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

疾病名
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大腸息肉可發生于大腸各部位,以乙狀結腸及直腸多發[1]。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系密切,後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确診後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 中醫病名:直腸息肉
  • 外文名:polyps of the colon
  • 别名:
  • 就診科室:外科、消化内科
  • 多發群體:50歲以上人群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可能是家族性、遺傳性、炎性增生性、環境及飲食等因素共同引起
  • 常見症狀:消化道症狀常見、如腹脹、腹瀉、便秘等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

病因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遺傳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環境及飲食等相關因素共同引起。

臨床表現

大腸息肉臨床症狀常不明顯,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因較輕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視。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黏液血便來就診,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特别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确診。

檢查

1.X線鋇劑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确分類和定性。

2.纖維腸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組織檢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檢鉗或圈套器電切摘除後送驗,大的或廣基的息肉則往往隻能行鉗取活檢。是發現和确診大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絨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鉗取活檢處病變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檢處無癌變亦不能肯定腺瘤他處無癌變。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無癌變往往需切除整個腫瘤,仔細地切片檢查後方能肯定。鉗取活檢病理結果可供參考,但并非最後結論。

診斷

多數息肉起病隐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變。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應考慮Gardner綜合征的可能,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P-J綜合征等。對有息肉病的患者,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

鑒别診斷

應與腺瘤樣息肉、乳頭狀腺瘤、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相鑒别。

并發症

一些患者可長期便血或貧血。

治療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手術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鏡下行各種摘除法。根據息肉的形态、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别采用:

1.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頻電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3.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

目前很少應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檢鉗除法

主要用于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5.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

适于無需留組織學标本者。

6.黏膜剝離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長蒂大息肉,難以懸于腸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于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9.内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

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