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

螳螂拳

中國傳統武術拳法
螳螂拳,發源于陝西省淳化縣,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拳法,在山東膠東地區廣為流傳。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栖霞人于七)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編制了一些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并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紀中期,栖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一批螳螂拳高手。螳螂拳在産生的數百年裡,經過曆代武術家的總結提煉、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實用性強的特色風格,主要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極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較流行。2011年,螳螂拳獲得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2019年11月,螳螂萊陽市文化館、栖霞市文化館、青島市崂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青島鴛鴦螳螂拳俱樂部獲得螳螂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
  • 中文名:螳螂拳
  • 所屬國家:中國
  • 創始人:王文成
  • 發源地區:陝西省淳化縣
  • 發源時間:明末清初
  • 保護級别: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曆史淵源

明末清初陝西省淳化縣王郎(即王文成)初練少林功夫,當看到螳螂鬥蟬中得到啟發,回家後苦心鑽研,取蛙辮活動的特點,吸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創出“崩補“和“八肘“兩套學,并取名“螳螂十八湊“;山東省萊陽縣趙家疃人士趙珠,從小攻文習武,王郎見趙珠武藝高強,便把螳螂拳傳授給他,趙珠就将拳術帶回了萊陽老家,從此螳蜘拳在陝西淳化縣一帶滅迹,趙珠又吸取了“崩補“和“八肘“及其它拳種的精華加以變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勁路特點,編創了“亂截“。

十九世紀中期,栖霞的螳螂拳進入興盛期,出現了米卓福、米華彩、米華國、孫英、孫忠民、楊學海、楊學珍、楊學武、楊振寶、楊德常、鄒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裡人戰德所創的小架螳螂拳,傳人有張洪錫、衣壽春、單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并從栖霞傳入台灣及世界各地,衛笑堂、衛延義兄弟是重要傳承人。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栖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傳播村莊達54個,拳房屋遍及城鄉,習練者達數千人之衆。

1933年全國舉行擂台賽,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使用了“鳳凰三點頭“、“紅娘子叫門“和“底漏槍“等槍法,奪得了大槍的冠軍,拿到金盾。

解放後,螳螂拳的發展趨于低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傳習螳螂拳活動又進入一個活躍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螳螂拳再次走入低谷。

二十一世紀,栖霞成立螳螂拳協會,習練者達到百人之多。

2016年12月,福山梅花螳螂拳被福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2020年,由煙台武協螳螂拳推廣中心和福山區螳螂拳研究會聯合舉辦的“2020年煙台市福山區螳螂拳文化研讨會”在福山區文化旅遊局舉行。

功法解析

綜述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為勾、樓、采、挂、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内功是羅漢功。

螳螂拳功力技法以螳螂手勾擒拿為核心,特點鮮明,針對性強,有分指撐壁、分指鐵牛耕地等徒手功法與打拍沙包、抓提壇口等器械功法兩類,形式不拘一榕,内容豐富多彩,既可獨自操作,又能與人合作。

手法步法

螳螂拳手法為勾、樓、采、挂、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為”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

手法套路

螳螂拳手法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并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手法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

身法套路

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搖根固“、“隻動腰、不走胯“。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一般都是纏圈與抖發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勢連環。講究随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拳法有砸、彈、劈、挑、蹦、勾等。套路結構嚴謹,銜接巧妙。發勁剛而不僵,柔而不軟,短中寓長,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别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

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螳螂拳氣勢要求緊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松緊結合,富于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雙鈎等。

主要特點

崔壽山前輩所著《太極硬螳螂拳譜》之《叙言》中寫道“公(李秉霄)得異人傳,能取内外兩家之長而兼之“,集内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于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許多特長編制的一類優秀漢族拳術。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又廣泛地吸收其它漢族拳術的一些優點加以改造,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獨立拳派。

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學習時,要求以空氣為最佳練功器械,在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

練習綱要

綜述

長期操練螳螂拳能夠磨練意志、增進功力,是修煉身心的妙法良方,被執技者視為珍寶卻又受人冷落。人們往往關注武術套路演練或技法應用,功力練習少有問津。然而,螳螂拳功力技法緊密結合專顸技術,動作樸實無華、簡潔明快、習練方便。

“練武不練功,終須一場空“。功力技法是螳螂拳技術體系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是提高擊打與抗擊打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單一性功法練習尚可,複合性練習堪佳,尤值提倡。器械功力技法練習若能帶出身法,手眼身法步一爐同冶,效益倍增。

練習方法

抛抓沙袋沙袋方形,帆布制作,邊長30厘米,四周縫合,灌以石沙或鐵沙,重約3一5千克。

(1)胸前抛抓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兩腿微屈。一手抓握沙袋,随重心擡起抛至胸前,另手抓接。正抛正抓、反抛反抓、正抛反抓、反抛正抓皆可,左右交替互換,随手而化,目随物動。

(2)高抛抓接抛抓動作同前,抛起高度3一5米,另手正接反抓皆可。目0舞妫2012.050随物動,視落點移動腳步,步法輕捷穩健。

(3)背抛前抓反手背後抛起,高度3一5米.身前落下另手正抓反抓皆可。目随物動,視落點移動腳步,步法輕捷穩健,以上技法熟練後,可兩人互抛抓接,間距3一5米,任意發揮。

