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誕

波罗诞

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风俗,南海神庙的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也叫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是广东省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波罗诞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即事》诗中,就描述了“波罗诞”庙会的盛况。[1]
    中文名:波罗诞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Baltic Festival 时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 别称:南海神诞 地位: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

由来

民间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把南海神诞称为波罗诞。关于“波罗”一语的来源至今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是:相传公元647年(唐贞观年间),波罗国官员达奚奉国王之命搭商船来中国朝贡,船回国时泊于南海神庙下,达奚上岸拜谒,并把带来的波罗树植于庙前,因其贪恋美景,误了归船,于是举手望海,最后立化海边。时人以为乃神仙所化,加以厚葬后又为其竖立漆像,并封其为达奚司空。因其来自波罗国,村民俗称此塑像为“番鬼望波罗”(粤俚语中,外国人被称为“番鬼”),神庙因此被称为“波罗庙”(“波罗”在梵语中有“到达彼岸”、“办事成功”的意思)。波罗庙自此香火旺盛。

民俗活动

波罗诞为期7天的文化节每天一个主题,包括“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百花闹春”“花朝盛会”等。“波罗诞”活动已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波罗诞期间,庙会随处都能购买到由这个特殊的庙会延伸出来的民俗工艺品:风车、波罗鸡、大葵扇、波罗符。这是因为,传说风车可为游人带来好运;每年的波罗鸡中总有一只会啼,这只鸡可以为买主带来财富;大葵扇可以把主人的事业扇得风生水起;波罗符可保一家幸福安康。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又称“四乡会景”,历来是“波罗诞”庙会的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据嘉庆年间崔弼撰编的《波罗外记》记载,南海神庙诞期(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称“波罗诞”,内容有“万众同欢”、“海上狂欢”、“四乡会景”、“商铺市集”等项活动。在去年的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上,首次重现了中断60多年的“五子朝王”仪式。

“五子朝王”的由来带有神话色彩,也体现了“波罗诞”万众同欢、求善祈福的主题。传说中,南海神有5个儿子,均以“案”(“安”的乡音)命名,从大到小依次是大案、元案、始案、祖案、长案。5个儿子里,数老三始案性情倔强、最“硬颈”(粤语,意为执拗),经常与父亲顶嘴,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硬颈三”。

据历史记载,一年夏天,海水上涨,从上游漂来一根木头,到了南海神庙前面,任凭汹涌的波涛怎么冲击,都是纹丝不动,乡人于是将这根木头锯为6段,头段塑洪圣大王像,其余5段分别塑他5个儿子的神像,称为“五案神像”,分给附近的十五村来供奉,5案神像俱黑须,大案金面,其他都是红面。其中大案神像由夏园乡供奉,元案像由南湾乡供奉,始案像由沙涌乡供奉,祖案像由大小塘头供奉,长案像由双岗乡供奉。这5位小海神,平时就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间烟火,而到了“波罗诞”的日子,乡民就会把他们抬回南海神庙,给他们的父王拜寿。

从明代开始,“五案”在“波罗诞”正诞之日,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五子朝王”时,各案由乡民抬起巡游,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各乡会集南海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抬回。神像返回三乡,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

波罗鸡

买波罗鸡是波罗诞庙会的保留节目。波罗鸡是一种纸糊的民间工艺品,据说这是一种“神鸡”,在10万只纸鸡中,有一只会像真鸡一样在清晨啼叫。运气好的人买到那只会啼叫的波罗鸡就可发财。

传说古时波罗庙附近有个张姓老妇,她养了一只很神气、啼声很响的大公鸡。有个财主酷爱斗鸡,想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老妇不肯。他恼羞成怒,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财主一怒便杀了它。伤心的老妇人将鸡毛捡回家,用黄泥和纸做了一只雄鸡,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第二天早晨,这只纸做的雄鸡居然开始啼叫。老妇高兴得又做了很多这样的鸡,拿到波罗诞庙会上去卖,这种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宝贵遗产

南海神诞从前是由朝廷主持祭拜的,后来成为民间的“波罗诞”庙会。从官府的拜祭到民间的娱乐,波罗诞的历史见证了我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波罗诞”庙会实际意义的转变。波罗诞不再与海上贸易、官方拜祭南海神有关,而纯粹是民间性的祈祷求愿。“波罗诞”活动已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50年代,古庙年久失修,后来更受极左思潮冲击,庙会中断多年。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开始恢复。波罗诞延续至今,人们在这里烧香祭祀南海神,纯粹是民间性的祈祷求愿,不再与海上贸易官方拜祭南海神有关,庙会的实际意义已产生变化。波罗鸡这项传统手工艺现在已几乎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学,因费时、费劲,利润也不高。所以,就算是懂得制作波罗鸡,人们也不愿制作。随着老一辈的波罗鸡制作艺人相继去世,若没有年轻人肯学的话,这门手艺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广州史料

