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四項

血凝四項

血栓性疾病檢查
凝血四項為手術前必查項目、血栓前檢查項目及監控臨床口服抗凝藥物患者。目的是為了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防止術中出現大出血來而措手不及。人體的止血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受傷以後,主要靠一些凝血酶部分凝血酶來止血,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就是提示容易出血。[1]
    中文名:血凝四項 外文名: 所屬分類: 目的: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 四項:血液高凝狀态、凝血、出血、止血 注意事項:防止組織損傷,避免外源因子進入 類型:檢驗科臨檢檢查項目

含義

出血性疾病的篩查與診斷、血栓前狀态和血栓疾病的檢查、各種抗凝藥的正确應用和預後估計,都離不開對凝血狀态的了解。凝血4項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準确了解這些問題。

凝血四項包括

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由其衍化出的國際标準化比值(INR);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3.)凝血酶時間(TT);

4.血漿纖維蛋白原(Fbg)。

臨床意義

一、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參考值:12-16秒。

2、臨床應用: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于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标。據報道,在口服抗凝劑的過程中,維持PT在正常對照的1-2倍最為适宜。

PT異常意義:

1.延長: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獲得性見于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肝髒疾病;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口服抗凝劑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體

2.縮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劑的監測:凝血酶原時間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時,凝血酶原時間比值在1.5-2.0,INR在3.0-4.5用藥為合理和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範圍:非髋部外科手術前1.5-2.5;髋部外科手術前2.0-3.0;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治療肺梗塞2.0-4.0;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術3.0-4.0。

凝血酶原時間報告方式:即報告被檢标本的凝血酶原時間(秒)也同時報告正常對照的結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報告之

待檢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比值=正常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

二、國際标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參考值:0.8-1.5。

2.臨床應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次方(ISI:國際敏感度指數,試劑出廠時由廠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實驗室,用不同的ISI試劑檢測,PT值結果差異很大,但測的INR值相同,這樣,使測得結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國際上強調用INR來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一種較好的表達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範圍如下:臨床适應症INR允許範圍預防靜脈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術前1.5―2.5髋部外科手術前2.0―3.0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治療肺梗塞2.0―4.0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術3.0―4.0

國際标準化(凝血酶原時間)比值(INR)INR=XC,X為患者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比值。C為所的組織凝血活酶ISI值。

範圍:比值為0.82-1.15

意義同凝血酶原時間.

三、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

1.正常參考值:24-36秒。

2.臨床應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檢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們相應的抑制物,同時,APTT也可用來凝血因子Ⅻ、激肽釋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釋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徑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徑,所以APTT成為監測普通肝素首選指标。

APTT異常表現的意義: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

臨床意義:

1.延長:

因子Ⅷ、Ⅸ和Ⅺ血漿水平減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減少還見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纖維蛋白原缺乏。如肝髒疾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口服抗凝劑。應用肝素以及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

纖容活力增強如繼發性。原發性纖溶以及血循環中有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

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抗因子Ⅷ或Ⅸ抗體,SLE等。

2.縮短:

高凝狀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質進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和腎病綜合征等。

四、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

1.正常參考值:2―4g/L。

2.臨床應用: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FIB增高除了生理情況下的應激反應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現在急性感染、燒傷、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腎炎、尿毒症等,FIB減少主要見于DIC、原發性先溶亢進、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療時。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三者同時檢測已被臨床用于篩查病人凝血機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婦産科等手術前檢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為重要。

臨床意義:

1.纖維蛋白原減少:(<1.5g/l)見于彌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見于蛇毒治療(如抗栓酶、去纖酶)和溶栓治療(UK.T-PA)故是它們的監測指标。

2.纖維蛋白原增加:纖維蛋白原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機體的一種非特異反應,常見于下列疾病:

(1)感染:毒血症、肺炎、輕型肝炎、膽囊炎、肺結核及長期的局部炎症。

(2)無菌炎症:腎病綜合症、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

(3)其它:如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月經期及妊娠期也可見輕度增高。

3.纖維蛋白原異常:纖維蛋白原異常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纖維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範圍。但纖維蛋白原有質的異常,臨床可無症或僅有輕度的出血傾向。

五、凝血酶時間測定(TT)

凝血酶時間延長:

見于肝素增多或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如SLE、肝病、腎病等,低(無)纖維蛋白血症、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纖維蛋白原降解産物(FDP)增多、如DIC、原發性纖溶等。

凝血酶時間縮短:見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時。

六、注意事項

1.采血。

防止組織損傷,避免外源因子進入。

盡快送檢。

避免從輸液管取血,以防稀釋,用藥。

抽血時的壓力、時間長短會影響局部血液的濃縮,可影響血小闆釋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試管。

3.抗凝劑選擇

推薦用3.8%的枸橼酸鈉,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

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9。

4.血漿的保存:取血後應立即做或血漿放冰箱(2-8℃),塑料試管影響最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