2.耍石擔以木為杆,開石為盤。杆略長于身高,杆粗5一6厘米叫稱手為度,重量自20千克始,随功力長進,漸增至60千克。通常每組練習8一12次。

(1)雙手舉鼎兩腳左右開立,略寬于肩,兩腿屈膝,軀幹前傾,兩手正手握杆。兩臂同時向上提拉,石擔過肩後,翻腕上挺,身體直立,目視前方。提擔下落,置于髋前。

(2)單手扯旗右手正握.左手反握,間距略寬于肩,身體重心稍右移,兩臂向右運擔,杆身斜置,右高左低,兩臂向左運擔,杆身斜置,左高右低.左手向另端滑握控擔,右手扶按下盤.目視上盤。

3.技理技法

(1)左右互換,交替練習,單臂背件右手正握,左手反握,間距略寬于肩,左手斜前上舉,右手握杆向左後下方運擔,軀幹前傾,右手放開,左手握杆立圓掄運,右手移至左肩上,杆身斜置肩後。

(2)勾挂球置身前地面.右腿支撐.膝微屈,腳尖稍外展.距球30厘米左右.左腿伸直.腳尖勾起内扣.腳面内側觸球·向右前方挂踢。定勢“螳螂腰斬“.目視左前下方,視球停點移動腳步步法輕捷穩健。左右互換,交替練習。

(3)跷挂球置身前地面.右腳距球30厘米左右,膝微屈,腳尖稍外90展,左腿由屈到伸沿地面弧形向前勾踢,腳尖勾起内扣,腳面内側觸球,向右前方挂踢.目随物動,視球停點移動腳步步法輕捷穩健,160右手接握.左手放開,向上接握,石擔于身。

主要流派

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禦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相傳為化龍所傳。“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内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調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餘套。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棍、大梢子、大刀、雙鈎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柔相濟的勁法。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市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為業,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後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複明的義士,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其勁多為内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緊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寬腹實,松肩探膀,腰如鑽杆,手僅機輪。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少林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也稱少林羅漢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師創立螳螂拳後,經福居傳至北京白雲觀道長闫萬修。閏萬修承其衣缽傳至恩善耆,後有滄縣城東大白頭村(也稱大白兔村)楊俊譜,他跪拜恩善耆為師,得全部螳螂拳技藝,并創立福順镖局課徒授業。

太極螳螂拳

太極蝗螂拳法完全是以《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為依據的。另外就太極蝗螂拳的運動特點來看,可以看出處處貫穿“太極陰陽學說”的理論。太極蛙螂拳法以圓為載體,動作多是圓弧,弧中求直,一正一反,恰如太極陰陽圖。

曆史文化

相關人物

宋子德(1855~?),字耀坤,萊陽趙格莊人,是清末民初萊陽首富,好武。因他與姜化龍是姑舅兄弟,且姜化龍、宋子德、李丹白三人曾義結金蘭,有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古時習武有“窮文富武”及“武功非至親不傳”之說),使他能夠全心投入螳螂拳的研習、弘揚中,加之他文化功底深厚,能夠對螳螂門曆代先師的絕學、拳譜加以記錄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螳螂拳譜,從而使螳螂門技藝得到了比較完整的保留,在螳螂拳理論及實戰方面作出貢獻。

姜化龍(字雲生,1855~1924年,山東萊陽黃金溝人,另一種說法是:生于清鹹豐三年即1853年)于1921年時告老歸隐,不知所終。其深得梁公學香螳螂拳法之真傳,是清末享譽全國的螳螂門宗師,也是膠東螳螂門的奠基人、初祖,與李丹白先生被尊為清末山東武術界的泰山北鬥。

傳承保護

2011年,螳螂拳獲得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2019年11月,螳螂萊陽市文化館、栖霞市文化館、青島市崂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青島鴛鴦螳螂拳俱樂部獲得螳螂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21日,山東省體育局、平度市、青島市市北區申報的太極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螳螂拳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相關影視

螳螂

《螳螂》是1978年由劉家良執導,梁家輝、黃杏秀、李麗麗和姜大衛等人主演的的電影,清官之子韋風受康熙皇賞識,混入田家找出叛變之實據。田孫女芝芝喜韋,求祖父田老太爺聘其為私塾教師。及後,韋盜得造反密件,欲與芝離莊,田老遂萌殺意。惡鬥下芝為掩護韋,慘死于田老拳下。韋風死裡逃生,為報仇創出螳螂拳法。

鷹爪螳螂

《鷹爪螳螂》是1978年由李作楠導演,王道、戚冠軍、張翼、梁家仁、高飛等人出演的電影,鷹爪拳和螳螂拳兩派為了争奪中國功夫的再高武學地位,其中鷹爪拳為了殺出另一條血路,以鷹爪拳拳館來訓練大量弟子和吸引大批人加入本派,而螳螂拳也作一反擊,一段兩派之間的激烈争鬥,直到一發不可收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