广州古称番禺,庙头村古属番禺扶胥口黄木湾,三江之水会于黄木湾流入大洋。昔日庙前是古老的码头,各国前来贸易的海船都停泊在这个地方,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史籍记载,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罗马帝国遣使访问中国,沿海路至广州,继至京都洛阳。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广州已成为全国海外贸易的中心,“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迄至南北朝时期,广州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港口,又是“四方珍怪,莫此为先”、“瑰宝溢目”的城市。隋唐时期海运贸易发展迅速,唐时船队满载丝绸茶叶、陶瓷产品出口。

外国人赞誉中国丝绸透明,薄如蝉翼,瓷器精美,晶莹洁白,争相购买。船队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一直远达非洲东岸进行贸易,在海路上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联系,促进了中非友好的交往和贸易的往来。航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称为“广州通商夷道。”元代,与广州有贸易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多达200多个。明代,番舶向广州输入大量白银,购买丝绸等产品。清初,珠江上番舶帆船长列几英里。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广州的经济繁荣,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也沟通交流,佛教、回教、天主教也从海外传入广州。

广州南海成为四海之首,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对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市。然而大海变幻无常,神秘莫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翻滚,给航运造成巨大的威胁。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广州南海建南海神庙,祈求海神庇佑,海不扬波,航运畅通。嗣后,历代皇帝都派大臣至庙拜祭海神。

习俗

波罗鸡

波罗诞买波罗鸡,是广州人的“保留项目”。这波罗鸡并非真鸡,而是一种工艺品。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一条村,有个张姓老妇,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外有个有钱的员外,酷爱斗鸡,对张老妇的雄鸡早有所闻,派人要那只雄鸡与他的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员外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仍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不已的老妇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说也奇怪,粘上去的鸡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妇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至极,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诞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波罗粽

在波罗诞期间包粽子,是庙头社区一带(即传统的庙头十五乡)沿袭多年的风俗。“波罗粽”作为“波罗诞”的传统食品,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在珠三角地区有不小的名气,波罗粽延续了800多年历史。每逢“波罗诞”到来,南海神庙附近社区的居民就会组织起来,齐聚祠堂共包粽子,用来祝贺节日赠亲送友,邻里和谐,欢声笑语,融融一堂,为传统节日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波罗粽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用料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其独特性体现在粽叶和蒸煮上。波罗粽粽叶不用冬青、不用叶,也不用荷叶而用芭蕉叶。每年8月以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晾干晒干,保留了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波罗粽要包得实,普通端午粽切开就散,波罗粽可以切片吃。以往还有风俗,买了波罗粽,要挂在小孩脖子上一个,寓意丰衣足食。传说粽子的形状可以辟邪,吃的粽子越大,越可以保平安。

祭海活动

祭海活动是南海神庙传统的活动。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古时有拜四岳、四海、四渎的传统,隋文帝在南海神庙开创了皇帝在海边祭祀海神的先河,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南海神庙也是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在每年一度的“波罗诞”正诞之日,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间传统和习俗。

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在2006年迎接瑞典国王一行及欢送“哥德堡”号活动中首次推出,以独具中国岭南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受到广大媒体和专家的一致首肯。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祭祀主体,再现民间朝拜南海神盛况,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和谐之境,彰显了广州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009年对大型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形式进了调整,演员阵容更大,民俗风格更突出。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历来是“波罗诞”庙会的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据清·嘉庆年间崔弼撰编的《波罗外记》记载,南海神庙诞期(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称“波罗诞”,内容有“万众同欢”、“海上狂欢”、“四乡会景”、“商铺市集”等项活动。其中“四乡会景”就是“五子朝王”。传说南海神有5个儿子,大儿子“大案”,二儿子“源案”,三儿子“始案”,四儿子“长案”,五儿子“祖案”。其中三儿子外号“硬颈三”(“硬颈”是广州话,意为“脾气倔强”),因为脾气坏,不孝顺,每年都是反方向被抬进庙中。五子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乡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乡村号称波罗庙十五乡。从明代开始,“五案”在“波罗诞”正诞之日,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

“五子朝王”时,各案由乡民抬起巡游,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各乡会集南海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抬回。神像返回三乡,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2007年举办“波罗诞”千年庙会时恢复了这项活动,参与的乡民更多,更增添了活动热烈、祥和的氛围。

花朝盛会

“花朝盛会”系列民俗活动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挑菜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女儿们拜花祈福、爱花、赏春、比美的日子。据载,昔日的南海神庙在“波罗诞”正诞之后便举行“花朝节”(农历二月十四、十五两天)活动,女儿们在这天相约来到南海神庙,行拜花之礼。其时,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2008年以来,庙会恢复了中断近百年的花朝节活动,通过举办拜花祈福(拜花)、赏花咏春(赏花)、百花争艳(比美)、中国古代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花朝节”文化内涵,在民俗传承中赋予其时代的积极内涵。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