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

中國宗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中國宗教音樂之一。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道教音樂吸取了中國古代宮廷音樂和傳統民間音樂的精華,滲入道教信仰的特色,形成道教音樂的獨特藝術風格,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2008年6月7日,道教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稱:道教音樂
  • 外文名稱: Taoist music
  • 遺産類别:中國宗教音樂
  • 遺産級别: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申報地區: 河北、山西、上海、江蘇、安徽等
  • 曆 史:南北朝時期
  • 又 稱: 法事音樂、道場音樂
  • 批準時間: 2008年6月7日
  • 遺産編号: Ⅱ-139

曆史淵源

起始年代

道教音樂又稱法事音樂、道場音樂,大約開始于南北朝時期(420—589年),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與太上老君有關。更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古代巫觋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展,最初誦經為直誦,未見有使用音樂的記載。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稱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并賜《雲中音誦新科經戒》,制定了《樂章誦戒新法》,遂産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樂音韻。

所謂《華夏頌》,據《玉音法事》注說:“華夏,三千五百裡為華夏,言其迢遠之意,今華夏自思真堂舉起,徐徐吟詠,過廊庑,登殿堂,而畢。似取其迢遠之意也。”這大約是在道教儀式開壇前行進中吟詠的一種音韻。

《步虛辭》多是對神仙的頌贊之詞,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詩歌詞,長短不拘,視法事的需要而定。

《樂府古題要解》說:“步虛辭,道家曲也。”據南朝劉敬叔所著《異苑》記:“陳思王(曹植)遊魚山,忽聞空裡誦經聲,清遠遒亮,因使解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又據《晁志》載:“其章皆高仙上聖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故曰步虛。”因其音韻若衆仙飄渺行于虛空歌誦之音而得名,風格古雅。南朝茅山道士陸修靜所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受》中,便收有《步虛辭》,現存明《正統道藏·洞玄部·贊頌類》所收《玉音法事》中錄有多首《步虛辭》。

鼎盛時期

唐宋

唐代是道教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唐代的道教音樂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唐高宗曾令宮内樂工制作道調。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獻道曲,并親自研作和教授道樂,用于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

《混元聖記》卷八日:“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

《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記有“(天寶十年)四月,帝于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他還诏道士司馬承祯、李會元制《玄真道曲》、《大羅天曲》;诏工部侍郎賀知章作《紫清上聖道曲》;诏太常卿緯縧制《景雲》、《九真》、《紫極》、《承天》、《順天樂》、《小長壽》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

唐代詩人作詩也有不少提及道樂的,例如張籍有“卻到瑤壇上頭宿,應聞空裡步虛聲”之句;女詩人薛濤在其《試新服裁制初成》詩中有“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之句。可見當時道樂流行之盛。

唐時因道士的流動,道樂由宮廷傳至中國民間,又吸取了許多中國民間曲調,包括一部分佛教音樂和西域音樂。有的被改名後即用于道教活動,如把《無愁》改稱《長歡》,《蘇羅密》改稱《升朝陽》,将它們都納入了道樂之列。

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樂也受到重視,高宗曾令樂工制作道調。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廣制道曲,還在宮廷内道場上親自教道士“步虛聲韻”。唐代道教音樂在吸收當時的中國民間音樂、西域音樂以及佛教音樂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提高。唐末張若海撰《玄壇刊誤》稱唐代道樂為“廣陳雜樂、巴歌渝舞,悉參其間。”唐末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輯了《道門科範大全集》,道教的齋醮儀式得以進一步規範。這時的道樂已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

代表作

清水道教音樂是甘肅省天水市的漢族宗教音樂,源于全真道派。清代乾隆年間受陝西華陰等地道教音樂的影響,相繼分成了“龍門派”和“華山派”延續至今。在初創時便已是聲腔、器樂、打擊樂并用的綜合表演形式。因經詞是配以音樂曲調且在打擊樂的伴奏下唱出的,因此清水道教音樂注重的是“一寫二念三吹打”。

其常用的經詞約有60部180多卷,句式多為四字、七字和十字句,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幸福吉祥是其主要内容。2008年,清水道教音樂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馬少民為該項目傳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