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

嫁妝

漢語詞語
嫁妝,漢語詞語,是指女子出嫁時親屬贈送的各種物品或貨币。
  • 中文名:嫁妝
  • 外文名:maritage;dowry;trousseau
  • 拼音:jiàzhuang
  • 近義詞:
  • 反義詞:
  • 釋義:女方帶到男方家去的錢或物

原由

關于為什麼聯姻的兩個集團之間要互相贈送禮物的問題,學界的解釋可以說是衆說紛纭:

第一種是繼承說,傑克·古迪(Jack Goody)1973年對歐洲社會進行考察,認為嫁妝在它的一般表現形式上,是在父母死亡之前的一種财産繼承形式。

第二種是福利說,其主要觀點是嫁妝與女兒在接受妻子集團中的生活是否幸福有關。

第三種是勞動價值說,認為婚姻償付與男女雙方在生産性勞動中所創造的價值有關,而由于男女兩性在同一社會中所創造的勞動價值的差異,産生了社會類型與婚姻償付制度的對應。

第四種是競争說,認為嫁妝是女人之間的競争,而聘禮是男人為了女人而進行的競争。

第五種是家庭意圖說,艾麗斯·斯赫萊格爾(Alice Schlegel)和羅恩·埃勞爾(Rohn Eloul)指出婚姻貿易經常被解釋為新娘的父母與新郎之間所作的安排,這可以在好幾個方面被理解——家庭可以将此作為一種手段和機制,試圖保持或者增加他們的資源,比如滿足勞動力需要,增加财富,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的地位。

第六種是财産轉移說,古迪認為聘禮和嫁妝都涉及到結婚時财産的轉移,不論什麼象征方面标志着這些轉移,他們也有他們的經濟功能,不是主要作為一次購買中的媒介物,而是作為财産再分配的方法。婚姻貿易中的這些區别必須和社會組織的其他方面尤其是經濟聯系起來。這種看法集中地表達了許多學者把聘禮和嫁妝看作是财産轉移的觀點。

古代習慣

1、彩禮、聘禮是男方給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将聘禮也作為嫁妝給女兒,但不給也沒問題,女方父母有全權支配。

2、嫁妝是給新娘子的,屬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幹涉的,如果要動媳婦的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而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正當的。在古代,侵占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利。

3、女人去世後,她的嫁妝隻能由親生子女繼承,如果沒有子女,則要由娘家後人繼承。這是因為從某朝代以後(忘記了是唐還是宋明),中國女子實際上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對娘家财産的繼承就是通過嫁妝來體現,所以如果她沒有後人要返還給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離或者離開夫家,嫁妝自己帶走,沒有分割一說。

5、古代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媳婦還是會因為軟弱被婆家霸占嫁妝,但這種事情如果有人告或傳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價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妝來補貼家用(小家庭),資助丈夫讀書或經商,養育并傳承給孩子,也有特别“賢惠的”還用自己的嫁妝給丈夫納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忌諱講究

1、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随。

2、女方得派一近親男童(一般為新娘胞弟或近親族弟)手執陪嫁之箱櫃鑰匙前往,現在一般隻要随同前往即可,名為“押嫁妝”。

3、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妝用的各式車輛工具一律系以紅綢布,以示吉慶。

4、送嫁妝的人員、車輛宜為雙數。

5、男方得給送嫁妝的人員喜煙、喜糖和喜錢。給押嫁妝男童的喜錢應略多。

6、忌陪送床、鍋、鐘。

7、可由新郎新娘分用的物品,如被褥、臉盆、面鏡、杯、枕巾、椅凳、花瓶等,宜為雙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