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墳後遺症

平墳後遺症

在河南周口的平墳運動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平墳後遺症,是指發生在河南周口的平墳運動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2012年3月,周口掀起轟轟烈烈的“平墳運動”,半年平墳350多萬座,此事件當時引起廣泛争議。2016年,周口大多數被平的墳頭重新堆起,作為平墳配套工程的3000多座公益性公墓大多廢棄。運動式平墳成了法治不彰的典型負面案例。而尊重正當程序,正視多數民意并願意汲取民意,改善執行程序和溝通方式等等,都是這場法治後遺症的對症之藥。
  • 中文名:平墳後遺症
  • 外文名:
  • 别名:
  • 發生地:河南周口

由來

2012年3月,河南周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平墳運動”,半年内平墳350多萬座。周口平墳事件在全國引起了廣泛争議,被稱為一場政策與傳統之間的角力。一位2013年春天造訪周口的記者記得,國務院修改《殡葬管理條例》後,周口市各村都重新攏起了墳,唯獨朱偉治下的朱集村,麥地仍然一馬平川。但在朱偉被免除職務後,一夜之間,上百墳頭重新冒了出來。朱集村的“平墳運動”也就此宣告失敗。四年後,當地無人再提平墳二字。但影響仍在繼續,公墓的管理亂局、被運動裹挾的普通人命運,都成為這場運動的後遺症。

影響

1、最大的爛尾工程

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在周口“平墳運動”中曾是與平墳相輔相成的政績工程。平墳後,所有遺骸要入公墓,這才構成完整的殡葬環節。

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發布了“1号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殡葬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用3年時間完成農村公益性公墓全覆蓋;火化率100%;徹底遏制偷埋亂葬和骨灰二次裝棺;不再出現新墳頭,逐步取消舊墳頭。根據周口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7月,整個周口市建成了3132座農村公益性公墓,商水縣有250座。如今,這些公墓卻成了最大的爛尾工程。

雙龍灣公墓的宣傳欄曾記錄:從2012年1月1日起,商水縣鄉财政3000萬元用于公益性公墓建設。但村民表示自己沒拿到一分錢。動辄二三十萬元的公墓,都是村裡自籌。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村直到現在還賒着建公墓的施工隊的錢,有的施工隊知道錢拿不到了,就直接把圍牆給扒了。轟轟烈烈的運動過後,政府部門沉默了,再未對公墓的處置問題出台任何政策。有一半的公墓就此消失了,另一半,則公私不分,本該不收任何費用的公墓,發起了死人财。

周口市下轄的沈丘、商水、扶溝、西華等縣,發現收費的公益性公墓不在少數。收費的主體,有的是公家人,如村集體,有的是私人,比如村裡找施工隊建墓園,沒錢給施工費,施工隊就派人接管公墓,開始收費。

葬入公墓,要價五百到幾千元不等。在扶溝縣練寺鎮,“天堂靜園”墓地收費高達三千元。對于莊稼人來說,這就是全家一季麥子的收入,加上火化流程,比傳統土葬花得更多。郭巋做過統計,整個商水縣,最多時250座公墓,埋葬人數超過20人的公墓,不超過十家。這些公墓,大多是在耕地上建設,建而不用,這在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一畝的周口顯得奢侈。

一些鄉鎮的公墓占地面積到了幾十畝。如淮陽縣城關鎮“正寝園”,墓園面積達50畝,占了7戶農民的地,無墓進駐,又鋪了水泥,不能複耕。

2、火化率迅速回落

在周口,人們把“火化”叫做“爬煙囪”,在傳統意義上,這不是一個好詞。殡儀館業務量寥寥的情況,從平墳運動結束的2013年夏天開始。在那之前,“平墳運動”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殡儀館也曾火爆過。按相關統計,當時,商水縣殡儀館每月的火化量達到三四百具,殡儀館16輛車,每天進進出出。2012年商水縣的彙報材料也稱,截至當年的7月10日,全縣火化率實現100%。

商水縣縣長楊珺曾介紹,商水縣每年的死亡人數為7000人。而2016年縣殡儀館每年的火化人數在300人左右,火化率僅4%。這4%,基本也都是在縣城裡任職的黨員幹部或體制内員工。殡儀館的16輛車已經停運了12輛,司機們沒活幹,沒錢掙,都出門去找别的活計。殡儀館的員工因為沒事做,隻好在附近開辟一塊菜地,種上了蔬菜。周口市其他縣殡儀館的情況也大體相同。即使火化全免費,老百姓也不願意,這是農村千百年來的傳統。

火化“生意”不好做,棺材生意卻重新火熱了起來。商水縣棺材市場又重新開了張,一條街上擠下了大大小小近20個棺材鋪。兩米長、一米寬的大棺材擺在門口招攬生意。2012年風風火火的政令,政府要求一月之間鋪子必須關張。政令執行的很徹底,棺木一條街一下子就冷清了。2012年9月,周口市上交給河南省财政廳的總結材料中就提到,區内原有的537個棺木市場已全部取締。

運動結束後,已無人再來阻止。現在棺材鋪子裡賣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賣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賣兩三個。每個月都會有買大棺材來二次裝棺的——有些幹部生前為做表率選擇了火化,其家人又割舍不下那份傳統,把骨灰盒裝在棺材裡,偷偷在自家田地裡下葬。

觀點

從效果上看,當初周口推動平墳最大的理由是土地複耕,但大多廢棄的所謂“公益性公墓”對耕地的占用,證明了“複耕”的破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傳統文化裡,家與墳是很多中國人的心靈依歸,是一個宗教般的存在。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是歸途。靠一場運動來強行隔斷祖墳與心靈,這樣的執政思維實在失之于簡單粗暴。在法治已成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當下,運動式平墳也成了法治不彰的典型負面案例。

不光法律依據不足,運動式的強制平墳方式,同樣與法治理念格格不入。周口政府曾在官網上稱“對還沒有平、遷的墳頭,堅決平、遷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戰到底”,這樣的口号令人不寒而栗。就算強制執行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恐怕也沒有“一戰到底”的必要——畢竟還是人民内部矛盾。有專家曾指出,當年的平墳運動,“是以暴風驟雨式的改革來改變一種傳統,對于中國人的觀念來說有點過快了”。其實“強制平墳”不僅僅過“快”,它還缺少對民意的尊重,對法律的敬畏。

公墓的管理亂局、被運動裹挾的普通人命運,是昔日周口平墳運動的後遺症。其實,尊重正當程序,正視多數民意并願意汲取民意,改善執行程序和溝通方式等等,都是這場法治後遺症的對症之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