就有點小肚雞腸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這是人們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真的做到“從善如流”還是很難的,因為人們都愛聽恭維或贊美的話,不喜歡批評意見。現實生活中,人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如坐針氈”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常和“度日如年”連用;多用來形容心情不安定。

運用示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針氈。”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卻說三巧兒自丈夫出堂之後,如坐針氈,一聞得退衙,便迎住問個消息。”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長洲縣如坐針氈,恨酒保入骨髓。”

現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從東郊傳過來隆隆炮聲,聲聲震憾着盧象升的心,使他如坐針氈。”

成語辨析

如坐針氈—坐立不安—芒刺在背

“坐立不安”的意思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芒刺在背”的意思是如同有芒刺紮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寝食不安。

“如坐針氈”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甯,但“如坐針氈”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動。

“如坐針氈”與“芒刺在背”兩者都有心神不得安甯的意思,但有區别:一是含意上有區别。“如坐針氈”偏重于坐不住,“芒刺在背”偏重于不自在;“如坐針氈"偏重于内心緊張,“芒刺在背”偏重于内心惶恐。二是用法不同。“芒刺在背” 常可充當“像”“若“如”一類動詞的賓語,“如坐針氈”因為含有語素“如”,就沒有這樣的用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